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康熙百科全書」的故事:絕無僅有 媲美《四庫》

「康熙百科全書」的故事:絕無僅有 媲美《四庫》

目前正在西湖畔的《盛世天子——清高宗乾隆皇帝特展》中展出的《四庫全書》,是中國古代最大的叢書,也是乾隆「文治」的體現,廣為人稱道。但很少有人知道,還有一套一樣珍貴的清代巨作可以跟它媲美,那就是有「康熙百科全書」之稱的《古今圖書集成》。這套書也在我們浙江,這是一套校樣本,也是天一閣館藏的「乾隆三寶」之一,在全國獨一無二。這一期,就讓我們來看看這套書的前世今生。

清朝至乾隆時期,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稽古崇文,曾進行過幾次大規模的圖籍收集和編纂,有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叢書《四庫全書》,也有被譽為「康熙百科全書」的《古今圖書集成》。

清時的《古今圖書集成》如今散落於全國各地,即便在日常生活中,走進書店,也時不時能看到這套古籍的身影,那麼,天一閣館藏的這套《古今圖書集成》到底有何特殊之處?書的背後又有些什麼樣的故事呢?

8月29日,記者登上天一閣新落成的善本庫房探訪了「乾隆三寶」,其中便有這套深藏閣內的古籍。在閣中,副研究館員李開升也講起了這套書的故事。



識寶:這套書在全國獨一無二,與《四庫全書》齊名,遠超《大英百科全書》

古樸的太史連紙、如漆的墨色、精美的插圖、毛邊的裝幀,保持著初印的風貌。這是一部傲視古今中外的巨型類書、古籍中的瑰寶,也是查找古文獻最重要的百科全書。

同樣是在天一閣新落成的善本庫房內,記者見到了這套古今聞名的文化巨作。它半葉九行,行二十字,小字雙行二十字。白口,四周雙邊,單白魚尾。版匡高21.3厘米,寬14.8厘米。開本高29.8厘米,寬19.8厘米。紙張為黃色。裝幀為毛裝,四眼,用兩根紙捻固定,書首、書根、書背皆未裁齊。無正式封面,只在前後各加兩張與內葉相同的空白紙以為保護。每一函置於上下兩個夾板之間,儲藏於十來個大木櫃中,每個木櫃由一把復古的銅鎖牢牢鎖住,與「三寶」中的另外兩件珍品《平定回部准部得勝圖》和《平定兩金川戰圖》相對而望。

「康熙百科全書」的故事:絕無僅有 媲美《四庫》

《古今圖書集成》與《永樂大典》、《四庫全書》一起,是我國歷代王朝規模最大的三本書,在古代文化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這是一套什麼樣的古書,又如何能與同樣堪稱巨制的《四庫全書》相媲美呢?

《古今圖書集成》是我國現存最大的一部類書,全書10040卷,5020冊,被中外學者譽為「康熙百科全書」,其浩繁廣博超過《永樂大典》,內容囊括天文地理、音樂法律,範圍涉及自然科學、政治學、社會學、文學等,是一座文化的寶庫。

《古今圖書集成》不僅內容廣博,而且分類細密,在我國類書中體例最為周詳。全書分曆象、方輿、明倫、博物、理學、經濟六編,下分乾象、歲功、曆法、庶徵、坤輿、職方、山川、邊裔、皇極、官闈、官常、家范、交誼、氏族、人事、閨媛、藝術、神異、禽蟲、草木、經籍、學行、文學、字學、選舉、銓衡、食貨、禮儀、樂律、戎政、詳刑、考工三十二典,六干一百零九部。每部據不同情況分列匯考、總論、圖、表、列傳、藝文、選句、紀事、雜錄、外編等項。引證材料標明書名、篇目和作者,便於讀者查對原書。

我國古代的類書相當於現代的百科全書,《古今圖書集成》在分量上也遠遠超過世界著名的《大英百科全書》。

更為寶貴的是,閣藏的這套《古今圖書集成》是一個館臣的校樣本。校樣本,一般指書籍正式出版之前用來校正訛誤的本子,在一書的版本系統中佔有特殊地位,對了解其出版過程具有重要價值。校樣本不是正式出版的本子,故存世極少。「目前來看,這套校樣本在全國範圍內是唯一的」。

何為類書,它與《四庫全書》相比,又有哪些不同之處呢?

李開升表示,所謂類書,就是我國古代一種大型的資料性書籍。輯錄各種書中的材料,按門類、字韻等編排以備查檢。《古今圖書集成》與《四庫全書》都是乾隆時期的大型文化工程,一樣囊括了從天文地理到經史子集的古代文獻,但《四庫全書》作為一套叢書,並沒有這道歸類的工序,而是收錄完整的著作,可以說是歷代名篇名作的一個大合集。此外,印刷方式也有所不同,《古今圖書集成》是銅活字印刷,而《四庫全書》則是抄寫的。他告訴記者,由於技術原因,銅活字印刷要達到雕版印刷的質量,成本非常高,非財力雄厚者不能負擔。民間的大量活字本無論印刷還是校勘都無法與此相比。

作為宮廷御賜,乾隆又為何會賜一本校樣本,或者說毛裝本呢?

