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建文帝下落之謎,專家從一古墓中找到答案,給出四個理由證明

建文帝下落之謎,專家從一古墓中找到答案,給出四個理由證明

1399年(建文元年),朱棣率大軍南下,以「清君側」的名義向南京發兵,史稱「靖難之役」,建文帝雖然手握重兵,最終還是沒能抵抗住燕王,僅不到四年的時間,朱棣就攻下了南京城,建文帝則在戰亂中下落不明,有人說他死於大火,但一直沒能找到屍首,也有人猜測,建文帝在南京城破之時已經秘密逃走,至於逃到哪裡,幾百年來無人知曉。

建文帝在戰亂中逃走,並非空穴來風,朱棣對此當然有所耳聞,而且深感不安,因為他獲取帝位名不正言不順,倘若朱允炆還在世,對他來說就一直是個威脅,所以一直沒有停下搜尋的行動,但多年未有所獲,於是不惜擴大搜尋範圍,甚至找打了海外,有人說朱棣派鄭和下西洋有一個不可告人的秘密,就是為了尋找建文帝的下落。

朱棣如此興師動眾,終其一生都沒有找到任何的蛛絲馬跡,關於建文帝下落之謎,歷代明朝皇室都很關心,在《明實錄》里有這樣一段記載,一天萬曆皇帝和內閣首輔張居正對話,萬曆皇帝問:聞建文當時逃逸,果否?張居正回答:國史不載此事,但先朝故老相傳,言建文帝當靖難師入城,即削髮披緇,後雲遊四方,無人能知者。

建文帝下落幾百年來一直沒有定論,《明史》中都沒有關於他的記載,因為朱棣不承認建文帝,說建文帝出逃都是憑空猜測,並沒有找到證據,近年來,關於建文帝下落之謎,有了一個實質性的進展,福建寧德市上金貝村的一座百年古墓吸引了專家們的注意,有專家不遠千里來到此處,看完之後直接給出了肯定的說法,認為此處就是建文帝朱允炆的墓地。

給出這個結論的有兩個代表人物,一個是當年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著名明史潘群,另一位是明史學者馬渭源,當時前去考察的並非他們兩個人,而是組成了一支明史研究專家組,不過他們二人提出的結論,得到了專家組的一致認可,依據就是他們提出的四點證據,我們不妨列舉出來,大家看看是否有說服力。

專家給出的第一個理由:墓地規格及形式。此墓上方有火龍珠,這是典型的明代墓葬特點,而且流行於明永樂朝以前,再從墓地的規模來看,當地傳說這個墓地里埋葬著一位和尚,而一個普通和尚的墓地是不可能有這麼大的規模,此外,此墓還用了閉嘴龍的紋飾,在明朝前期,只有皇帝才能使用龍紋飾,普通人不敢用,用就犯死罪。

專家給出的第二個理由:墓碑上並沒有任何文字。專家發現墓碑上並沒有任何文字,也沒有年代記載,這在一個普通大墓上也是不可能出現,專家推斷可能是建文帝被燕王朱棣趕下皇位後,他也不承認朱棣的帝位,所以也不使用「永樂」紀年,而且建文帝是亡命天涯,也不敢寫上自己的名字,所以最後乾脆一個字也不留在墓碑上。

專家給出的第三個理由:明代龍飾袈裟。在這個墓的旁邊有一座古寺,寺中保留著一件明代的袈裟,袈裟上部綉有九條金龍,袈裟中間還綉有五條金龍,這就是「九五之尊」的意思,是只有皇帝才敢如此表示,對於此,專家解釋,建文帝當年出逃時就是假扮和尚,當時他並沒有準備袈裟,只能臨時把祖父朱元璋的袈裟拿來用,因為朱元璋做過和尚,當上皇帝後就做了這麼一件「九五之尊」袈裟。

專家給出的第四個理由:鄭三合與鄭洽。據上金貝村的族譜記載,他們的祖先在明朝時期就來到此處,祖上名叫鄭三合,專家通過查閱史料發現,當年跟隨建文帝一起出逃的大臣中,剛好有一位叫鄭洽,鄭洽跟隨建文帝逃到福建後,也不敢暴露自己的身份,於是就開始隱姓埋名,把名字改成了鄭三合,而三合二字就是把洽字拆分開。

專家雖然給出了意見,甚至願意「用一輩子的名譽擔保」,但此墓至今沒有發掘,因為根據相關規定,只有當古墓被破壞後,才能進行搶救性發掘,至於此墓到底是不是建文帝葬身之處,只有考古發掘後才能知道答案,不過還是希望此墓永遠都不要被發掘,因為不發掘就代表保存完整完好、沒有被破壞,也沒必要因為人的好奇心而動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中國5000年歷史上最強大的朝代,從不和親,四個世界第一
清兵入關,照搬漢人舊制,可唯獨這一明代制度不學
被軟禁的明英宗何以能復辟成功?「守門之變」時錦衣衛去哪了?
這本歷史書讓我看到了大明的過去,它的境界很高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