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眼看匈奴就要滅了劉邦改寫歷史,為什麼最後卻放虎歸山?

眼看匈奴就要滅了劉邦改寫歷史,為什麼最後卻放虎歸山?

來源:《家族企業》雜誌

作者: 周鼎

公元前200年的冬天異常寒冷,已稱帝七年的漢高祖劉邦的內心可能更加寒冷。當時,他身在山西省大同市東面的白登山上,在四十萬匈奴騎兵的重重包圍下,三百多米高的山峰也彷彿是驚濤駭浪中的一葉孤舟。如果劉邦從山頂眺望四野,他一定會感到更加的膽戰心驚,因為匈奴大軍不僅合圍白登山,還煞費苦心地設計了四支部隊守住來往要道:西方是白馬方隊,東方是青馬方隊,北方是黑馬方隊,南方是棕馬方隊。顯然,匈奴首領冒頓(音墨毒)單于是不僅存心耀武,而且志在必得。

劉邦和他的軍隊已經在山上饑寒交迫地困守七天了。他不知道援軍什麼時候會趕到,更不知道自己這跌宕起伏的傳奇一生是否會終結於此。此時,他會不會後悔自己的一時衝動?一年前,駐守山西朔縣的韓王信投降匈奴。匈奴遂趁此良機,一路南下直奔太原,劉邦親率大軍北上迎擊匈奴。

劉邦沒有料到,對手冒頓單于一交手便故意戰敗,引誘己方孤軍深入,最終成功在白登山將漢軍四面包圍。

如果劉邦命喪白登山,漢帝國會一夕之間土崩瓦解嗎?帝國縱然不會崩潰,恐怕也會重新陷入危險的動蕩不安之中。或許劉邦確實是命不該絕,千鈞一髮之際,身邊的謀士陳平終於成功策劃讓己方的間諜接觸並賄賂上了冒頓單于的夫人。傳聞說,這位能說會道的間諜巧妙地提醒夫人,大漢皇帝身邊美女如雲,一旦這些美女都落入單于手上,恐怕夫人遲早會失寵。於是,夫人趕緊向冒頓建議說,單于和皇帝應該和睦共處,因為單于即使佔有了漢地,也始終無法真正據為己有。更何況漢人的皇帝劉邦恐怕也有神靈庇護,單于不可不防備!冒頓當時正在懷疑韓王信的軍隊沒有遵守約定前來會合,再細想夫人的這一番話,認為也不無道理。第二天,冒頓單于下令四面大軍打開一角。恰逢大霧瀰漫,陳平讓漢兵圍成通道,護送驚魂未定的劉邦從缺口逃出。等到劉邦趕到五公里外的大同城與援軍匯合,冒頓也引軍撤退。

白登山之圍成為了漢帝國統治者們代代相傳的慘痛記憶。面對匈奴咄咄逼人的氣勢,他們選擇了一忍再忍。他們與單于以兄弟相稱,用和親、互市等手段籠絡匈奴。

最令帝國統治者尷尬的一件事發生在呂后執政時期。

當時,高祖劉邦已經去世八年,而他的繼承人惠帝剛剛駕崩。野心勃勃的呂后親自執政,母儀天下。偏巧這時她收到了冒頓單于的來信,信中致意呂后說:我是孤家寡人,你也是孤家寡人,我不快樂,你也不快樂,既然如此,我「願以所有,易其所無」,這樣我們彼此都快樂了。呂后讀罷來信,倍感羞辱,下令斬殺來使。老臣季布趕緊勸阻,說:這幫胡人如同禽獸,被他們誇獎不值得高興,被他們辱罵也不值得生氣。最後,帝國還是派出使者以呂后的口吻答覆單于,低聲下氣地解釋說:您老還這麼關心我國,真是讓我誠惶誠恐呀。我早已年老色衰,哪裡敢高攀,還請您老大人不記小人過。現在,我以兩駕馬車相贈,聊表歉意。此時,冒頓單于是七十多歲,呂后是六十多歲,冒頓肯定不是真心想和呂后一起唱一曲夕陽紅的戀歌。他不過是藉此機會狠狠羞辱一下權力欲爆棚的呂后而已。

