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留學美國:在差異中成長

留學美國:在差異中成長

留美讀書前的一個月,我和幾個剛從美國留學回來的學長溝通交流了一番。他們都再三叮囑我:「出國讀書是一件很苦的事,無論你在去之前做了多充分的思想準備,到了之後一定會發現這是一段比你想像中更加艱苦的旅程。」在一年多的留學生活中,我對這句話深有感觸。不過,這段日子雖然充滿了苦澀,但是其中也有別樣的精彩,且讓我受益終生。所以,我想以過來人的身份對將要啟程的學弟學妹們說:請珍惜你們所擁有的機會,這會是一段比你想像中更加精彩的旅程。

感受中美教育差異

我所在的學校位於美國中南部的一個小鎮,學校里的教授來自美國的各個地區,其中以美國南部人居多。在初到美國的三個月中,最令我頭疼的問題就是如何習慣南部口音。南部口音和我以前已經習慣的「美式發音」大相徑庭,也是直到此時,我才明白一些過來人為什麼會說:「無論在托福考試中拿多高的分數,剛到美國時還是很難聽懂老師在課堂上講什麼。」和中國一樣,美國各個地區的人們在口音和常用表達方面存在諸多差異。雖然這些差異並不像中國各地的方言那樣明顯,但是對於一個初來乍到的外國留學生而言卻是一個不小的障礙。因此,在最初上課的三個月中,我每天都坐在教室的最後一排,低著頭聽完每節課,生怕老師提問到我時,我會因為聽不懂老師的問題而被同學笑話。也正是在這三個月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美教育方式的巨大差異。

首先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美國似乎沒有所謂的課堂紀律,大家上課都很隨意。這一點在最初上課的那段時間裡我倒是真有點不習慣。在一個空曠的教室里,二三十個學生隨意地坐著,那隨意程度簡直可以用「東倒西歪」來形容。課桌上放的東西也是應有盡有:書本、電腦、手機、漢堡、披薩、飲料等。在這裡的課堂上,當你有問題要提問或者想表達自己的不同見解時,直接站起來發言就行,不用舉手。有時在課堂上學生還會和教授開玩笑,有些學生甚至會為了一個問題和教授爭論起來。我當時總忍不住感嘆:美國學生的膽子真是夠大,這樣公然頂撞教授不怕考試或論文不及格嗎?後來我慢慢發現,教授們其實很喜歡這些在課堂上勇於表達自己看法和觀點的學生,他們的爭論根本不會影響考試和論文成績,而且還有可能為最後的成績加分。

在這裡,教授的授課方式也與國內大不相同。這裡的教授們上課就像開茶話會一樣,非常隨意。例如,我們金融課的教授從來沒有帶我們學習過教科書上的概念,他每天上課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Yahoo網站的Finance板塊,讓我們逐條瀏覽新聞,並和我們一起討論新聞中提到的問題。對於這種撤掉了邊邊框框的授課方式,我這個習慣了背誦概念、理論、公式的學生忽然之間感覺摸不著頭腦。「我到底可以學到什麼?」最初的幾個月,我總是抱著這樣的懷疑態度上完每一節課。但漸漸地我發現,這種授課方式讓我不再以課本為綱,而是培養了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提高了我的表達能力。我所學的專業「工商管理」以案例分析為基礎,幾乎每門課的教授都會布置做演講和寫論文這兩項任務。在第一個學期里,拋開我在語言表達上的漏洞百出不說,單是應付做演講時的緊張感就足以讓我一次次地想要退縮。不過看著美國學生在講台上收放自如,一個個就像演講家一樣,我不禁捫心自問:為什麼別人可以做到,我卻不能?因為不服輸的性格,我開始刻苦用功,希望在最短的時間內適應這裡的學習。

其實,想要適應這樣的教育文化差異並不是一兩天的事。當時,我也是通過了一段時間的深思和反省才制定出了自己的「適應計劃」。我發現首先需要改變的就是自己含蓄、內斂的性格。因此,我不再坐在教室的後排,也學著不去在意同學的眼光,開始抓緊一切機會在課堂上發言,或提問或表達自己的想法,儘力去表現自己。其次,在思考問題時,我也不再一味追求所謂的正確答案,而是學著用辯證思維來分析問題。另外也是重要的一點,我在課下開始大量閱讀與自己所學專業和所上課程相關的書籍,這些書目有教授推薦的,也有師哥師姐力薦的,以此更深入地了解和熟悉本專業內容。美國教授常常會傳授給學生們一個理念,那就是課外知識遠比課本知識重要。對學科背景知識的了解讓我較快地趕上了課堂進度。

