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不想發脾氣!我應該是個好媽媽!」

「我不想發脾氣!我應該是個好媽媽!」

上過我正面管教線下課的一位媽媽,突然特別沮喪的在群里留言說,自己「破功」了,平時溫柔有耐心的她,忍不住沖孩子發了脾氣。

家人或者家長之間意見不一致,絕對是帶娃的超大阻力!然而她內心更不好受的是:明明自己學習了、之前也都做得挺好,怎麼又控制不了自己,變成可怕的媽媽了呢:

「唉,不管怎麼樣,我都應該有耐心、好好的說啊!」

同一天,還有個職場媽媽和我說,這陣子總加班,自己背負著愧疚感早出晚歸,特別想多陪娃,卻心有餘而力不足,充滿自責:

「別人怎麼就沒像我這麼糾結呢?我應該像你們說的活在當下、重視陪娃的質量,可我就是做不到,我這個人就是這樣,做什麼都不行,心特別堵……」

有媽媽留言說羨慕我,朋友圈都是正能量,我說,我也羨慕我朋友圈裡的生活:)

其實我和每天暢想的自己也挺有差距的:比如,我希望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最好工作時超級高效,陪娃時心無旁騖。

但因為在家工作,實際往往是計劃趕不上變化,娃會不停的來打斷,自己也有狀態不佳的時候。

當白天無法完成任務,被迫拖到娃睡了熬夜時,我心裡特別不舒服,有陣子我常常想:我應該在各種身份中自由切換啊!應該有plan B呀!應該對臨時的打斷鎮定自若啊……

應該、應該、應該……

慢慢我覺察到,難過、沮喪、焦慮、懷疑……並不是這些情緒本身在困擾著我,真正在折磨一個人的,是明明有了這些負面的情緒,還拚命地排斥它:

「我都學了這麼多了,怎麼還是發脾氣呢?」

「我這段時間都挺正能量的了,怎麼又有負面情緒了呢?」

「我明明提醒過自己不要焦慮、放輕鬆的,怎麼越想放鬆越焦慮?!」

人都會有負面情緒、也會遇到挫折,美國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發現,有三個認知因素會阻礙人們的復原力:

1)個人化(personalization)——認為壞事的發生都是自己的錯;

2)普遍性(pervasiveness)——認為消極事件會影響到自己的方方面面;

3)持久性(permanence)——認為事件的殘餘效應將永遠存在。

《向前一步》(Lean in)的作者、臉書首席運營官Sheryl Sandberg,在新書《Option B》(另一種選擇)中,分享了丈夫Dave突發冠心病身亡後,她是如何掉入了上面的三個陷阱,又如何走了出來。

「向前一步?我連站都站不起來了。」

Sheryl不停的自責:為什麼我沒早點發現丈夫,這樣他就能被救活了!為什麼我沒有好好珍惜和他在一起的時光;我給其他人也添麻煩了,影響了我的家人、同事……對不起,我很抱歉……(個人化)

她覺得一切都會受到影響:孩子們怎麼辦?他們永遠失去了父親、他們的生活完蛋了;我的生活軌道也完全被打破了,糟糕!我連開會都無法集中注意力!(普遍化

她認為痛苦是無止境的:無論我做什麼,我都會感覺到痛苦無處不在,不會變好的,我和孩子們永遠都不會重拾快樂了,永遠不會。(持久性

其實,認知會影響行為,而一些辭彙,又阻礙了我們的認知。塞利格曼說,如果經常使用「從不」、「總是」、「抱歉」這些詞,我們會因為暗示而感覺更加糟糕。

於是,心理醫生啟發Sheryl剃掉一些腦海中的辭彙,或是用其他辭彙替代,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1)總是、從不 vs 有時、近來

「我總是感覺很糟。」vs「我有時感覺很糟。」

2)抱歉、對不起 vs 陳述情緒和事實本身

「我很抱歉,我的孩子永遠的失去了父親。」vs「孩子失去了父親,我也很難過。」

3)我應該 vs 也許我可以(可以行動的一小步)

「我應該快點振作起來、做個好媽媽。」vs 「也許我可以做點讓我感受好些的事,如果做不到也沒關係的。」

Sheryl逐漸減少了自責,不再說對不起,她發現自己就算做更多、也無法阻止丈夫突發冠心病,這不是自己的錯;

她發現別人的安慰對自己來說是個安撫,對別人來說也是一種關懷的表達,並沒有影響到別人的生活;

