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被銘記的太平洋鐵路,被遺忘的華人歷史

被銘記的太平洋鐵路,被遺忘的華人歷史

撰稿:陳學穎

編輯:姜濟晗

去「穿越時空的迴響——紀念150年前太平洋鐵路建設中的華工」展覽現場看看。

位於北京的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9月初舉行了「穿越時空的迴響——紀念150年前太平洋鐵路建設中的華工」展覽開幕式,遙致為美國作出積極貢獻的華人先輩。據了解,此次展覽將持續至10月8日。

1863年動工的美國太平洋鐵路,是世界上第一條跨洲鐵路,也是第一條橫貫北美大陸的鐵路,於1869年建成。它全長3000英里,連接美國東、西部,使紐約到舊金山的行程從數月縮短為7天,為西部經濟發展和美國社會一體化作出巨大貢獻。美媒曾讚歎「沒有太平洋鐵路就沒有現在的美國」 ,英國BBC甚至將其評為「自工業革命以來世界七大工業奇蹟之一」。

然而,在這看似閃耀著無數光環的鐵路背後,卻隱藏著數不盡的艱苦和辛酸。

參觀者在展廳內被美國中央太平洋鐵路沿線新舊對比照片吸引拍攝。(圖片來自華輿 李國慶/攝)

150年前,約1.2萬華工漂洋過海到美國

太平洋鐵路由東、西兩部分組成,東部為「聯合太平洋鐵路」,西部為「中央太平洋鐵路」。但由於西部地勢複雜,自然環境惡劣,中央太平洋鐵路開工後,在內華達(Nevada)山脈就碰了「釘子」。海拔高度約9000英尺地勢使大部分白人勞工都望而卻步。當時有學者認為,內華達山合恩角是太平洋鐵路難度最大、最危險的施工之一。

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的資料顯示,當時,因白人勞工的勞動力嚴重不足且流動性大,而最初的50名華工卻能吃苦耐勞、不畏艱苦,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決定大量招募華工築路。

就這樣,150年前,約1.2萬華工漂洋過海到達美國西部,參與中央太平洋鐵路的建設,並成為了修建西部鐵路的主力。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的鐵路工人工資單記錄顯示,華工的比例在工程後期曾高達95%。據史料記載,雖然西部施工的艱巨程度超過了預期(華工使用的工具非常簡陋),但建成時間非但沒有延誤,還比預期整整提前了7年。

這本來應該是兩國人民齊心合力創造奇蹟的一件喜事,但至此,「劇情」卻開始變得沉重。

本次展覽展出的自由攝影師李炬在美國中央太平洋鐵路沿線收集的已經廢棄的鐵路道釘。(圖片來自華輿 李國慶/攝)

1869年5月10日,隨著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總裁斯坦福舉起大鎚將一枚金道釘砸入釘孔中,東、西部鐵路合攏的消息迅速傳遍了整個美國。但在現場慶祝竣工儀式的照片中,卻沒有一名中國工人。

華工們以汗水乃至生命完成了工作,不僅沒有得到尊重和銘記,反而換來了美國國會通過的歷史上第一個禁止自由移民的《排華法案》。後世研究者將此舉評為「沉默的道釘」。

370張老照片,華工的身影少之又少

此次主題展覽以90餘張中央太平洋鐵路沿線新舊對比照片為主,輔以斯坦福大學圖書館等機構提供的珍貴老照片、藝術家的雕塑以及中外學者相關著作等。

這些照片一部分攝於150年前,大多出自當年太平洋鐵路官方攝影師阿爾費雷德·哈特(Alfred A.Hart)之手;而另一部分來自中國攝影師李炬。李炬說,自己是這次展覽的義工。但在捕輿者眼裡,他是那段被淡化甚至被遺忘的歷史的見證人。

自由攝影師、歷史影像研究愛好者李炬在歷史對比照片前。(圖片來自華輿李國慶/攝)

李炬此次所展出的照片並非一般意義上的拍攝,他需要判斷當年哈特拍攝的地點——先用「谷歌地球」預測拍攝位置,後用GPS導航到現場,在哈特拍攝老照片的地點確認並復拍。

「我有拍攝這些照片時精確的地理坐標,這是歷史證據,有了這些就不會有人質疑、甚至否認當年中國人參與建設太平洋鐵路這段不爭的事實了。」李炬告訴捕輿者,經過他多年搜集,哈特發表出來的老照片共370張左右,但帶有華工影像的照片少之又少。

「即使有華工的身影也都是遠景,只能通過他們穿的服裝、戴的草帽和長辮子推斷出是華工,其他的都看不太清。」李炬說。

老照片上的華工,衣著整潔,看來不是一般的「Coolie」(特指沒有技能的工人),但他拘謹地站在那裡,相比高高在上站著的那位洋大人,顯得很不協調。(圖片來自斯坦福大學圖書館)

唐納關8號隧道東口送茶水的華工。當時開玩笑說:鐵路是用威士忌+茶水建成的。愛爾蘭工人愛喝威士忌,華工喝茶。喝茶的好處是華工很少生病,喝酒的壞處是酒後經常打架。(圖片來自斯坦福大學圖書館)

猶他州勝利營地,完成一天鋪設十英里壯舉後,機車鳴響了勝利的號角,工程總監斯托布里奇與華工領班的合影。(圖片來自斯坦福大學圖書館)

