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讀書隨記:知識會產生道德嗎?

讀書隨記:知識會產生道德嗎?

《曾文正公學案》是民國學人龍夢蓀先生編撰的一部小書,篇幅不會超過10萬字,全書共分十九個小節,除了編者極少部分按語之外,完全就是曾國藩先生「嘉言警句集錦」,內容全部來自其著述、書信和日記,屬於原文照錄。編者的一番工夫,在於提綱挈領,條分縷析的展示文正公學術思想和人生境界。我算是慢條斯理的草草閱讀一過。說慢條斯理,是因為很多地方需要停下來理解、感悟、強化記憶,所以讀得特別慢;說草草閱讀,是自己理解不深,消化不良,慚對先人心血。

有這樣幾點感想,與諸君分享:

第一,人生少不得修身書。

德國人盧安克說:「所謂文明,就是停下來,想一想。」人性中本來不乏向善向正的種子,但是,因為我們為名為利奔跑得太快,沒有著意打理自己這塊人生園地,任由它長期被世俗熏染,嘉禾良木常常為雜草野稗所欺所掩,生長得並不旺盛。而一流修身書籍呢,無異於指導打理我們人生園地的葵花寶典。它引導我們「停下來,想一想」,讓我們自覺的把自己的善念與正行系統化、理論化、生活化,這猶如園子里鋤草、修枝、培土、施肥的工夫。我很慶幸自己能夠有機緣接觸到這類作品,縱然理解不深、消化不良,總歸稍有所得,也是幸事。

第二,知識不會必然產生道德。

古人說「讀書明理」「倉廩實而知禮義」,好像書讀得多了,經濟條件好的,人的道德水準自然提高。我越來越覺得,也許根本就不是那麼回事。道德與修養,是需要自覺為之的事情,不單單是「明理」這麼簡單,還得有一個立足於反觀自省的信解受持問題。修養、情懷、精神領域的東西,很多是不能夠用「明理」二字概括的。回望中國百年來與西方文明的交融史,其實在根本理念上便是存在重大偏頗的。中國文化所缺,在於民主和科學兩端,這個把脈非常準確,但是,其矯枉過正之處,不是一般般。第一是言科學者只重視科學,因為不明就裡,往往誇大其詞,差不多有以科學二字概括全部西方文明的趨勢,而從根本上忽略了西方社會的人文精神。在這種理念指導之下,我們既不願意引進西方的人文,又不願意傳承東方既有的人文,形成長期的人文荒漠,慢慢的,物慾逐步佔了上風,成為社會主流。第二是言規則者只重視規則,同樣因為不明就裡,往往誇大其詞,差不多有以民主二字概括全部西方社會全部運行法則的趨勢。有一個很流行的說法:「一個骯髒的國家,如果人人講規則而不是談道德,最終會變成一個有人味兒的正常國家,道德自然會逐漸回歸;一個乾淨的國家,如果人人都不講規則卻大談道德,談高尚,天天沒事兒就談道德規範,人人大公無私,最終這個國家會墮落成為一個偽君子遍布的骯髒國家。」這句話據稱是胡適先生說的,但是我不相信。這種邏輯,看上去很美,其實經不得推敲。想想看,作為前置條件的「人人講規則」這個「如果」在什麼情況下才能發生?須知,規則只是一張紙,要人人遵守之,不外二者:其一,暴力維持,這其實是專制,哪裡能成長出人情味;其二,自願遵守,這其實是道德使然,一個道德缺失的社會,怎麼做得到人人約束自己去講規則?如果說在「科學」二字上的偏頗是自覺放棄道德的話,那麼,在「規則」上面的偏頗則是自覺反對道德。人的思維有兩個頻道:喻於利,喻於義。喻於義,是人文思考,凡事問個該不該、好不好;喻於利,是利益思考,凡事只看得和失、輸和贏。你把喻於義的頻道關了,當然就只有喻於利了。於是,在科學與民主的號召之下,利益思考,成了整個社會最基本的思考法則。道德滑坡、社會潰敗,不是某黨某派某人打壓的結果,而是整個社會從整體上就覺得沒有修身的必要,是整個知識階層自覺放棄與自覺抵制人文精神的結果。當然,人文思考與利益思考,是從整體上說的,向善、向正既然是人之為人的本性,那麼,不管你如何拋棄、抵制、壓抑,善念與正行,總是有的,只是多與少的問題、自發與自覺的問題。我的觀點,知識不會產生道德。我們要想提高道德修養,還得老老實實嚮往聖先賢學習。

