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安仁沿革前史追溯

安仁沿革前史追溯

安仁沿革前史追溯

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置安仁縣,對於建縣之前的歷史沿革(記載:周時代屬荊州。秦代屬長沙郡。唐武德年間(618-626)置安仁鎮,屬潭州長沙郡衡山縣地。貞觀元年(627年),安仁屬江南道衡州衡陽郡。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安仁屬江南西道衡州衡陽郡。五代後唐清泰二年(935年)改安仁鎮為安仁場,屬楚衡州衡陽郡。五代後唐清泰二年(935)改為安仁場。)記載不是很清楚,現根據有關歷史資料進行系統的整理逐步向前史進行追溯。

一、封建社會年代追溯

1、宋朝公元960年,至道三年(997),並衡州以潭州屬荊湖南路,領長沙、衡山、攸、醴十一縣。安仁場鎮屬潭州衡山縣管轄。公元965從衡山縣安仁場設立的縣城,正式冠以安仁縣名稱。

2、五代十國公元891-960年,安仁鎮屬潭州衡山縣管轄。

五代後梁(907~935)、後唐、後晉三代,衡山均屬潭州。公元896—951年,馬殷統一湖南,建立了史上第二個楚國,定都長沙,史稱「南楚」。乾裕元年(948),改屬衡州。

3、唐朝公元618-891年,安仁屬衡州衡山縣。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衡山改為衡州,攸水、陰山(小)、茶陵、建寧(今株洲)四縣併入湘潭縣,屬衡山郡。唐天寶年間(732)又將衡州改稱衡陽郡,直至唐乾元元年(758)才復用衡州。唐至德二年(757)置衡州防禦使,領衡、涪、岳、潭、郴、邵、永、道八州。治衡州。

4、隋朝時期公元581-619年,安仁屬衡山郡衡山縣。

隋開皇九年(589)始遷衡州(原廣州)治至今湖南衡陽。隋大業三年(607)改衡州為衡山郡(秦時的衡山郡在湖北黃岡)。治所在衡陽(今衡陽市)。轄境相當今湖南衡山、常寧、耒陽間的湘水上游流域(包括茶陵、攸水在內的湘東地區)。

5、南北朝公元420-581年,安仁屬衡山縣。

南朝因北方戰亂,人口南遷,重心南移,湖南戰禍較小,社會較安定,宋、齊、梁(420-557)、陳(557-589),攸縣、陰山(小)均屬湘東郡,安仁屬衡山縣。

6、兩晉時代公元265-420年,安仁公元290年從湘東郡陰山劃衡山縣管轄。

西晉析荊州、廣州地置衡州,治所在廣州始興郡,轄今廣州、韶關、連州、郴州地區,後,分為東西衡州。這時的衡州與現在的衡州並無關係,說明地域在晉代受長沙管轄。長沙府志載「殷自以潭州爲長沙府,建國承製置官屬。五代梁以攸屬潭州。晉以茶陵屬潭州。」說明晉代時茶陵地域很寬,轄長沙以南,陰山、攸縣受茶陵管轄了一段時間。晉太康元年(280),破吳,沅湘降,置長沙郡,屬荊州,領陰山、攸、蒲圻十縣。惠帝永熙元年(公元290年)改衡陽縣為衡山縣名,安仁鎮始劃衡山管轄。

7、三國時期公元222-280年,安仁屬湘東郡陰山縣。

西晉置衡州,治衡陽。西晉析荊州、廣州地置衡州,治所在廣州始興郡,轄今廣州、韶關、連州、郴州地區,後,分為東西衡州。隋開皇九年(589)始遷衡州治至今湖南省衡陽市。唐天寶年間(732)又將衡州改稱衡陽郡,直至唐乾元元年(758)才復用衡州。唐至德二年(757)置衡州防禦使,領衡、涪、岳、潭、郴、邵、永、道八州。治衡州。公元220年,孫吳於長沙郡西部設衡陽郡,治地在今湘潭市區。轄蒸陽、湘潭、湘鄉、婁底、寧鄉、益陽等地(不含湘東地區,湘東屬長沙郡)。首次出現衡陽郡名。吳會稽王太平三年(258),分長沙西部為衡陽郡,析湘南(長沙以南)置衡陽,並益陽、湘鄉隸衡陽郡,東部為湘東郡(註:以處湘水之東得名。治所在酃縣(今湖南省衡陽市湘江東岸)。轄境相當今湖南省洣水流域、耒水下游及常寧市地。西境以後略有擴大,西部至今湘江以西的蒸水下游。東晉太元二十年(395年)移治臨蒸縣(今湖南省衡陽市)。南朝齊轄境又擴大至蒸水上、中游。隋朝開皇九年(589年)廢。),以茶陵隸湘東郡,衡山(還不是縣)隸屬衡陽縣,陰山縣從長沙郡改屬湘東郡,攸隸湘東。