「毛裝本能幫助了解最初皇家對這套古籍的保存狀態和頒賜給臣下時的狀態」他表示,目前的推測是,這套書在乾隆賞賜時都是沒有裝訂的,是臣子收到後再進行的裝訂。

由來:乾隆御賜始於《四庫全書》,寶書度盡劫波抱殘守缺

作為天一閣館藏的「乾隆三寶」之一,這套《古今圖書集成》來到閣中的經歷與上一期的《平定準部回部得勝圖》一致,是作為天一閣在編修《四庫全書》時獻書有功的犒賞。

乾隆年間修《四庫全書》,分建七閣,各藏一部。民間進呈圖書在五百種以上者也都賞賜一部。乾隆三十九年六月二十四日上諭:「浙江寧波府范懋柱家所進之書最多,因加恩賞,給《古今圖書集成》一部,以示嘉獎。」當時除天一閣外,得書者還有鮑士恭、汪啟淑、馬裕三家。

「康熙百科全書」的故事:絕無僅有 媲美《四庫》

《古今圖書集成》頒賜給天一閣後,為了表示尊重,天一閣主人范懋柱將五千餘冊的巨帙分藏於「寶書樓」內的五個豪華書櫥中,成為天一閣的鎮閣之寶。作為一座民間的藏書樓,能夠有幸擁有皇家御賜的宮廷文物,對范氏子孫來說是至高無上的榮譽。每年只有范氏家族各房子孫全部到齊,方能進入藏書樓看到御賜的「寶貝」。

乾隆帝賞書給天一閣這件事,不僅范氏子孫引以為榮,而且地方人士視為藝林盛事,載入地方史冊。乾隆《鄞縣誌》卷首還刻有天一閣圖,對浙東藏書的風氣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然而,儘管天一閣禁約森嚴,范家恪盡職責,但是在這家國命運跌宕的年代,天一閣屢遭書厄,散失了大量的古籍,《集成》也不能倖免。到光緒年間,天一閣藏書已大量散亡,《古今圖書集成》也只存八千三百餘卷,寧波知府宗源瀚仍撰聯稱頌:「傑閣三百年老屋荒園足魁海宇,賜書一萬卷抱殘守闕猶傲公侯。」到民國二十九年(1940),馮貞群先生參與重修天一閣時,馮先生嘔心瀝血,遍訪佚書,訪得七卷後斥巨資回購,送藏閣中。

《集成》度盡劫波,抱殘守缺,和天一閣相依相伴,無聲地傳遞著執著的藏書精神。

隨著時間的推移,本來就印數不多,流傳較少的《古今圖書集成》銅活字本,至今更如鳳毛麟角。據有關資料記載,國內除天一閣外,收藏此本的單位僅北京圖書館、故官博物院、中國科學院、遼寧、甘肅、徐州圖書館等寥寥數家,有的已不完整。國外在倫敦不列顛博物館藏有足本一部,已改訂成洋裝。法國巴黎、德國柏林藏有殘卷。

尋蹤:編者命運多舛,書頁下發現排印工人名字

它的編纂者是康熙朝福建學者陳夢雷,但書中卻不見他的名字。其中的緣由與康熙死後的諸皇子之爭不無關係。

陳夢雷一生命運多舛,壯年時,因被誣「附逆」而遭流放;老年時又一次被流放到北方,最終死在了那個遠離故土的苦寒之地。兩次流放的中間,在僅有的一段優遊時光里,他在京師潛心學問,編纂類書,於康熙四十五年(1706)繕寫成冊,初名《圖書彙編》,後由康熙皇帝賜名《古今圖書集成》。然而由於康熙死後諸皇子之間的鬥爭,《古今圖書集成》上並沒有陳夢雷的名字,相反他再一次遭流放。

「康熙百科全書」的故事:絕無僅有 媲美《四庫》

為什麼呢?因為他是三皇子允祉(原名胤祉,雍正帝胤禛繼位後,為避名諱,命其他皇兄弟都將「胤」改為「允」)的師傅。康熙第四子胤禛即皇帝位後(即雍正皇帝),對與他爭奪皇帝儲位的兄弟政敵,陸續進行打擊清算。誠親王允祉先是被發往東陵為康熙帝守護景陵,後又被降爵圈禁,死於景山。雍正元年(1723年),73歲的陳夢雷即以「交結邪黨,擾亂國政」的罪名,被流放到黑龍江卜魁地方,即今齊齊哈爾。

陳夢雷第二次謫戍以後,雍正雖然否定他這個人,但沒有否定他的這部書,欽命時任戶部侍郎的蔣廷錫重新編校此書,並改名為《古今圖書集成》,刪去了陳夢雷的名字。

雍正四年(1726),這部巨作終於首次用銅活字排印了64部,被稱之為《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每部一萬零四十卷,五千零二十冊。由於印數少,一般讀者根本無法看到。直到清朝末年,才開始出現影印本和鉛印本。

這是古代中國印刷史上由政府主持的最大規模的金屬活字工程,當時只印了六十四部,還沒來得及印其他書籍,這些雕刻精美、用料考究的銅活字便丟的丟、竊的竊,所剩無幾,到了乾隆初年,餘下的活字全被銷毀,用作鑄佛像的原料了,不免有些可惜。

近期,這套書有了新的發現。

李開升表示,前段時間他在配合古籍普查整理本書的時候,竟發現書中有二十一位編校人員的鈐印、題名和題記,以及五十餘條校記、一百七十餘名排印工人的逾千條題署,這讓他頗為吃驚。

「閣藏本上出現了編校人員的鈐印和題名,是《集成》編纂、校印的重要實物證據。」他表示。同時,他告訴記者,這應該是負責編纂《古今圖書集成》的機構《古今圖書集成》館的工作底本,因為書頁上也不乏圈出錯處並標註正確文字等校勘、鉛印過程中的工作內容,「這在目前全世界僅存的十幾套《古今圖書集成》里是唯一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不喝心靈雞湯 的精彩文章:

禪語漫畫:那些不能錯過的人生真諦
吸貓又有新理由了!看,貓(耄)蝶(耋)圖
漢武帝真的「獨尊儒術」嗎?
粵語只差一票就成官方語?普通話的身世並不簡單!
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孫保之

TAG:我不喝心靈雞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