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火星移民指南

火星移民指南

曾經,火星是人類仰望星空時紅色的戰神,移民火星如神話般遙不可及。曾經,火星是科幻作家們馳騁想像力的重要場所,在他們的筆下,湧現出豐富多彩的火星人、火星運河、火星社會。而今,隨著40多次火星探測任務的實施,火星已經成為太陽系中除地球外,人類了解最為透徹的行星。火星移民從曾經的遙不可及,到現在僅有一步之遙。

電影《火星救援》講述的就是2030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實施載人登陸火星任務的故事。這可能是最不「幻」的科幻電影,因為電影中運用的科學技術都是目前我們已經掌握,只差開展項目資金的技術。原作者安迪?威爾甚至感慨,二三十年之內,人類必然登陸火星,也就意味著,第一個登陸火星的人類,現在就在我們中間!

圖片來源:The Martian

當然,想要踏上火星之旅,成為一名合格的火星移民任務航天員,他們還必須掌握這3項最重要技的能:工程技能、醫療技能、保健技能。

高超的工程技術,才是你活下來的關鍵

讓飛船實現飛往火星最重要的不是科學,而是技術。只有解決好技術問題,火星探險才能成為可能。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工程技術脫離了對世界本質的粗淺認知,創造出前所未有的事物。

火星移民解決問題的能力來自創造事物、動手去做的過程。這些能力也就是我們現在提倡的DIY精神,不管是編寫電子遊戲程序、造車,還是3D列印眼鏡。火星移民候選人要具有建造、維修、創造、改進的能力。擁有這些不可或缺能力的移民,將讓火星定居點持續下去,並建立人類永久居住地。難以想像,《火星救援》中,馬克?沃特尼如果不懂各種設備的維修,能撐過幾天。甚至還有他最後改造火箭重回太空的驚心時刻,都離不開他過硬的工程技術。

GIF/2.3M

圖片來源:NASA

人們不應被各種技術要求嚇倒。事實上,想要移民火星,我們應該抓住機會,利用電路、機械和計算機,變得更強大。僅僅抽象地理解工作原理,遠不如動手去做更有價值,甚至可以建造更好的東西來取代它們。這些技能並非都源於常規教育,相信很多工程專業的畢業生對宇宙飛船一竅不通。相反,火星移民要不斷學習新知識,並將其運用到實踐中。

良好體格只是前提,你要成為自己的急救醫生

地球重力決定了我們的身體構造和生理特徵。一旦重力減小或消失,所有的身體系統都會受到影響,並試圖找到方法去適應。失重,決定身體方向感和平衡感的耳前庭系統會立刻受到影響,引發空間運動病,其癥狀表現為體能損耗、噁心、嘔吐、健康狀況變差。航天員的噁心嘔吐程度因人而異,一些人的嘔吐程度較小,另一些人則把胃裡的東西吐得乾乾淨淨。

圖片來源:NASA

相類似的,在太空中進行手術也受航天器微重力環境的限制。即使是小型手術,也已被證明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太空中受限制的條件,需要讓病人、醫生以及手術工具等所有對象都參與進來,同時要防止手術工具四處飄浮和移動。實際上,雖然並非不能進行外科手術,但需要儘可能地避免進行手術。NASA估計,在長期飛行中是否需要手術,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緊急狀況,如闌尾炎。減少未來手術的一種可能方法是在任務開始前,預防性地切除太空旅行者的闌尾和膽囊。

GIF/1.4M

圖片來源: The Martian

看過《火星救援》你可能還會記得,馬克?沃特尼用急救社會給自己清理和縫合傷口的過程。火星上沒有救護車,沒有急救人員,傷者難以得到傳統醫療的救助,同時,在與地球控制中心進行溝通時,也會受到傳送和接收信息長時間滯後的影響。在疾病這類事件中,只能靠移民自己根據既定的醫療方案和前期訓練,進行緊急處理。不過火星上有一個優勢,由於太空中很少有細菌,傷口較難發生感染。

對抗機能下降,迎接永無完結的火星任務

由於地球和火星相對位置的變化,登錄火星的設備每隔26個月才能引來一個窗口期,這個時期發射飛船才能保證在較低燃料消耗下儘快抵達火星。而即便如此,以現有技術抵達火星仍需花費6-10個月時間。

在火星任務中,人體健康的兩大威脅是太空輻射,以及長期處於微重力環境下的慢性影響。一般來說,長時間太空飛行會影響心血管、肌肉、骨骼、神經腱、神經系統和呼吸系統等發生生理變化。主要生理變化包括骨質流失、肌肉萎縮,伴隨著肌肉的力量、耐力和橫截面損傷,神經功能障礙,神經肌肉機能減退,視力減退,心血管和肺部的去適應作用。保護和維持新移民的身體健康正是出於這一考慮。建設相關基礎設施,提高宇航員的保健能力,這對保證人類在太空中的身體健康十分必要。

圖片來源:NASA

雖然在外太空零重力環境中的生活時間越長,人體機能就會不斷下降。但過往的研究也發現,在適應過程中,人體的效率很高。無論是在地球、火星甚至月球上,航天員們最終都會適應所處的環境以及環境對身體的要求。那些在國際空間站生活的人,已經適應了在微重力環境下生活和執行任務,包括被認為超出地球上正常生理極限的人類生理的適應性變化。

目前,俄羅斯聯邦航天局和NASA的太空飛行對抗措施計劃規定,在軌飛行人員需每天鍛煉2.5小時、每周鍛煉6天,以對抗微重力效應。任何太空飛行對抗措施方案的主要目標,都是為了防止人體完全適應太空環境,以便最大限度地降低零重力誘導下的去適應作用,以免在返回地球或其他天體(如月球或火星)時產生有害影響。

NASA宇航員Mike Fossum正在水下訓練如何太空行走

圖片來源:NASA

可以說,人類的火星移民之夢從曾經的遙不可及,到現在,僅有一步之遙。但要實現「紮根火星」這一艱巨的事業和目標,人們還必須解決很多問題,減少危險,克服所有挑戰,確保人類的科學幻想成為科學現實。

我們有理由相信,火星移民將是人類歷史上最龐大的太空任務,也將是改變人類歷史的重要事件,它將真正開啟人類跨星球生活的偉大藍圖。也許未來20年,人類將首次登陸火星;未來50年,人類將擁有一個上千人的火星小鎮;未來100年,將有上百萬人生活在火星城市;未來一千年,人類將把火星改造成另一個地球。

本文摘編自湛廬文化出品的《火星移民指南》。

營銷編輯:小怡 文字排版:恬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NASA中文 的精彩文章:

卡西尼最後的軌跡
《一張天文攝影照片的誕生之圖像處理》
英國曝離奇UFO事件:大量動物被吸干血液
差點讓特朗普下台的颶風有多強?光看照片,就嚇出一身汗
宇宙有邊界嗎 未來的宇宙會收縮到大爆炸初期?

TAG:NASA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