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篆刻思考:印面到底是刻深一點還是刻淺一點?

篆刻思考:印面到底是刻深一點還是刻淺一點?

寫這個文章是要回答一位印友的問題。

前一段時間因為刀刃入石深淺的問題跟大家稍稍做了一點討論,當時主旨是講趙之謙用刀深入印面,而吳讓之卻淺淺的在石面披削,形成的印面都是極經典的印面,雖意趣不同,但顯然,這兩位都是不得了的藝術大師,入石深淺似乎已經解決了,不管深淺,一切以印蛻出來的效果算數。

但偏偏有朋友要較真,因為據說近代的大師吳昌碩是入石不深的,既然呈昌碩可以用較淺的入石刻出渾厚蒼茫的印面,何苦要刻那麼深的:1、浪費石材,有些石材,寸石寸金;2、浪費腕力,雖說每個篆刻家的腕力可以通過休息達成,但畢竟越省力越好。顯然,吳昌碩的做法似乎更合道理。因為漢印里的的鑄造形成的深深的印面溝壑與古璽印面深深的刻痕還有腦子裡打轉,似乎又在不停地說,要深刻些,再深刻些……

篆刻思考:印面到底是刻深一點還是刻淺一點?

(漢印:扈康印信)

篆刻思考:印面到底是刻深一點還是刻淺一點?

(漢印印面:扈康印信)

顯然,刻得深一點是從戰國古璽到秦漢印印面給我們留下的傳統。趙之謙是疏闊男兒,腕力雄健,因此,他的印面是刻得較深的。

篆刻思考:印面到底是刻深一點還是刻淺一點?

(趙之謙刻「魏錫曾印」印面)

但吳讓之就走了另外的路,於是,爭論再起。難道僅僅是因為吳讓之年老體衰,由此刻石刻不動了,因此淺了?

當然,由於在印面上刻出的筆劃深淺不一樣,兩人形成的不同印風,這個以前說過了,這裡不再重複。

篆刻思考:印面到底是刻深一點還是刻淺一點?

(《篆刻學》里關於吳昌碩印面的話)

我們看鄧散木先生的《篆刻學》,會留意到這樣一段話:「論者或病其入石過淺,不知大書深刻,亦嫌過猶不及,吳氏蓋用佛門之旁參法以校其失也。」顯然,這是鄧散木為吳昌碩辯解的話,畢竟,那是祖師爺啊(鄧散木是趙古泥的弟子,而趙古泥又是吳昌碩的弟子),沒鑽研過佛法,不知道這裡所謂的以淺救深是啥道理?我們先看吳昌碩的印面是什麼樣子呢:

篆刻思考:印面到底是刻深一點還是刻淺一點?

(吳昌碩刻」國松「)

篆刻思考:印面到底是刻深一點還是刻淺一點?

(吳昌碩的印面:國松)

篆刻思考:印面到底是刻深一點還是刻淺一點?

(吳昌碩刻」松管齋「)

篆刻思考:印面到底是刻深一點還是刻淺一點?

(吳昌碩的印面:松管齋)

顯然,入石真的不深,鄧散木的解釋說這跟佛法相關,一下子玄而又玄了。

其實,深刻還是淺刻我倒認為不必辯解,淺不是毛病,深也不是優點,我們相信吳昌碩以自家腕力,將印面刻得深一些是沒一點問題的。但為啥沒刻那麼深呢?顯然是,現在的印面深淺,已經達到了吳昌碩心中的要求,他不計較是深是淺。關於這一點,我相信趙之謙和吳讓之也不是糾結深淺的,他們要的也是印面效果。

順帶說一下,關於用什麼刀,流傳最廣的是吳昌碩用刀,是鈍刀硬入,全恃腕力製作印面,但據馬公愚說,他親自見過吳昌碩刻印,也是用利刃刻成,將印在鞋底上磨去銳鋒,印刀入石,並不可信,至於我們選什麼樣的刀來刻印,也是不管利鈍,只要能表過自家的創作思想即可。那一把刀,只要在作者手裡用起來得心應手,不管利刃還是鈍刃,都是好刀。

(漢印印面圖翻拍於《書法》雜誌2017年第三期)

(【老李刻堂】之195,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談藝錄 的精彩文章:

篆刻掌故:錢君匋的學印經歷及給我們的啟示
篆刻學習:我該如何記住這上萬個篆字?
名聯掌故:「吃西瓜皮往東甩」對個下聯
金庸小說里的印章:《俠客行》
名聯掌故:「月照紗窗,格格孔明諸葛亮」對個下聯

TAG:談藝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