第三,道德與道德學,是兩回事。

梁啟超先生晚年有感於「一切付諸學理」之弊,親自動手編著《德育鑒》一書,把往聖先賢束身寡過和建功立業、揚名立萬的方法、事迹和名言警句整理出來,供人學習借鑒。任公先生深切的指出,當前學校有「德育學」而無「德育」,學校只是把德育當成一種學問進行研究,而不是放在自己修身之上。這種德育學,本身並不產生德育的效果。梁先生所痛心的事情,今日真是不幸而言中。看看我們的政治教育,以教人向善始,以教人向惡終。「德育學」高分得主,往往成了錢理群先生所說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偽君子也!

第四,既要立意高遠,又在腳踏實地,還不能少了生活情趣。

從立意高遠說,我很贊成文正公「不為聖賢,便是禽獸」的說法。束身要嚴,一旦在根本上放任了自己,進入「喻於利」的思考頻道,則定為禽獸無疑,對利欲熏心者來說,「燒掉大家的房子只為煮熟自己的一個雞蛋」並非沒有可能。我們如果一不小心變成了這種人,地位越高、能量越大,對社會的危害也就越大,那才真是萬劫不復。腳踏實地,則是從生活點滴做起,總要找個下手處,避免高遠的立意成為具文。比如曾文正公一再強調「不宴起」,不睡懶覺,就是修身有個落足處。至於生活情趣,則是我自己的目標。我覺得吧,一個人來到世上,總是要圖個快活再走的。好不容易才聚起來的因緣、扯起來的場子,沒有耍高興就走了,總是說不過去的。所以,我的想法,一方面秉持人文思考,把利己安放在利人的基礎之上,總要在切切實實服務社會、利益社會的事情上去討生活;另一方面,也要愉悅自己,輕安自在。這才是我所追求的人生境界。與道學先生比,我更願意把自己武裝成為一包滿滿的春藥。

第五,修身的起點是反觀。

離開反觀,沒有修身可言。所謂反觀,就是停下來,看自己,自己和自己的思緒交流、自己和自己的慾望交流、自己和自己的理想交流,自我反思、自我檢討、自我發現,從而實現自我提升。曾國藩先生最牛逼的地方,就在於時時反觀自己,評估一下,做得該不該、好不好,方向正確與否、方法得當與否,還應該從哪些方面下手、從哪些方面努力。如果我們不學會自我反思,便會整天拿著一個「無限正確」的「我」,在人世間橫衝直撞,結果處處碰壁,怨天尤人,無法走向平和、真實。平和、真實,有如溫潤鬆軟肥沃的土壤,一切嘉禾良木,緣之而生。佛家所謂放下我執,也是這個道理,無非讓我們收起妄念,復歸平和、真實。

第六,讀書不可求全。

在人文領域,特別是修身之書,往往是作者觸景生情,有感而發。作者所信之理、所立之志、所遇之人、所歷之事、所對之境,與我們千差萬別,所以我們對他們的這些感悟,既不可能完全懂得,更沒有必要完全遵奉。否則,便成了浮在表面夸夸其談的德育學,用以示人可,用以自律不可。我的想法,先不求全懂,而是選取契合自己情況的隻言片語反覆玩味,每次擇其要者,立一二個項目,要求自己務必做到。貴在一個恆字,慢慢形成習慣。同時,我們還應意識到,每個人的認知都是極其有限的。不管多麼牛逼的人物,概莫能外。我們不能抓著某人的某一點在我看來的「淺見陋識」,便誤以為其既然「見不及此」,其餘定不足觀。人的根器千差萬別、境遇千差萬別、想法千差萬別,要人人都與我所見略同,怎麼現實?從這個意義上說,寬容,是增長見識的第一前提。丟掉寬容,在人文領域求真理,簡直就是打架的節奏。

第七,適度勉強,是進學關鍵。

聖賢如曾文正公,修身都要靠勉強二字。他多次提到「困知勉行」。我想,修養這事兒,如果只是圖個快樂,由著性子來,肯定不是辦法。在前進道路上,適當的勉強一下自己,那才是題中應有之義。好的東西,認定了,就堅持;暫時還不習慣,就勉強自己。今天勉強一點,明天勉強一點,漸成習慣,就是自然了。孔子說「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可見他老人家六十九歲之前,還有勉強自己的地方,我們又算老幾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半痴閑話 的精彩文章:

TAG:半痴閑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