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一個小暖男
作者 | 佟霏
1
前幾天,我看了這樣一則新聞。
19歲的湖北男孩小林,因和媽媽發生爭執,
跨上天橋欲跳橋自殺。
民警趕到現場,
在營救和調節的過程中得知了事情發生的起因。
小林剛剛參加完高考,
並考入了湖北某重點大學。
而媽媽覺得小林性格過於內向,
於是趁著暑假時間,
帶著小林到南京去參加「感恩培訓班」。
到了南京小林發現,
培訓班中的孩子都是十歲上下,
於是感覺受到了侮辱,與母親爭執不下,
最終衝動想要跳橋。
看到這裡,我內心五味雜陳。
其中最觸動我心的是「感恩培訓班」這幾個字。
感恩本該是孩子與父母之間天然的情感,
可是卻成為了需要在培訓班中習得的一種課程,
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哀。
這讓我想起了另一個故事。
知乎上的一位網友,
講述了自己一位發小的經歷,
我們姑且稱之為小A。
小A中考的時候發揮不佳,
為了能夠進入理想的高中就讀,
父母多花了2萬多的費用。
之後,小A父母就總是以這筆錢為理由,
對小A進行「感恩教育」。
比如,經常對小A說起父母賺錢不易,
要求小A好好讀書,將來報答父母。
再比如,只要小A在學習上出現懈怠,
就會對小A碎碎念說,你怎麼對得起我,
對得起我在你身上花的那麼多錢。
小A在整個高中階段異常努力,
而人卻顯得萎靡不振。
終於,在高考前夕,小A臨陣脫逃了。
他沒有去參加高考,而是逃離去打工了。
後來,
小A託人把自己賺到的第一個三萬塊錢
轉交給了父母,從此拒絕和父母來往。
2
也許,親子之間最尷尬的一種關係便是——
我希望你愛我,你卻只想把欠我的還給我。
但是很多父母沒有意識到的是,
正是自己錯誤的教育方式,
把孩子越推越遠的。
有的父母會因為擔心孩子成為不孝順的人,
於是反覆去像孩子灌輸「感恩意識」。
比如,對孩子強調父母的付出,
以此來要求孩子聽話、順從,回饋父母。
這種愛,到了孩子那裡,
就成為了有條件的,
更成為了孩子難以背負的心靈重擔。
這種現象也許是來源於焦慮,
我們常常會在新聞或者身邊人的故事中,
知道一個不懂感恩的孩子,是多麼的可怕。
他們把別人對自己的好,視作理所當然。
因為不願意去對別人付出,
往往也會失去好的人際關係。
甚至於以怨報德,做出傷害父母親人的事情。
在感恩教育中,像是橫著一個天平,
稍有偏差,都將走向失衡的結局。
前一段時間,朋友小美找我聊天時,
說起了兒子安安讓她「傷心」的一件事。
小美家裡條件不錯,
對安安的需求一般都是有求必應。
不過前一段時間,
小美家裡因為投資手頭有些拮据。
這是那段時間,
10歲的安安看中了一套樂高玩具,
需要兩千多塊。
小美耐心地和安安說了家裡最近發生的事情,
表明了難處,希望過一段時間再買給他。
可是安安卻怎麼也不肯妥協,大哭大鬧,
末了還跟媽媽冷戰起來。
小美在抱怨孩子不懂得體諒父母、
不知道感恩父母辛勞的同時,
也陷入了思考,
孩子未來會成為一個不懂感恩的人嗎?