一百年後,當漢武帝去世之時,漢帝國已經在與匈奴的鬥爭中佔據上風。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更靠近長城一帶的南匈奴向漢帝國投誠,而北匈奴則向西域發展,繼續挑戰漢帝國。

等到公元89年夏天,即東漢和帝永和元年,車騎將軍竇憲率軍出塞三千里,連戰連捷,登上燕然山(今蒙古國杭愛山),刻石記功,凱旋而歸,正式宣告了漢帝國與匈奴之間三百年恩怨的終結。兩年後,北匈奴單于率領殘部遠走中亞。

曾經活躍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帝國從此在中國歷史上灰飛煙滅。

最諷刺的是,漢帝國用刀槍摧毀了匈奴,也用筆墨銘記了匈奴。如果沒有帝國史官們的忠實記錄,今天還有誰會記得匈奴帝國曾經的輝煌強盛?然而,也正是史官們的重重記錄遮蔽了帝國歷史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讓我們再次回到高祖劉邦的白登山之圍。為什麼劉邦會被冒頓單于的四十萬騎兵團團包圍?這一切僅僅是因為劉邦求勝心切嗎?漢帝國的史官和後來的歷史學家們都誤解了這場戰役的真實意義。白登山之圍的關鍵問題其實並不在於劉邦是否做出了正確的判斷,而在於冒頓單于如何召集四十萬大軍。

一切還得從四千年前的氣候變化談起。

長城,資源爭奪戰的產物

從公元前2000年至前1000年間,歐亞大陸的氣候出現了明顯的乾冷化變遷。隨著氣溫下降,降水量減少,曾經是主導經濟的農業開始衰退,而更適應乾旱地帶的畜牧業發展起來,於是在今天的歐亞草原帶興起了專門從事畜牧的游牧民族。同時,那些兼顧農業和畜牧業混合經濟的人群則緩緩向南方遷移。隨著日益靠近傳統的農耕地區,他們與南方從事農耕的人群發生了激烈的競爭。正是在這場資源競爭中,原本分散的南方人群開始聯合起來,並自稱為「華夏」,而將北方從事混合經濟的人群稱作「戎狄」。隨著公元前770年周室東遷,以及原本從事混合經濟的秦人異軍突起,加入華夏聯盟,消除了「華夏」與「戎狄」之間最後的模糊界限。在「華夏」心目中,「戎狄」徹底成為野蠻異族的代名詞。文化意義上的「中國」也由此誕生。

西漢時期「華夏」與「戎狄」疆域版圖對比

正如著名台灣人類學家王明珂所說,今天中國人引以為傲的長城正是這場空前激烈的資源爭奪戰的最好見證。反過來,長城也加劇了這場競爭的激烈程度。在長城之內,華夏凝聚力量,拓展其北方的資源界線;而在長城之外,北方人群不得不日益走向游牧化。農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兩大陣營前所未有的目標統一旗幟鮮明,這也意味著人類政治集團的兩大模式展開了你死我活的較量。

集權化、等級化vs自主化、平等化

在南方,我們所熟悉的農耕民族遵循「集權化、等級化」的組織原則,頑強地固守他們勞苦耕作的土地,生於斯、死於斯,安土重遷、拓荒闢地、疏河挖渠、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犧牲了獨立與自由,換來了穩定與安全。農耕民族以家族為社會單元,以鄉里為政權基礎,從小型城邦演變到巨型帝國,最終實現了秦漢帝國的崛起。

