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朱鎔基之子犀利點評:有了這兩項,中國會世界無敵!

朱鎔基之子犀利點評:有了這兩項,中國會世界無敵!



本文為朱鎔基之子朱雲來近日在清華大學發表的演講《新常態下的中國發展之路》




所謂新常態,應該是不同以往的一個常態。為什麼要提新常態?可能是因為老常態已經不可持續,否則就沒有必要提新常態。我們發展經濟的最終目標,就是希望國家發展、人民幸福。




讓我們先來看一下中國發展的基本狀況。這是我根據2015年國家統計局出版的年鑒資料做的一個總體描述。



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是我們展開所有活動的基礎,我們是擁有13.7億人口的大國,總產值的統計數據為69萬億人民幣。另外還有許多大家耳熟能詳的基本特點,比如歷史悠久、國土遼闊、人口眾多、勤勞進取,加上改革開放,成就矚目,工業發展,門類齊全,資源欠豐,產能過剩,庫存過量,升級挑戰,創新挑戰等等。這是一個總體情況。




再看看中國的地理。這張圖我挺喜歡,它能說明很多問題。





中國的東北、華北、長江中下游,包括珠江流域都是平原。西北是高原,西藏這裡最高,是世界屋脊。中國是三階台地,第一個台階是平原,第二個台階是高原,第三個是所謂的世界屋脊。它的地理特點叫做「西高中低」,東南部比較溫濕,西北部比較乾旱。在960萬平方公里總面積中,東部第一階平原將近有281萬平方公里。如果與全世界比較一下,

中國的這塊平原也算是全世界最大的了。




歐洲也有很大塊的平原,但是它的平原緯度50度偏北,而中國的這塊平原緯度在北京40度到上海30度之間,溫濕條件就比歐洲平原要好多了。這樣的地理和氣候條件,不僅適應動植物生長,而且也支撐了我們延續幾千年的發展。




人口大致的分布,紅色的區域的人口最密集,差不多93%的人生活在這裡約三分之一的國土之上。

雖然我們號稱有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但核心區域就在300多萬平方公里之內。



再看一下我們的城鄉結構。這是我根據2015年城市建設統計年鑒找出的統計數字,全國各市、縣是最基本的統計單元。城市平均有3000多平方公里,人口有112萬人。最小的叫做城市建成區,例如北京的市區各區。中國大約有600多個城市。




城市建成區人口只有3.9億,如果把縣城算進去加起來只是5億左右。鄉鎮人口有1億多人,每個鎮平均1.6平方公里,平均人口也就是4000人。




所以我們說城市化變成城鎮化,其實是加了很多水分的。鄉鎮平均人口才4000人,縣和城市建成區平均是9萬人,這個地方是59萬人,完全不是一個量級的概念。

全國600多個城市,才真正是城市化的地方。

所以總共加起來,

在960萬平方公里範圍內大概只有5萬多平方公里是城市,只佔大約千分之四、千分之五的國土面積。




所以中國人口生活在非常集中的地方。

全部鄉村面積,城鎮和鄉鎮面積,縣城和城市面積加起來,大概是20萬平方公里,真正住人的地方就這麼大。很多人覺得蓋房子地不夠用,這怎麼可能?完全不是地的問題。




比如說房地產,據我的研究過剩非常嚴重。按房屋存量來看,城鎮房屋建築面積,加上現在還在施工的,人均大約30平米的規模,至少可以滿足10億人住房需求,但是按誇張的城鎮化統計,城鎮人口也只有7億多人。而且事實上80%的城鎮人口平均住房只有25平方,當然有的人人均是60平方米,平均下來才是現在所謂城鎮人均30平米。現在已經超過30好幾了,每年都在漲。




從宏觀上看,總量一定是過剩了。而且現在房子均價差不多到7000-8000元了,可是我們的人均收入也就7000、8000元。想買30平米房子要不要用30年?除非十年不吃不喝。無論怎麼算,這個價值完全不對了。




宏觀經濟要系統對待,區域經濟要區別對待。我們的經濟目標應該是讓老百姓衣食無憂,現在至少還在憂房子。所以應該有一個客觀的系統的衡量標準。現在提出「三去一降」非常對,企業的一系列問題一定要解決,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重要的決定性作用,我認為這是解決問題最關鍵的核心。鋼的產能是12億噸,產量就8億噸,多出了4億噸。目標是三年要減掉1億噸,一年就要減3千萬噸,有用嗎?一會兒房地產又熱起來了,肯定鋼廠又跟著熱鬧起來,這不是真正按照市場機制定下來的東西。



