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災難里的鐵骨柔擎:特種機器人之代際對話

災難里的鐵骨柔擎:特種機器人之代際對話

訪談視頻,歡迎收看

2017WRC·機器人大講堂直播間——高端訪談之民用特種機器人專場,災難里的鐵骨與柔擎,跨越年齡差的對話

GIF/541K

主持與嘉賓配置如下:

主持人

陳曉東·中關村融智特種機器人產業聯盟秘書長

嘉賓 (按拼音順序)

尚紅·中國地震局地震應急搜救中心技術部研究員

王潮·北京鐵甲鋼拳科技有限公司CEO

莊園·北京鋼鐵俠科技聯合創始人

1、大作用與小市場

尚紅

前幾天發生了九寨溝7.0級地震。和以往相比,高科技裝備在這次地震應急救援當中成為了亮點。

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引發了福島核電站的核泄漏,是美國的機器人進入到廢墟里,把第一批災情信息傳送出來。

魯甸地震中,由於山體滑坡,道路、橋樑被破壞,國家救援隊徒步20多公里進入急重災區。他們要肩扛手提救援設備,強行軍對人體的消耗非常大。如果有助力機器人,就能夠節省救援人員的體力。這也是我們研究研製救援機器人的初衷。王潮先生他們研究的就是助力機器人。

王潮

作用是大作用,但市場不是小市場。尚老師提到的福島核電站泄漏事件就是由地震引起的,危害不是小的危害;抑制這個危害,就是大的市場

大家都知道切爾諾貝利核泄露事件,科學家認為至少需要800年才能把核泄漏的殘餘完全處理掉。這個事情發展到現在,是因為事件剛發生且影響還不太嚴重的時候,我們並沒有辦法很好地控制它——人類不能靠近高輻射區,機器人技術又沒有那麼先進。但我們不能因為這件事就不再使用核能。我們應該研發好的機器人和外骨骼,代替人或者給人附上更好的保護去處理這些事情。這件事對所有人來說都是有意義的,不是大作用小市場,是還沒有被重視的大市場。

主持人回憶殺(武警裝備研究所原總工程師):

切爾諾貝利事件之後,蘇聯10萬名官兵每人鏟一鍬土,10秒鐘就有1萬人得了放射病。我曾經是武警部隊的科研人員,如果我們的核電站發生泄漏,我想減少戰友的傷亡。

所以我說服科技部,拿到2013年公共安全領域最大的項目。我們聯合清華在內的一些高校和徐工在內的一些企業,完成了八噸級自主救援機器人、地面移動機器人及偽基站的研究。這個系列研究為我們的核電站做了保障和儲備。

尚紅

地震是小概率事件,國家儲存多少救援裝備才夠,是個問題。汶川地震以來我一直提倡一個觀點——救援裝備要和生產、建設、生活結合。地震一旦發生,通用的生產工具能夠立刻轉化成救援工具,我們就能在第一時間投入救援。

GIF/1384K

鉗、剪、錘、頂,如果賦予這些生產領域的常用工具一些救援功能,平時用於生產,地震發生時就能在當地轉化為救援裝備。這給企業提供了一個生產多功能裝備的市場,因為它解決了由於道路橋樑破壞,救援裝備無法及時進入災區的問題。

主持人金句移位:

應該有更多的人去接受災害救援中心的專業培訓。

如果當地有經過專業培訓的人員 (第一響應人),加上生產工具轉化成的救援裝備,我們就可以為救援爭取時間。地震救援裝備,從地震小概率事件的角度來看是小市場;但從地震時間地點無法預知的角度,有了第一時間展開救援的機會,就有了非常大的市場。

王潮

為什麼這個大市場沒有出現?做的人少。為什麼少?短期沒有收益。很多事情本身非常有意義,我們知道它以後可能是剛需。

其實這一點庄學長應該比我有感觸,他們做的雙足機器人短期可能不會有大的應用,但未來會非常有前景。尚老師提到抗震救災,機器人代替人類為什麼有難度?他不夠靈活。什麼夠靈活?仿生的夠靈活,人形的夠靈活

莊園

我們做的是雙足機器人,目前技術沒有那麼成熟,商業周期也比較長。國內外研發這種機器人的企業比較少,這是一個原因。

GIF/1263K

說到救災,我們做雙足機器人有一個緣由。2012年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基於福島核事件背景發起了DARPA機器人挑戰賽,模擬一個環境,用波士頓動力的Atlas機器人去完成救援工作。這項機器人領域全球關注的賽事,推動了雙足機器人的研發。

各位老師講到,市場並不小。如果說」小」,我的理解是它比較垂直。任何一個垂直的市場,只要深耕下去,未來可能性會很大。

但鋼鐵俠公司做雙足機器人的意義不在於能賺多少錢,也不在於技術有多牛。我們就想證明一點,只要國人想鑽研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雙足機器人的發展會越來越好。

