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家庭教育之「愛」

家庭教育之「愛」

家庭教育之「愛」

無錫市諾卡小鎮幼兒園 華燕娜

家庭是孩子生命的搖籃,是接受教育的第一場所。孩子成長過程中首先接觸的環境是家庭,接觸最緊密的是他們的父母或其他負責人。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啟蒙老師,他們對孩子充滿了「愛」,而這種愛的教育會對孩子一生產生著重要的影響。

一、適當施愛

愛,是一種美好的情感。尤其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無私、偉大、崇高。這本無可非議,但自從只有了一個孩子的家庭,把所有的愛和精力都放在了一個「唯一」身上,加上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出現了所謂的「小皇帝」「小公主」,而且有水漲船高的趨勢。父母對孩子的無微不至,這能說明是孩子此刻真正需要的嗎?

往往,一件事情在當時看來這是一個滿足或不滿足孩子需求的問題,但從長遠目光來看,問題的堆積,會讓問題擴大化,以為自己是孩子的「救世主」,事實上你只是「直升機」父母,父母可以代替孩子做事,卻不能替代孩子做人,不能替代孩子成長。孩子天生並不笨,只是家長剝奪了孩子做事的機會,弱化了孩子的能力。其實當孩子將來長大成人離開父母的時候,決定他能否成才的正是從小培養的做事能力。這讓我不得不提到隔代長輩的愛,有些沒時間陪孩子的家長,平時孩子大多時間需要由爺爺奶奶帶,因此,幼兒的心理、個人能力等發展都有一定的情況存在。我班男孩子占女孩子人數的三分之二,男女人數比例懸殊,因此剛開始我就把班級工作重點定位在孩子的自理能力方面,尤其是一幫男孩子。我班幼兒常規一直不錯,和家長的進一步交流中也發現了家長對孩子不同的「愛」。每個家庭環境因素、家庭文化氛圍的不同,決定著每一位孩子的獨特個性。有這麼一些孩子,有的在幼兒園很文靜內斂,在家很活潑調皮;有的孩子在園積極愉悅,在家沉默低落;有的乖巧有禮,在家霸道亂髮脾氣;有的……

背景一:君君的父母都是謙遜勤勞的人,在教育孩子的理念上很用心,孩子在園也聰明懂禮、積極獨立。然而,有一次他沒帶幼兒成長檔案,在當天老師貼紙表揚獎勵了已經如期帶來成長檔案的孩子,他沒有得到。當天離園時間媽媽下班比較晚,教室里就幾個孩子的時候,君君見到了媽媽馬上跑到了媽媽的身邊,我就和他媽媽提了一下,檔案要快一點給我,君君聽到了馬上對媽媽發脾氣,說道:「都怪你!今天沒有給我帶成長檔案。」媽媽無言以對,好像自己犯了錯誤一樣。

背景二:錕錕小朋友有一次沒有帶來某樣老師說要帶來的調查表,老師問:為什麼你沒有帶來呢?他回答道:我媽媽忘記帶來了。」

利用幼兒晨間談話活動,我對於「怪媽媽」的事情進行了集體教育活動。讓孩子明白,老師說的要讓小朋友帶的東西是小朋友是自己作為幼兒園小哥哥姐姐的任務,是自己的事情,而不是爸爸媽媽的事情。忘帶東西是自己的問題,就要自己承當責任,沒有理由埋怨媽媽,這也是對孩子責任心的培養。同時我也對孩子的家長個別交流,把我的做法和孩子的行為都一起反饋給了家長,讓他們少一些對孩子的包辦,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在人的一生中, 幼兒時期是人類在情感和人格發展同家庭教育最為密切的時期。有句話說得好「與其給孩子再多的魚,不如教孩子捕魚的本領」,這就強調了孩子的獨立性。我們不是幫著他做,不是代替他做,而是協助。

教育家陳鶴琴先生給我們提出來四個原則:陳先生在《家庭教育》一書中提出了早期家庭教育原則101條,其中四條是:凡孩子能夠自己做的事,你千萬不要替他做;叫孩子做事,不宜太易,也不宜太難,須在他的能力以內而仍非用力不可的;我們應當按照孩子的年齡知識而給予適當的做事動機;做父母的應當利用兒童的好奇心,作為教育兒童的一種良好動機。