頂層設計既要從上面考慮目標,也要看下面每一個具體行業的具體情況,包括不同行業之間的相互關係。這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需要建立一系列的政策制度。




所謂的農村土地流轉,對於農民來說是個什麼概念?一片大平原中間的一個村,土地能流轉起來嗎?真正土地流轉的只能是在大城市周邊。一個城市的周邊邊長能有一兩公里就已經不少了。就算是土地能流轉,又能解決多少人呢?對於居住在真正鄉村的農民能有什麼用?所以這樣的政策解決不了本質問題。




前面講消費只佔三分之一的GDP,如果我們倒過來想這個問題,50%基本上是做投資了,如果不去追求GDP,很多投資可以不投。保證居民基礎生活花的錢,也就是70萬億裡面的30萬億而已。如果讓市場機制來起決定性作用,不該投的投資全都停掉,全國老百姓的生活並不會比去年差。我們應該靜下心來,好好審查一下哪裡投的太多了。不要老覺得是壓力,總想一旦掉到5%怎麼辦,再掉到3%怎麼辦?其實掉到一半都沒關係,吃喝都夠了,衣食住行都有了,只是暫緩一步改善,但是不會比以前差。保證了基本生活,然後是因地制宜。核心問題還是應該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能再靠過去的投資、出口拉動,才2%能拉動什麼?要真正推進改革,解決實際問題。要提高技術創新,這是未來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中國財政制度的特殊情況,是很多稅按照中央稅收上來,其中又把一部分錢轉回到地方去,實際上是財政收入加上中央轉移財政收入。兩個加起來剛好等於財政支出,這是一個地方的財政的基本平衡。然後是居民的收入,居民的消費。




山東、江蘇、浙江、廣東、河南這五個省超過3萬億,平均值是兩萬多億。總而言之是一個概念,我的思路是「首先是老百姓衣食無憂,安居樂業」。舉一個例子,黑龍江面積是47萬平方千米,人口4000多萬,擁有廣大的耕地面積和豐富的石油、林業資源,不就是要解決這4000多萬人的衣食住行嗎?你非要在這裡搞工業,是不是遠離市場?江浙一帶包括山東,工業發達的已經是一塌糊塗過剩了,它還能搞什麼?農業佔GDP的6%,但農業的增長只有2%,靠農業能增長什麼?所以只能做投資,投資又增加了產能,而且距離內地又那麼老遠。




如果給地方官定下一個目標,要求當地跟全國的平均GDP發展水平一樣,他只能去搞工業,而當場發展工業一定沒有出路的。實際上地方有旅遊等其它資源,為什麼不能讓地方走自己特色的發展道路?中國的老百姓也需要夏天出去消暑,冬天去看冰花,還有許多其他的消費方式。我的邏輯是說,只有提高老百姓的收入水平,他才有錢去消費。現在不是不想消費,而是因為掙的錢太少。我們的薪酬收入佔GDP的一半都不到。在G7國家中,最低的是日本,國民收入佔GDP的60%-70%。我們的這個收入佔比太低,很多變成了國家的收入,由國家拿去大量投資,但是這種投資很容易出錯。如果錢到了老百姓手上,老百姓最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大家去消費就會產生需求,企業就去根據需求去投資,完全讓市場來決定,讓市場經濟動作更加良性化。




關於「一帶一路」的概念,我把全世界的面積、人口和產值排了一下。全世界陸地面積1.3億平方公里,中國是960萬平方公里,全世界人均產值一萬美金,中國8000美金。「一帶一路」國家人均產值是我們的一半,相對欠發達一點,但是它的總量還挺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面積是我們的五倍,人口是我們的兩倍多,人均產值是我們的一半。




這個概念是,一帶一路沿線大約有60多個國家,面積是我們的4.4倍,人口是2.3倍,產值是1.4倍。從企業的角度看,不是相當於我們的市場範圍擴大了兩倍左右嗎?我認為這個思路是挺有遠見的。我們比他們相對來講還先進一點,產值差不多是他們的一倍,中國製造還是有一定的實力的,但在國內我們已經擔心它產能過剩了。




至少我們面對一個這麼大的國際領域可以去拓展。當然它不會自動屬於你,是需要我們去競爭的。我們應該相信自己有競爭優勢。這需要我們很具體的一個一個做出來,需要有很強大的開拓能力。