在種種不適應中磨練了幾個月後,我逐漸融入了這種開放式的教學模式,也慢慢意識到表達能力的重要性。這種教育模式不僅讓我學到了專業知識,也培養了我的辯證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也正是因為這段自我蛻變的經歷,我自己才會在後來的授課過程中有意識地去培養中國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

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

留學生活當然並非只有課堂學習,離開了課堂,你可以去學生中心,也可以去圖書館,或者約上三五好友一起聚餐,抑或參加各種社團,讓自己的課餘生活充實而有趣。

除了教學樓之外,美國校園裡的另外兩大主要標誌性建築就要算學生中心和圖書館了。經歷過托福考試的人應該對學生中心比較熟悉,因為托福聽力和口語測試中有很多場景對話都會涉及這個地方。學生中心的主要功能是為學生提供學習、餐飲、休閑、娛樂等的設施和場所,這裡有餐廳、電腦室、健身房、撞球室、樂器間、藝術品展覽室等,為學生豐富業餘生活提供了無限可能。

圖書館是學生們除了教室之外最常「出沒」的地方。美國很多校園裡的圖書館可以用「強大」來形容,因為這裡的圖書館資料儲備龐大齊全,涉及各個領域,書籍、文獻和報刊種類繁多,學生們在做研究時不愁找不到參考資料。除了供學生看書、查找資料外,圖書館還設有學習小組間。美國的教育強調用小組式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所以基本上每門課的教授都會分配4~6人為一組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為了討論和交流小組任務,這些學習小組每周都會到圖書館舉行一兩次的例會,大家共同討論小組課題。

美國是個多元化的國家,而這種多元化在很大程度上也體現在種族上,各種膚色的人共同生活在這個在包容性極強的社會中。不過,在校園裡,我發現通常聚在一起的還是同種膚色的人:白人堆里偶然會有一兩個黑人,黑人堆里幾乎很難見到白人,而像我們這些黃皮膚的亞洲人也會形成自己的小團體。我周圍來自亞洲的留學生都比較友好,我們通常會在學校的International House舉行一些聚餐活動,以助於大家互相了解和溝通。除了可以交朋友,這類聚餐活動也是練習口語的大好機會。在和其他來自亞洲的留學生接觸後,我發現他們中大部分人的口語比我想像中的好。之前我曾聽人說過日本人和韓國人的英語發音比較蹩腳,有時根本聽不出他們是在講英文,但後來我覺得這種看法也許有偏見之嫌,因為我周圍來自這兩個國家的留學生英語發音一點都不比我們差,有的還非常標準。東南亞國家的留學生由於在留學前大都擁有以英語為第二母語的雙語生活環境,所以英語口語水平也普遍較高,雖然發音不像美國人那麼標準,但基本掌握了地道的生活用語和俚語。所以,留學時,和美國人交談並不是唯一提升英語口語的途徑,亞洲留學生的親和力往往會讓我覺得更容易溝通和交流,並且可以幫助我提升在英語交談中的自信心。

對中國學生來說,社團是非常熟悉的話題了。美國校園也盛行社團,而且五花八門,涉及的領域包括學術、藝術、宗教、體育、文化等。如果你找不到自己感興趣的社團,那麼也可以自己建一個,然後吸收和自己有共同愛好的成員加入。各個社團舉行的活動也是妙趣橫生。記得有一次,某個社團為了倡導和平,宣稱可以為當天穿綠色衣服的過路人免費提供一頓午餐。誰說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呢?在這樣充滿創意的校園中,每天都可能遇到自己意想不到的驚喜。

在這一年多的留學生活中,我深深地體會到了什麼叫不同以及如何去適應。同時,通過比較和適應,我對自己也有了比以前更清晰的認識。我不能說這是一段完全美好的經歷,因為這其中包含了太多無法用言語表達的酸甜苦辣。但這段經歷讓我看到了自身的不完善,催我上進,讓我成長,使我終生難忘。

作者簡介

曹倩,曾任合肥新東方學校國外部教師,主講托福口語、雅思口語等課程。曾在美國攻讀MBA學位,在留學期間參與並完成了校園環境優化項目,獲得了寶貴的商業管理和英語實踐經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東方英語 的精彩文章:

音樂·有聲︱Sweeter Than Fiction——生活比小說更美好
求職面試︱這樣做英語自我介紹就對了
看完《敦刻爾克》,叔兒哭成了狗
哪一部更適合帶上TA一起,你說了算
9月的片太熱鬧,要睡在電影院了

TAG:新東方英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