在370張照片中只有3幅可以隱約看出是華工眉眼的近景照片。一幅是在破雪車前穿著乾淨整潔中式服裝的華工,一幅是在唐納關八號隧道東口挑擔送水的華工,還有一幅是在勝利營地完成一天鋪設十英里壯舉後與工程總監斯托布里奇合影的照片。

還原歷史:用「復拍」老照片的方式

熱愛旅行和攝影的李炬,到過巴西也去過非洲,拍過大象也「追過」獅子。2010年,李炬意外發現華工與太平洋鐵路的故事,從此開始了與這條鐵路的「不解之緣」。

「發現這段歷史時我非常驚訝,當年那麼大規模的一個事件,參與的華人那麼多,但卻這麼『不為人知』。所以我就想,我一定要讓更多人知道、了解這段歷史。」李炬對捕輿者說。

他決定用復拍老照片的方式還原當時的歷史。「一幅畫勝過千言萬語」,從華工在鐵路工地勞作的那些照片上,可以看到他們使用的工具,他們的服飾、生活狀態等,這為還原那段歷史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證據。

但復拍老照片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在李炬的印象中,有時候明明找到了照片中的背景,但卻很難找到當年攝影師按下快門的那個準確的機位,「我知道就是在這裡,所以我就在這一帶來回來去地走,直到拍到和當年老照片最相近的照片。」

此外,美國西部的惡劣環境也讓李炬印象最深刻。車胎被扎、忍飢挨餓是家常便飯。2012年10月在唐納關(DonnaPass),李炬在這個被叫做「終年飄雪的山峰」的路上,發現兩處哈特拍攝老照片的地方。雖然山上飄著小雪,氣溫很低,但他依然決定要下車尋找合適的地方復拍。

新老照片對比。(圖片來自自由攝影師李炬)

「天氣冷得我連手都伸不出來,就更別提還要幹活了。我站在隧道口,閉上眼想像當時的情景,當年華工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去修築鐵路的。」

李炬現已對當年哈特拍攝的370張老照片中的近200張照片進行了復拍。不僅如此,他還將在鐵路沿線收集、「挖掘」到的當年美國中央太平洋鐵路的道釘及當年涉及華工修築鐵路的報紙、書籍一起背回了北京。

李炬說,這裡(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才是它們最好的歸宿。

為了這次展覽,今年8月剛在太平洋鐵路做完第6次考察的李炬,特意「請」回來一個人——余黃鏗娟(Margaret Yee)女士。不同於李炬和大多數人, 她從小就知道華工修築太平洋鐵路的歷史,因為她的先輩就是當年參與建設太平洋鐵路的「當事人」。

華工後裔:「我想讓這段歷史寫進美國的教科書里」

今年已是78歲高齡的余黃鏗娟受邀從美國鹽湖城飛來北京參加此次展覽的開幕式。

「我真的希望能通過這次展覽讓更多的人知道華工對修建美國鐵路的偉大貢獻,讓更多人知道這段歷史,讓更多人知道我們中國人很棒。」余黃鏗娟用不太標準的普通話拉著捕輿者的手說。

美國鐵路華工後裔協會創始人林麗玉(左),美國鐵路華工協會主席、華工後代余黃鏗娟(中)、歷史影像研究愛好者李炬(右)在展廳內合影。(圖片來自華輿 李國慶/攝)

余黃鏗娟出生在香港,1962年隨家人移民美國。她是為數不多的父母兩個家族的先人都曾參與太平洋鐵路建設的鐵路華工後裔。

「從小我的父母就對我講,先人們當年的工作非常危險,要挑戰暴風雪,還要坐著竹籃被吊至半山腰來施工。我的媽媽還和我講過,爺爺在果園裡幹活時挖到一罐金礦砂,他立刻交給果園的主人,爺爺拾金不昧的做法也令美國人對中國人十分讚賞。」在余黃鏗娟看來,不管是克服外界困難,動用智慧修築鐵路,還是在果園裡勤勤懇懇幹活,她在先人們的身上都看到了「中國精神」。

讓她感到欣慰的是,2014年5月10日,美國在舉辦太平洋鐵路竣工145年紀念儀式那天,她是200名參加合影的華人及亞裔嘉賓之一。余黃鏗娟指著展覽的一張巨幅合影說,這彌補了太平洋鐵路合龍時沒有華工參加合影的遺憾。她也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把這段讓人驕傲的歷史寫進美國的教科書里。

眼下,余黃鏗娟正在以自己美國鐵路華工協會主席的身份「召喚」著世界各地的華工後代,為的是能在2019年太平洋鐵路竣工150周年時與分散在世界各地的華工後代們有一次難得的聚會。

「我們為了2019年的活動成立了籌備委員會,做了很多策劃。希望可以見到更多的人,聽聽他們這些年的故事。」 早已兒孫滿堂的余黃鏗娟笑著說道。

展覽上美國華工參與鐵路建設的資料。(圖片來自華輿李國慶攝)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輿 的精彩文章:

日本孩子的「GPS」,看看日本如何保障孩子出行安全
莫斯科建城 870 周年,中國少林功夫熱浪襲來!
約堡 Jukskei 河,活孩子和死孩子一起玩耍?
麥當勞員工教你如何「缺斤短兩」!
譚天星:媽祖文化促進「一帶一路」民心相通

TAG:華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