8、東漢時期公元25-222年,安仁先屬容陵縣(撤銷)後屬陰山縣。

容陵、攸縣均屬荊州長沙郡。長沙郡轄攸十一縣。建安年間,荊州牧劉表的中郎將黃忠曾與劉磐共守長沙、攸縣。攸縣、容陵皆屬吳,吳將容陵縣(網友分析:容陵是西漢古縣,史書上講容陵在今攸縣南。夜讀"水經註:米水",反覆比對,發現一條叫容水的就是永樂江。因容水從候曇山下注入米水。候曇山在今安仁縣。 "永樂江"千百年來沒有改道的記錄。那麼容水就是永樂江無疑。容水入米水處水經註上叫容口,容口現在是衡東縣的草市鎮。在古代以水運為主的年代是個交通要道。在西漢時湘東地區先後同屬容陵縣,陰山縣,容陵縣以容水命名,容陵的縣治在容水入米水處,現在的衡東縣草市鎮),改為陰山縣(註:永和五年即公元140年地圖,證明陰山縣、容陵縣縣衙在今衡東草市,不是專家所說的攸縣鴨塘鋪)。

9、西漢時期公元前202-25年,安仁劃歸荼陵侯管轄,廢荼陵侯後劃歸容陵縣。

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湖南境內設有武陵郡、桂陽郡、零陵郡和長沙國(王莽新朝曾廢長沙國改長沙郡,桂陽郡改南平郡,武陵郡改建平郡)。容陵、攸縣屬長沙國(地理志:長沙國,秦郡,高帝五年為國。莽曰填蠻。屬荊州。縣十三:臨湘,莽曰撫睦。羅,連道,益陽,湘山在北。下雋,莽曰閏雋。攸,酃,承陽,湘南,《禹貢》衡山在東南,荊州山。昭陵,荼陵。泥水西入湘,行七百里。莽曰聲鄉。容陵,安成。廬水東至廬陵,入湖漢。莽曰思成。),攸縣之名第一次記載。元光六年(前129年),封長沙定王子劉福為容陵侯(註:容陵縣,西漢置,即陰山縣。治今湖南省西南,屬長沙國。元光六年封容陵侯,改屬桂陽郡。元鼎五年(前112年)國除為縣,仍屬長沙國。東漢屬長沙郡,末年廢。);元朔四年(前125年)封長沙定王子劉則為攸輿侯;劉沂為荼陵侯(公元前104年廢),推測安仁劃歸荼陵侯管轄,廢荼陵侯後劃歸容陵縣管轄。

10、秦代前221-202年:安仁地屬長沙郡大陰山縣,後期屬桂陽郡小陰山縣。

秦統一六國後,廢分封,行縣制。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後來,隨著邊境的開發和郡治調整,增至四十八郡。因襲戰國時期各國的故郡十六郡:楚確有漢中(現四川)、巫(現重慶)、黔中三郡的設置。黔中郡(轄洞庭湖以南、以西)後改洞庭郡(今湖南洞庭湖以西),二十五年(前 222 年),又從黔中郡中劃地設長沙郡(治臨湘,今湖南長沙)後改蒼梧郡(轄今湖南洞庭湖以南及江西西部)。

秦始皇在長沙郡置陰山縣(註:管轄邵陽以東桂陽、衡陽、攸縣、茶陵、炎陵、安仁至江西部分,以北至湘潭),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陰山縣(比原來小,僅衡陽以東、攸縣中部以南)屬桂陽郡(註:三國吳太平三年(258),分長沙東部為湘東郡。陰山改屬湘東郡。晉及南朝宋、齊、梁、陳因之。隋開皇三年(583)陰山縣併入湘潭縣,屬衡山郡。唐武德四年(621),恢復陰山縣(越來越小,此時安仁已劃衡山縣管轄了),屬南雲州。貞觀元年(627)廢陰山縣入攸縣。)。