而在北方,游牧民族則遵循「自主化、平等化」的組織原則,時而化整為零,時而聚零為整,很難組建相對穩定的大規模的政治集團。這主要是因為牧民們必須以極端靈活的移動方式應對游牧經濟的高風險。無視這一組織原則,游牧民族就會在殘酷的草原地帶遭受巨大的挫敗,一場不期而至的暴風雪或乾旱可能就會導致無數人畜的傷亡。對於游牧社會人群來說,遊動遷徙不只是讓牲畜在各種季節都能得到適宜的環境資源,更是人們逃避各種風險以及利用更多外在資源的手段。同時,惡劣的生存環境也限制了牧民們的財富積累,避免了貧富分化。為了便於移動,牧民們不可能擁有太大太多的物質財產,也很少追求土地的所有權。甚至他們的家族也很少能長久保持農耕民族的穩定性。

當水、草資源發生困難時,一個由親戚組成的游牧團體就會分裂成多個更小的群體,各走各的路賴以求生。這與農耕民族重視的宗族倫理形成了鮮明對比。

有意思的是,游牧民族的熱情好客也與這一生活環境有關。由於游牧生活環境多變,牧民們需要隨時觀察搜集各種信息,以便作出下一步的行動判斷。牧民們對旅人的熱情接待正是為了換取各種信息。所以,好客的主人通常在寒暄之後就會問客人,「遠方有沒有什麼新鮮事?」

但是,為了應對外來的敵對勢力,牧民們又時常臨時聚集起來,結成更大的團體,以便爭奪和保護稀少的資源。一旦戰爭結束,威脅消失,牧民們又各自回到其獨立自主的游牧生活中。因此,游牧民族的政治集團的規模大小主要依賴於他們與外在敵對勢力的親疏關係和實力強弱對比。他們越是依賴於敵人的資源,敵人越是強大,他們就越是可能組建成同樣強大的政治集團。

相互塑造的歷史

當冒頓單于召集四十萬大軍圍困漢高祖劉邦時,最重要的真相竟是秦漢帝國憑藉更有優勢的生產方式和組織模式在這場長達千年的資源爭奪戰中獨領風騷。如果不是農耕民族在華夏邊緣地帶的積極開拓,游牧民族絕無可能眾志成城組成規模空前的大軍一路南下。但匈奴的帝國聯盟卻有著天生的致命弱點。帝國聯盟越是成功,聯盟內部的離心力就越大。游牧生活遵循的「自主化、平等化」的原則往往會在競爭緩和的安定時期重新發揮作用。除非帝國聯盟可以成功地侵入長城以南,轉而開始農耕生活。可是,這也是一場風險很大的冒險。游牧民族的戰爭優勢恰恰在於馳騁草原的機動性和天生騎射的攻擊性。一旦牧民變成農民,戰爭優勢也就蕩然無存,就像契丹人的遼國被女真人的金國所滅,而女真人的金國又被蒙古人的元帝國所滅。用美國著名漢學家歐文·拉鐵摩爾(Owen Lattimore)的話說,對於草原帝國來說,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機動性」和「財富」難以兼顧。

所以,我們必須改變根深蒂固的歷史誤解。在漢帝國與匈奴的長期競爭中,漢帝國扮演的真正角色是強者。

與其說匈奴的強盛給漢帝國帶來嚴重的危機,不如說漢帝國的強盛推動了匈奴走向強盛。換句話說,正是帝國創造了自己的強勁對手,而帝國的強勁對手同時也反過來造就了帝國自身。這大概就是帝國生長的辯證法。

事實上,這一現象已經成為中國歷史上的常見模式。隋唐與突厥、北宋與契丹、明與蒙古的多次戰爭莫不如此。「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這便是長城內外的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相互競爭生存資源的無情邏輯。無論誰勝誰負,游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相互塑造了彼此的歷史命運。

直到近代世界工業化和民族主義興起,驍勇無敵的蒙古騎兵在熱兵器面前失去了戰爭優勢,而逐水草而居的牧民們也放棄了游牧的生活方式,開始定居生活,與來自內地的農民相安無事,這場漫長競爭才宣布大幕落下。長城從此變成了一道文化景觀,日復一日沉默地注視著來來往往接踵摩肩的中外遊客。