二、賞識之愛

1、語言的「魅力」

在生活中,不少父母喜歡對孩子諄諄教誨,其表現方式就是講大道理,進行說服教育,借「說」達到「教」之目的,不停地嘮叨,試圖說服孩子,反而起到反作用,影響彼此間的溝通效果,父母與其說是在教育孩子,不如說是在宣洩自己的情緒。父母聽到老師說在園孩子表現不好,尤其是在什麼地方影響其他人時,心情難免變得糟糕可以理解,但是如果只是一味地對孩子強調、說服,表達自己的失望、不滿,孩子不但不會理解父母,反而事與願違,應該是針對孩子出現的不良習慣,先接納孩子的現狀,理解孩子的心情,分析一下問題所在,找到切實可行的具體解決方法。

我們不能片面地誇大一次表揚和鼓勵就能塑造一個嶄新的行為,但是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父母對他的反應和評價。比如當孩子學數字的困難,有的父母會有耐心和智慧,有的父母則可能逐漸提高嗓門,終成雷聲,嚇得孩子不敢再問,甚至沒了信心。至於一些有耐心的父母,他們的教育藝術真是難能可貴!

如果孩子表現出適宜或良好的行為,父母要不失時機地給予獎勵和肯定,這些獎勵和肯定就是刺激孩子再次表現好行為,而每個孩子的喜好是不同的,因此父母要選擇適當的方法去激勵孩子。同時,父母不能給了東西就完事,還要口頭敘述是孩子的什麼行為得到了你的賞識。而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形象思維佔優勢,對事物的認識和理解很具體,因此父母要善用建設性的讚美,少用評價式讚美。比如,孩子畫了一幅好畫,父母要避免用評價式的言語:「啊,畫得好美,你真是一個小畫家!」這種評價比較極端,會讓孩子養成對高期望評價的依賴,不利於培養孩子的自主性。父母要真正發現孩子的美,具體描述他在主題、構圖、色彩、創新等方面的長處,這種客觀的讚美讓孩子明白自己到底好在哪裡,自己在哪一方面還要發揚光大。孩子得到的不僅是讚美和激勵,還提高了認知水平,得到了具體的指導。

2、引導的「巧妙 」

經常有這樣的情況,孩子走路或玩耍時會一不小心磕碰到什麼東西,或摔跤,碰痛了就哇哇的哭叫。一旦遇到這樣的事,家長為了安慰孩子,就會一邊哄孩子,一邊故意打那個「肇事者」,責怪它為什麼弄疼孩子,然後安慰孩子說,我們已經打過它了,它下次再也不敢碰你了。這時,孩子聽到這些話以後,可能會破涕為笑,同時家長也會覺得很滿意,因為認為只要孩子「轉憂為喜」就行了。事實上這是一種不好的方法,帶有「復仇行為」。這件事情家長教會孩子的是自己覺得不開心了或遇到困難了就去責怪他人,只有不寬容和報復,這樣的思維方式不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

每一個生活細節都有可能成為一個具有重大教育意義的事件,孩子較小時,所謂的小事都是大事,都可以擴展為孩子的一個還習慣或者壞毛病。家長遇到孩子磕傷碰痛時,一方面要特別注意孩子的安全,另一方面當這些事情發生時,應盡量不過分大驚小怪,要讓孩子覺得這是一件平常的事,而不是一臉驚慌失措,怪東怪西,不但不能給孩子安慰,反而使孩子在心理上產生恐懼以及其他負面想法。我也見過一些眼睛裡充滿敵意的孩子,他們很容易就會發脾氣,做出攻擊別人的行為。有一位家長,當我們老師告訴他,你的孩子在幼兒園有攻擊性行為時,他一邊嘴裡馬上抱怨指責孩子打人,告訴孩子「下次不許打人」,一邊狠狠地「教訓」孩子,還有的家長是當面就出手,有的是再次與家長交流時知道回家以後孩子已經被家裡的某某家長好好地教訓了一頓,有的只是很假的管一管,態度中隱藏著縱容,有的是讓孩子打家長,以此為樂。我只想說,當你是一個教孩子會幫助小椅子「揉揉痛」的家長時,那麼你的孩子從生活中能得到的就是尊重、善意和理解。

父母之愛都深如大海,不是看你愛孩子愛得有多「深」,而是應該愛得有心而無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錫山雲家教 的精彩文章:

TAG:錫山雲家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