她發現自己的孩子還是可以去上學,慢慢恢復了原來的秩序、自己竟然可以在會議上暫停悲傷聽進去了,悲劇並不意味著全盤皆毀滅……

這雖然是個創傷後復原的例子,但卻無比鼓舞,讓我想到了個體心理學奠基人阿德勒說過的一句話:「我們的煩惱和痛苦都不是因為事情的本身,而是因為我們加在這些事情上的觀念。」

如果你曾經也在不順利的時候,給自己套上過這些枷鎖:

「我總是做得這麼差勁。」

「我應該是個好媽媽。」

「對不起,我什麼都沒做好。」

那麼,我們也許可以更進一步,讓認知和思維方式,有小小的改變。它其實並不是一種技巧,本質上,它是屬於人生的一門重要課題:對自我的接納

我7月底從美國學習回來後,狀態一直非常的好,大部分時候,我對自己保有很強的覺知,能夠管理情緒、應對很多狀況。

可上個星期,準備周末課程的我,突然感覺壓力山大,嘴也氣泡了,我發現我給了自己很大的負荷,心底有個聲音說:

「我去過美國進修了,講的應該和以往都不一樣,我應該在這次課上有質的飛躍!」

「天吶,我不是應該不焦慮了嗎?怎麼又焦慮了!」

好在當我們有了覺察,我們就是情緒的主人:

很快,我就意識到了自己在想些什麼,我劃掉了「總是」、「應該」,調整了期望值,有了一個信念:所謂的「不一樣」,不是我講的內容完全不一樣,而是不同的學員、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場域,此時此刻的我,就是最好的、全新的我。

結果上周課程效果特別特別的好,突發颱風、道具失靈、隱形眼鏡也掉了一隻……我都能鎮定自若,來什麼接什麼

這個班級充滿歡笑和感動,幾乎所有人在不同的活動中都留下了眼淚,而對我最大的肯定,是大家不約而同說到了這句話:

親愛的吉吉,你舉手投足間,都在示範正面管教,你的出現、一言一行本身,就值得我們學習。

所以不是世界變了、家人變了,我們才會更好。而是當我們變了,內耗減少了,不需要額外做什麼,一切美好,都會順其自然的到來。

這周一沒有更新,咱公號的好多朋友都在關心,怎麼了?發生什麼事了嗎?

其實是因為我剛上完課,確實沒精力馬上改好一篇文章,花時間也對自己即將發布的文章不夠滿意,於是我們決定停更一天。

如果在平常,我倆都會焦慮自責。可這次,我們心照不宣,接納這樣的狀態,然後調整,往前走。

我們知道,這一次的「缺席」,對我們其實意義重大:人生沒有那麼多的「應該」,這樣的接納、放過自己,真的太不容易了。

我很感恩你們的惦念,也特別謝謝大家的陪伴,我想告訴大家,如果你陷入了情緒內耗、狀態不好,你不是一個人,我也一樣,有沮喪、有難過、有自責。

而如果,我在通過學習、自我覺察慢慢地接納,慢慢生出鎧甲、可以笑著應對很多不如意的人和事,那麼,你也可以。

我們慢慢來。

作者介紹

吉吉:美國註冊正面管教家長/學校講師,生涯規劃師,斜杠媽媽。前香港資深傳媒人,現居深圳。追求細水長流,也愛勇猛精進,愛唱歌愛生活愛自我管理,吉吉21天打卡社群創始人。相信育兒就是育己,願與娃一起慢成長。微博/個人公眾號:吉吉pure;微信:mancz321

現在關注「慢成長」,回復關鍵字,可以閱讀400+篇原創育兒好文哦:

【隔代】你辛苦教孩子5天規矩,只要一個周末就被老人毀了?

【嬌養】憑什麼男孩就該粗養,女孩就要嬌養?

【標籤】夠了!別再給孩子貼標籤了!

【禮貌】孩子不打招呼就是不禮貌?請別再逼孩子了!

【吼叫】面對孩子犯錯,不發脾氣有那麼難嗎?

【懲罰】「孩子不聽話,懲罰一頓就好了?」「呵呵……」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一點就著,你周邊那些暴脾氣的星座們
不能輕易擺臉色給這些星座看,他們脾氣更大
孩子愛發脾氣,其實也是優秀的表現,家長應該高興!
黃翠如大讚蕭正楠脾氣好 與男友現身國外旅遊心情佳
小兒推拿——補脾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