後記

公元91年,隨著連年的戰敗、退守,此時北匈奴已無法在漠北蒙古高原立足,只得退出蒙古高原向西遷徙。

與其說是西遷,還不如說是西逃貼切一些。北單于戰敗後率殘部西逃至伊犁河流域的烏孫國,在當地立足後,仍然出沒於天山南北,實施掠奪。為了對付已至西域的北匈奴,東漢朝廷任命班勇為西域長史,於公元124年、126年兩次擊敗北匈奴,西域的局勢開始穩定。北匈奴幾年掙扎後,仍無法長久立足,終於在公元151年拉開了第二次西逃的序幕。

黃色箭頭指示北匈奴西遷路線

與華夏民族征戰徹底失利後,北匈奴逐漸向西後退,直至頓河、多瑙河流域,最終落腳於南俄羅斯大草原,並以此為基地緩慢恢復了元氣,這與他們首次西遷已經過去了200多年。

而北匈奴真正的再次崛起,是許多年以後。公元400年,匈奴在當時大單于的領導下,又開始向西進發,這次,他們不是遷徙或逃跑,而是展開了大規模入侵,一舉奪得了整個多瑙河盆地。隨後當時已經被稱為帝國的北匈奴對羅馬帝國發動了戰爭,這是致使羅馬帝國最終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作者是歷史學博士,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師,長期從事中國文化、中國近現代史研究。本文詳見於【《家族企業》雜誌2017年7月刊】 未經本刊授權,不得轉載;經本刊授權轉載的,請註明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家族企業雜誌 的精彩文章:

解決了兩萬北美人就業的中國獨角獸VIPKID獲2億美金融資
同是民族品牌,為何華為登頂,李寧衰敗?
原央視女主播被虐案:華裔丈夫畢業於天津醫科大,60%患者評價:爛!
山西常氏家族:中國儒商第一世家
如何向你想做的事說不

TAG:家族企業雜誌 |

您可能感興趣

李自成眼看就要做皇帝了,為何還縱兵劫掠京城?
劉詩詩這條褲子能當拖把,下面又短又胖沒眼看,吳奇隆都要哭了!
你第一眼看到了什麼?看看你心中最放不下的是什麼?來看看
「闖王」李自成,眼看著就要做皇帝了,為何還要縱兵劫掠京城
雛田結婚之後,都用白眼看到了什麼?博人偷偷做的事她一清二楚
順治親政很容易,為何康熙要除掉鰲拜才行?索尼一眼看破卻不說
楊子自爆:只要是安迪肉眼看見的,就都是他的!霍思燕自愧不如!
皇帝眼看就要絕後,太后懲戒貴妃後,很快就子孫滿堂了
曹雲金:這個最好前任好幸福,眼看著要戴緊箍咒了,能不幸福嗎?
劉濤莫文蔚趙雅芝做了什麼讓人沒眼看?這點最易暴露你的生活狀態,卻常被忽略掉
史上最坑爹的兒子,眼看父親快要拿下江山,卻把父親給殺了!
黃子韜吐槽又撒嬌畫風沒眼看,就連楊冪也忍不住要懟韜韜!
眼看《扶搖》就要大結局了,那些讓人白瞎的梗你們吐槽了嗎
金毛眼看薩摩耶就要走了,這貨急眼了就差躺下來碰瓷了
明末李自成打進北京城,眼看就要當皇帝了,有人把他祖墳挖了!
心理學:你最先看見什麼?一眼看穿你發財路上的絆腳石什麼!
小鼉龍抓了唐僧眼看要吃掉,親表兄小白龍為何見死不救?
朱一龍最新生圖被吐槽黑的沒眼看?得知真實原因網友炸鍋:太慘了
心理學:你最想吃拿碗湯圓?一眼看出目前你內心最放不下什麼!
眼看赤犬衝上來了,為何路飛還要去撿艾斯的生命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