3
感恩,是情感在內心深處的積澱,
它不是通過上一堂課就可以習得的,
更不是僅僅語言層面就可以表達的。
一顆感恩心,來自於生活中日積月累的體驗,
它甚至可以讓人們生活得更加幸福。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
因感恩心理而產生的感激、滿足、愉悅
等積極心情,
可以幫助大腦釋放出讓人「愉悅」的化學物質。
同時還能緩解焦慮、緊張、沮喪等心理壓力,
進一步使感恩者長時間地保持心境平和。
我們都希望孩子成為一個懂得感恩的人,
但這不代表我們要用以有條件的愛
去向孩子置換回報。
我一直認為感恩不是培養出來的,
在愛和尊重中長大的孩子,
會通過自己的內心感受去建立自己的情感天平。
而這種愛的浸透,
是在日常生活中,以潤物細無聲般的教育
慢慢地滲透進孩子的心裡的。
我認為父母不要走進「感恩教育」的誤區,
不自覺地把孩子培養成一個「不懂感恩」的人,
才是父母真正應該做的。
讓孩子對自己的事情負責
劃清事情的責任界限,
這是前提。
不久前,表姐聊起了這樣一件事。
小外甥牛牛4歲多了,
平時上幼兒園都是奶奶幫忙收拾書包。
有一天,牛牛到了幼兒園發現自己
最喜歡的一盒彩筆沒有帶,
於是放學回到家,就找奶奶大發脾氣。
表姐教訓牛牛說:
「奶奶給你收拾了這麼久的書包,
你不但不感謝奶奶,還怪奶奶,
下次你自己收拾好了!」
其實,問題的癥結就是在這裡。
因為奶奶總是幫助牛牛收拾書包,
久而久之,
牛牛便覺得這件事是奶奶應該做的事情,
而不是他自己的事情。
當出現了問題,牛牛便要去找奶奶問罪了。
因此,培養孩子從小對自己的事情負責任,
比如在孩子力所能及的情況下,
逐步地培養孩子獨立吃飯、穿衣、整理玩具
和個人物品,以及分擔部分家務等,
都是在幫助孩子理清哪些是自己的分內之事。
如此,
不僅能夠幫助孩子形成更好的動手能力,
成為一個人格獨立的人,
也讓孩子懂得分清楚自己和他人一直
都是有一條分界線存在的,
沒有人有義務替你做所有事。
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
幫助孩子掌握換位思考的能力,
其實主要就是幫助孩子理解他人的感受。
第一步是我們要讓孩子識別不同的情緒。
比如在繪本中或者日常生活中,
去區分不同面孔上的表情
是憤怒、喜悅、沮喪還是傷心等等。
在孩子出現不同的情緒時,
我們在安撫孩子之餘,
也要讓孩子了解到
每一種情緒的命名與當下的感受。
之後,與孩子一起去嘗試理解別人的感受,
比如,和孩子做這樣的對話:
「當你搶走了弟弟的玩具時,
弟弟是高興的,還是生氣的?」、
「小紅帽的外婆被大灰狼吃掉了,
她是平靜的,還是傷心的?」
當孩子學會了換位思考,
能夠理解他人的感受時,
也就更加能夠理解別人對自己的幫助和付出,
並不是理所當然,而是彌足珍貴的。
會付出的孩子更懂得感恩
讓孩子學會付出,
其實是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的一種深化形式。
當孩子去幫助他人時,
就是站在了施助者的立場上,
去感受對方的心理過程,
體會對方的心情和付出。
好友盈盈經常會拉著3歲的兒子一起做家務。
盈盈拖地的時候,會喊著兒子幫忙收垃圾;
而當盈盈洗衣服的時候,也會叫上兒子去取肥皂。
當兒子吃東西的時候,
盈盈也常常湊上去喊著:「寶貝,給媽媽一點。」
後來,盈盈的兒子已經發展
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小「暖男」。
他會對剛剛乾完活的媽媽說:
「媽媽你累不累,我給你捶捶背。」
也會主動的趁媽媽不注意,
把好吃的東西塞到媽媽嘴巴里。
甚至,他還會一本正經地對盈盈說:
「媽媽,我會保護你的。」
一次親身的感受,勝過100次言語的說教。
當孩子能夠參與到父母的行為當中時,
往往更能力理解父母的愛與付出。
這種愛可以流動的,
它從孩子的眼睛裡直入心田,
化成如糖似蜜的感恩之情。
而這顆感恩的心,
終將成為孩子成長路上取之不竭的助力,
而不是無力背負的重擔。
作者:佟霏,凱叔講故事專欄作者。碼字
9年廣告人,現自由撰稿人。家有2歲娃一枚,專註分享幼兒心理與早期教育啟蒙知識。做好媽媽,我們永遠在路上。


※再見媽媽,我要去冒險
※孩子老生病、不吃飯、不長個兒?零基礎學會小兒推拿
※老大打老二,不是為了爭寵,而是......
※預告 | 放下ipad,孩子還可以玩兒什麼?
TAG:凱叔講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