相信有一天我們可以跟ASIMO跟波士頓動力媲美。那時候,我們的機器人就可以在搶險救災的危險環境替代人類完成任務,救援人員就不會再有生命危險。這樣他的價值就非常大,即便現在成本仍然很高,但跟人的生命相比微不足道。

王潮

鐵甲鋼拳科技是一家做外骨骼的公司,外骨骼就是把人和機器完美結合到一起。引用知乎上一位前輩的話——機器人給力量以智慧,而我們是給智慧以力量。庄學長他們做的是,比如有一個液壓系統,給予它一些人工智慧,一些演算法,讓它變得更像人。那我們做的是什麼?我們是人,我們有我們的弱點。為什麼不與機器結合?這樣我們就有了機器的性能。

GIF/524K

尚老師在抗震救災機器人方面做了很久,外骨骼如果投入抗震救災,應該是一種成本更低的方案。複雜的環境,人工智慧和機器人很難適應,人能適應,但人又很脆弱。給人類配一套擁有安全防護與力量加成的外骨骼,他就可以完成機械很難完成的複雜工作。

2、資本運作與自我提升

王潮:

圍繞資本運作把市場擴大,我覺得這事不用著急。有些事不是我們急就能實現,需要時間。到目前為止,人類科技產物一般都是結合體。比如智能手機,電池功能的提升、屏幕功能的提升、CPU的提升,共同成就了一個比較完美的手機。外骨骼也一樣,演算法提升,硬體提升,功率密度提升,最後才是我們想要的產品。市場沒有出現,除了資金不到位,可能是我們還不夠成熟

GIF/1701K

人類進化了這麼久,很完美也很脆弱。人類很完美——我們的手臂是七軸的,是工業機器人抄了我們,還是我們抄了工業機器人?都不是,這是合理的演化結果。我們的思路很簡單,既然人的手臂已經是七軸,想讓它做機器人能做的事,增加它的力量就可以了。

隨著人力成本的增加,機器人行業會突飛猛進。成本躍過那道線以後,機器人會大規模投入使用。可能更多的不是資本運作,而是時間點的問題。

莊園:

講到資本跟市場的關係,涉及雙足機器人,就比較特殊。不像現在比較火的O2O行業,商業模式和技術都比較成熟,短期就有很大的商業價值。雙足機器人控制技術門檻比較高,甚至有些理論基礎研究還沒成型。這種情況下資本是催不熟的,甚至會適得其反。

本田的ASIMO做了30幾年,相對比較成熟,但還沒有達到完全的商用。這不是他們實現商業價值的主要途徑;他們希望,仿人機器人研究衍生的很多技術,能夠運用到更廣泛的領域。

另外,人才少也是仿人機器人研究很難推進的一個原因。雙足機器人演算法領域的人才是世界上數量最少的人才之一。在中國,研究雙足機器人演算法的不會超過100人。國內研究機器人的高校本就屈指可數,且有些學校每年不一定能培養出一個博士。

技術的成熟、產業的發展需要人才去不斷完善。投入再多的錢,也不能在短時間培養大量人才。我們覺得應該加強培養這方面的人才,致力於雙足機器人技術的研究。

GIF/992K

研究仿人機器人,需要十幾年、幾個億才能把一個機器人硬體本體做好,有了本體,才能在此基礎上開發一些運動平衡相關的演算法。是謂門檻。如果我是一個程序員,想研究演算法,不可能自己做一台機器人,高校也很難提供支持。

發現了痛點,小夥伴就想做這種機器人。經過幾年的時間,我們把機器人的硬體平台——機械機構、電機驅動,以及機器人的控制器、管理器、通信協議——整套系統都研發了。做了三代機器人,可以提供給高校做研究了。

GIF/183K

這樣,他們可能投入兩、三百萬就可以用我們的機器人進行研究,門檻降低了。未來更多高校跟我們合作,中國機器人的研發會以成倍的速度追趕。我們想追上波士頓動力或者ASIMO,也許就能縮短時間。

基於這樣的需求,我們打造了雙足仿人機器人的硬體平台以及開放環境。人才有了之後,加上資本的作用,才能把市場做起來,加快仿人機器人垂直領域產業的發展。

尚紅:

很多情況下,我們的特種機器人或者智能機器人是以需求做牽引的。無人機最初用作軍用靶機,後來用於偵察,應用面窄。到了民用領域,應用方向才越來越廣。

2013年,我們和中科院沈自所聯合研製的我國第一代直升無人機(飛行機器人),參加了蘆山地震救援。以前我們靠撒網搜索獲取災情;蘆山地震發生後,飛行機器人在第一時間放飛,10分鐘把山體滑坡、道路堵塞的影像傳輸回來,指揮部據此做出放棄車輛徒步進入災區的決策。