這是美國宏觀經濟研究做的一張圖,居然能從公元元年這麼遠古一直做到現在。我們的GDP一直佔全世界的四分之一以上。其實我們只有三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平原,長期都依靠農業的經濟規模效益,居然也能有這麼強大。這個國家有10%的稅就已經非常富有了,假如征10%的兵,那就是千萬大軍。正因為如此,沒有人能打敗這個國家,除非它自己腐敗。中國歷代朝代的更迭恰好也是如此。




從圖上可以看到,這個邏輯為什麼到這突然就失效了?從33%一下子跌到幾乎是0。中國到底怎麼了?是什麼事做錯了,導致我們突然從泱泱大國變成一窮二白甚至生靈塗炭。




你看印度居然比我們還高,但是它是怎麼下來的?從東印度公司開始,然後基本上跟我們差不多。這張圖上我發現一不小心把印度放在這了。印度平原也很大,而且平均海拔從30往下到20,這就是上海與廣州的區別。印度的南方濕度和溫度好,所以它產出更高。在以農業為基礎的時代,它的農作物產量一直很高,甚至比我們還高。我們比它的緯度偏高,所以產量比它稍少一點,這可能是很多原因其中之一吧。還有一個原因,它最早被所謂的雅地安入侵,所以它的歷史文化各種交叉變化比較多。而中國由於地形的限制,三面是高山,在遠古農業時期的冷兵器時代,基本是與世隔絕。




還有一個對修築長城很顛覆的說法。過去我們都知道各個朝代都在修長城,一是當時我們的農業太豐盛了,花點錢修個城牆不算什麼;二是游牧民族確實經常來襲擾搶奪,確實需要修築長城來保護我們豐饒的物產。和確保佔全世界四分之一的產值相比,修築長城的花費還是比較合算的。




因為工業革命,我們落伍了,於是一下子跌下來了。但是這條線到後面又漲起來了,這又是為什麼?我們垮就垮在沒有工業,迅速實現工業化,是實現振興和重新崛起很重要的工具之一。中國的現代工業化進程從1949年就開始了,當時從蘇聯引進了100個項目,蘇聯人撤走了以後我們自己接著干。當時我們非常清楚,中國連肥皂、麵粉機都生產不出來,但是一定要抓住兩彈一星,這是當年最極端的高級技術。中國過去靠長矛大刀,再加上點武術,但是外國人搞了工業革命,人家用的是堅船利炮,我們的優勢一下就沒有了。我有這麼一個邏輯,過去冷兵器打仗是一比一,當時中國有4億人,英國只一千多萬人,如果耍大刀他們確實拼不過,但是人家一人拿一桿步槍,就能頂上你一百個大刀隊。用一百倍乘以一千萬,人家就成了10億人,我們能打得過嗎?這叫做技術乘數,技術乘數改了,1變成了100,力量對比就顛倒過來了,中國一下子跌下來了。




我們現在正在追趕,技術還不可能達到他們那麼好的水平,但是我們已經趕超很多了。過去我們的乘數是0,現在謙虛點說也有個六七分了,就算是七分,10億人乘以7,就算還沒有趕到100%,但是70%和以前就完全不一樣了。問題是現在它是1,我們是0.7,我們還在追趕中。但是明天他又有個新發明,明天是2了,或者是1.5了,我們就可能回到0.6去了。我們過去講自主知識產權,意思是要自己設計、自己製造,要自力更生。但是,立國之本一定是科技,所以我想強調一下什麼叫做技術乘數,我們要發展屬於自己的真正的科技。




中國前景靠什麼?靠改革。

包括一系列制度方面的改革。拓展「一帶一路」和世界市場,我們有很好的機會,我們可以和平地通過市場經濟的交往,去佔有一定的市場,而且對這些國家的發展和人民生活也是一個支撐。




剛才說了技術乘數,前面是科技,後面就是人才。有了這兩項,我們就會前途無量。這麼說是為了謙虛一點,我覺得應該是世界無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德國優才計劃 的精彩文章:

政壇第一美女神秘出逃,背後這些因素耐人尋味!
馬云:我已經知道自己的結局了
百年扶不起的阿斗,萬年捧不紅的景甜,可聰明的女人,都知道美到恰到好處!
穿布鞋,翹二郎腿,每天一斤二鍋頭,這位全中國最隨性的「鄉村老人」,憑什麼成為了華為的代言人!?
今天,這個女人不能不說!

TAG:德國優才計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