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佛教要供香?從供香的典故說起

為什麼佛教要供香?從供香的典故說起

提到佛教,就一定會與「香」密切聯繫起來,腦中聯想到的一定是香火繚繞的香爐前,佛像慈眉善目,信眾虔誠地禮佛。那麼,佛教為什麼有供香的傳統呢?今天從幾個故事開始聊聊這個話題。

1、香為佛使

香在梵語中稱健達。古印度傳說中有香神,即「乾闥婆」,不食酒肉,唯求以香味為食,以此滋養身體,又會從她身體中散發出香味,故名香神。以後被引為佛教護法的八部眾之一。

佛教中用香,據《賢愚經》記載:佛陀當年住在祗園時,有長者富奇那建造了一座旃檀堂,準備禮請佛陀。他手持香爐,遙望祗園,梵香禮敬。香煙裊裊,飄往祗園,徐徐降落在佛陀頭頂上,形成一頂「香雲蓋」。佛陀知悉,即赴富奇那的旃檀堂。

根據這個傳說,「香」是弟子把信心通達於佛的媒介,故經上稱「香為佛使。」這也是佛教中以香敬佛的緣起。《僧史略》中說:「香也者,解穢流芬,令人樂聞也。香為信心之使也。」

在佛教中以香供佛,是一種虔誠的、真誠的供養,因為香是傳遞真誠的心情的一種媒介。焚香中產生的一種清凈、虔誠、忘我的狀態,目睹一縷清香裊裊上升直達天庭的神聖境界,只有在真實、坦誠的狀態中才能產生。

在供養中,有以香、花供養的。佛陀說法時,「雨諸香華,香如須彌,華如車輪」。再有,用香和燭一共供養也經常放在一起。還有,人們因學佛、信佛而交往,又稱為「香火因緣」,再引伸,佛教徒結成團體,共同念佛誦經,又稱為「香火社」。朝山拜佛者又有稱為「香客」的。

2、戒定慧解脫香

佛教認為:通過修行戒、定、慧、解脫和解脫知見這五種功德,可以成佛,喻為「五分香」。這是指通過身口意的修行,使自己身心清凈,升起覺悟和智慧,以此供佛,或稱理供佛,或心香供佛。佛教徒在焚香時常唱「香贊」:「戒香定香解脫香,光明雲蓋遍法界,供養十方無量佛,見聞普重證寂滅。」(出《華嚴經》),也是焚香供佛的又一象徵意義。

佛經中說香嚴童子聞比丘燒沉水香而悟入圓通,證羅漢果;上方有眾香佛國,一切皆以香作,乃至以香氣為語言聲音。都是與香有關的論述、記載。

3、行香促解脫

關於行香,在《賢愚經》卷七中載:昔有貪婪之人,蓄金七瓶,掘地深藏。後病死變為毒蛇,猶守金瓶。經漫長歲月,心生厭倦,呼行人捐金一瓶,供僧作福。行人擔蛇至一寺,遵囑行香僧前,僧為蛇說法,蛇因之而喜,復獻出六瓶金贈給高僧,蛇因此而命終利天。此為「行香」之初起。

中國「行香」始於晉代道安法師。原為法會儀式,指法師升座說法時,向他燃香禮敬。也泛指燃香、上香、拈香。後來「行香」一般系指佛事齋會中,由法師和主持齋者持香爐繞行壇場,或引導儀仗巡行街市。

南北朝開始,朝廷即舉辦「行香」法會。唐朝「行香」尤盛。自居易有詩《行香歸》中日:「出作行香客,歸如坐夏僧。」當時,朝廷舉辦「行香」法會,多用於國忌日。當然也有非忌日行香的。後又有民間以「行香」祝壽或超度亡靈的。

民俗中廟會、求福、祈禱豐年、官場儀式、新官赴任、店鋪開張等都有所謂的行香,表達人們良好祝願的方式,但與佛教中的「行香」意義大為不同。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佛信 的精彩文章:

5種素食勝過吃肉

TAG:佛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