GIF/918K

九寨溝地震中,四川省測繪地理信息局當夜攜帶無人機進入九寨溝拍攝災情信息,精度達到0.16米,並第一時間傳回當地救援指揮部。決策就有了更精準的依據。

另外,我國研製的縫隙機器人「蛇眼」目前是國際領先的。「蛇眼」的研發是基於救援實際——從發現倖存者到把倖存者救出,需要很長時間。除了需要發現他,還需要輔助向倖存者輸送氧氣和維持生命的水或牛奶。「蛇眼」擁有這些功能,也達到了裝備化水平,但沒有實現產業化。在實際應用中,他還要受到穩定性、可靠性和精確性的考驗。

汶川地震的一位倖存者從被發現到救出經歷了39小時。

相關的救援裝備,比如起縫、頂撐、切割機器人,專業救援隊還沒有配備,多是由於他們在穩定性、可靠性上有待提高。等我們的裝備達到實際救援的需求,才能迎來爆髮式成長的機會。

3、智能與未來

莊園:

我們的雙足機器人和國外差距確實比較明顯,尤其是在運動控制演算法方面,國內研究沒有那麼深入,導致機器人在運動表現上與國外有很大的差距。

未來可以和高校聯合研發。中國不缺少演算法人才,也不缺少控制人才。只要我們把機器人平台做好,跟眾多教授或科學家合作,短時間內我們的雙足控制演算法會有大的突破。

王潮:

人工智慧要達到我們希望的程度,可能至少還要三、四十年;再把人工智慧裝到機器人裡面,應用到各個領域,我覺得也需要三、四十年。而在這中間,到底有沒有一種更好的方案可以彌補人的缺陷,我覺得就是外骨骼。

外骨骼可以檢測你的運動信息,預判你的運動,跟你做出同樣的動作。我身後的外骨骼樣機,可以增加60千克的力量。一個人完成兩個人的工作,也是機器替代人的一種方式。

說到未來,我們最初的理念就是推動人類的自我進化。大家可以笑一笑,但我們是真的想做這件事。我們看到人的缺陷,覺得人類未來一定會彌補這些缺陷。所以我們成立了鐵甲鋼拳科技,希望通過商業組織的運營,來實現這個理念。

人類現在有缺陷,外骨骼未來可能變成侵入式設備,可以和腦機介面結合在一起,替代一些感官,增強一些感官。人類可能會從碳級生物躍遷到硅級生物。現在我們的交流都是以位元組產生,而未來我們可能不需要說話,只需要想,就能知道對方在表達什麼。我們認為那個時候的人類可能進化到一個新的物種,整體進行思考,這也是我們要奮鬥的方向。人工智慧、機器人、外骨骼都會融為一個整體,這就是我認為的智能與未來。

尚紅:

智能機器人在地震應急救援領域的應用是我們最迫切需求的。未來的地震,不再需要人類進入危險的廢墟,有智能機器人能完成救援工作,這是我們的終極目標。希望從事特種機器人研究、從事智能技術研究的科技工作者, 80後、90後,甚至00後們,努力去實現這個目標。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機器人大講堂 的精彩文章:

長江學者王田苗傾情主持:專家、企業家和投資人眼中的機器人創業與投資
2017世界機器人大會-主旨論壇亮點全解析
了不起的中國匠人!不用膠水鐵釘,7108個零件打造微縮天壇
科學家把攝像頭裝在企鵝頭上,跟隨它們深入南極冰凍海洋
一閃一閃脈衝星

TAG:機器人大講堂 |

您可能感興趣

史書中的那些機器人:這個「撩妹機器人」,堪稱古代的人工智慧
觸樂夜話:老去的戰神和瓦楞機器人
「機器的人化」和「人的機器化」哪個更可怕
《鐵甲小寶》各種厲害的機器人,唯獨他最神秘!
機器人的愛情
神奇的古代科技,周穆王時代的機器人是真正的仿生機器人
這種新型機器人系統,能否成為我們對抗疾病的「秘密武器」?
刺激戰場:黃金局實錘有機器人,機器人新手論滾粗吧
機器人的種類真的是層出不窮,面試機器人你知道嗎?
機器人的三種場景應用
機器人冷漠無情感?專家卻說,未來人類思想會和機器人融合
機器之心對話張亞勤:機器學習對安全領域而言是把雙刃劍
機器的「無限有趣空間」:人類將無法理解機器的崛起
機器人,蠻可愛的
人腦思維對機器人的直接控制:腦機介面的前景與弊端
邏輯搞死人之機器木偶人
鐵甲小寶:卡布達真的很弱,他才是最強的二代機器人
科技:狼人、巫婆,這些真實存在的機器人很恐怖!
人造神經系統:為假肢和機器人提供觸感
炙手可熱的機器人,真的能夠替代人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