二、奴隸社會年代追溯即商、周、春秋戰國時期,安仁屬楚黔中地,具體地名不詳。

楚國是中國歷史上周朝時期南方的一個諸侯國。800年歷史,轄地大致為現在的湖南、湖北全部、重慶、河南、安徽、江蘇、江西部分地方。商朝末年,楚人首領鬻熊協助周文王姬昌起兵滅商,成為功臣。前1042年周成王封鬻熊曾孫熊繹為子爵,楚始建國。公元前224年,秦國名將王翦率領60萬秦軍南下攻楚,楚國潰敗。公元前223年,楚國被秦國所滅。至楚國滅亡後幾百年間,楚國這個稱謂斷斷續續被多個政權與藩王沿襲保存了下來,也稱「南楚」。

三、原始社會年代追溯

從迄今發掘的早期著名遺址,如:重慶巫山大溪遺址,湖北宜都紅花套、枝江關廟山、江陵毛家山、松滋桂花樹、公安王家崗、京山屈家嶺,天門石家河鄧家灣、肖家屋脊、隨縣西花園、鄖縣青龍泉,湖南澧縣三元宮、丁家崗、城頭山、夢溪鎮三元村,安鄉湯家崗和劃城崗墓葬等20多處。大量考古證明長江中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略晚於黃河中游地區的仰韶文化大約500-1000年。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的年代,約為公元前4400~前3300年。人類首先主要集中在長江的兩岸地區和洞庭湖周邊地區。從大溪文化經屈家嶺文化發展到石家河文化,逐步沿水路向東向南遷移發展。

原始社會安仁屬南蠻之地,(「南蠻」一詞在古時泛指長江流域以南地區,是世界稻作文明、海洋文明的創造者;茶、陶器、漆器、手工業等的發明者;南蠻為世界古老民族之一。)1959年安仁何古山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遺址7處,出土石斧、石器和繩紋陶片等大批文物。1999年茶陵獨嶺坳新石器時代遺址,說明安仁安平地域平坦,很適合人類生產生活,但經考證安仁並沒有原居民族,人口是沿河流逆水而上來到安仁的。神農南遷經湘江—洣水—永樂江而上,很可能神農一族就是第一支進入安仁境內的最早人類(待考證)。

結論:從屬南蠻之地,楚設黔中,秦設長沙郡、陰山縣,西漢設長沙國、桂陽郡、容陵縣、茶陵、攸,三國設衡陽郡、湘東郡、衡陽縣,西晉設衡州、衡山縣,隋設衡州郡,衡山郡(比衡陽郡偏南管轄)的歷史發展經過,可以判斷:安仁一會靠東一會靠西管轄的歷史,安仁縣域並非一塊整體沿襲下來的,分合是必然的,據民間分上司里和下司里的傳統習慣,那麼上司里早期靠東屬茶陵管轄應該時間不算短,現有一推測結論:建縣時的安仁場(鎮)僅是下司里地域,上司里是建縣時或後期才劃並的。

神農早在新石器時代初期開墾了安仁,繁衍生息,傳承了文明。春秋、戰國屬楚黔中地。秦:在湖南設置12個縣,屬長沙郡陰山縣(含衡山、桂陽、耒陽、衡東、株洲縣、攸縣、茶陵、酃縣等)。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長沙國,屬長沙國,陰山縣(長沙以南大部分地區)屬桂陽郡。元光六年(前129年),封長沙定王子劉福為容陵侯,(前125年)又封長沙定王子劉沂為荼(茶)陵侯,劉則為攸輿候,至公元前104年廢除,並容陵。東漢均屬荊州長沙郡。三國:屬吳,荊州牧,吳將容陵縣改為陰山縣(衡東、株洲縣、安仁、攸縣、茶陵、酃縣等),三國吳太平三年(258),分長沙東部為湘東郡,西部為衡陽郡,陰山改屬湘東郡。西晉(公元290年),改衡陽縣為衡山縣,安仁劃衡山縣,安仁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很長時間是人煙稀少的地方,長時間以安仁鎮(場)而存在,先後劃歸陰山、茶陵城、衡山等地管轄,隨著人口不斷增多、經濟和文化的不斷壯大,慢慢成長為一個縣。

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置安仁縣。

下一篇:發展中草藥種植促農民增收和旅遊業發展(二)

歡迎隨手點贊並分享到朋友圈

長按下圖二維碼 關注【趕分社網】

責編:歐陽 美編:明志

校對:小肖 小譚 小鄺

審核:歐陽 明志 白楊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趕分社 的精彩文章:

安仁富新國際,因為他們出現了不一樣的風景

TAG:趕分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