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用三年時間辦一場展覽,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館長黃紀凱:我仍有遺憾

用三年時間辦一場展覽,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館長黃紀凱:我仍有遺憾

撰稿:陳學穎

編輯:姜濟晗

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館長黃紀凱。(圖片來自華輿 李國慶/攝)

150年前,中國廣東地區的1.2萬名華工來到美國,參與修築了第一條貫通北美大陸東、西兩端的太平洋鐵路。因為他們,太平洋鐵路比預定的14年工期提早7年完成,被西方媒體稱為「奇蹟」。但華工所付出的勤勞汗水乃至寶貴生命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大部分華工成為了美國經濟危機和排華政策的犧牲品,他們的功績也隨之被遺忘、淡化。

橫跨北美大陸東、西端的太平洋鐵路示意圖。(圖片來自一瓢的博客)

正在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展出的「穿越時空的迴響」展覽說的就是這件事。

2年策劃,1年準備

位於北京的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自2014年10月正式「開門營業」,大大小小的展覽已舉辦了30餘場,但像這麼費心的卻屈指可數。為了做好這場展覽,館長黃紀凱用了近3年時間。

「其實我早就有做一場關於鐵路華工展覽的想法,但當時想得比較簡單,就想做個研究成果的展示,新舊照片的對比。2014年底和李炬、黃安年(北師大歷史學院教授)見面溝通以後,我就覺得不能這麼簡單,要做就得深刻,最好可以深刻到兩國人之間『民心相通』。」 黃紀凱告訴捕輿者。

深思熟慮後,2016年中,他正式「下令」,將鐵路華工的展覽列入2017年工作計劃,並確立展覽時間,鐵路華工史料搜集工作也隨即正式開始。

但太平洋鐵路歷史年代久遠,華工記錄稀少模糊、分布零散,他們在備展過程中碰上了大麻煩。

「我們館裡收藏資料並不足以支撐這個展覽,需要去找、去借。例如鐵路華工的歷史照片,我們需要和收藏這些歷史照片的圖書館取得聯繫,申請照片、圖片使用權,得到授權之後才能拿來用。」

因為大部分歷史資料都由美國的高校及研究機構保管,黃紀凱按照涉外展覽的標準,將每一件展品、每一副照片、每一處文字都做了清晰的標註,同時註明出處和使用許可權。

本次展覽展出的在美國鐵路建設及美國鐵路建設中與華工相關的出版物。(圖片來自華輿 李國慶/攝)

除了確保史料充分、來源規範外,對展覽內容的把握也很「折騰人」。

「單單放上圖片並不能說明問題,還要找到圖片和事件間的聯繫。也就是既要保證歷史真實,還要提供有力的學理支撐。」 黃紀凱說,策展期間,工作人員和李炬、黃安年兩位顧問就多次開會,討論挑選哪些圖片和文字、怎麼組合、怎麼搭建框架。

2個願望,1個遺憾

「穿越時空的迴響」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漂洋過海 異域拼搏」,講述華人赴美建設鐵路的背景;第二部分「艱辛歷程 竭智儘力」,介紹在缺乏現代化機器的年代,華工如何僅憑人力與簡單的工具,開山鑿路,攻克了一個個困難,提前完成了東西兩條鐵路的會合;第三部分「沉默道釘 流傳後世」展示社會各界對華工的評價,部分鐵路華工及後代,以及世人對鐵路華工的紀念與追思。

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美國太平洋華工研究專家黃安年,對此次展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這是一次高水平的集中反映華工參與建設美國第一條太平洋鐵路,推動美國近代崛起偉大工程的影展。」 《沉默的道釘:建設北美鐵路的華工》的作者黃安年在現場致辭中說,展覽依託的學術含量高,言之有據,不乏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產品,「甚至連美國沒注意到的課題也有所體現」。

《沉默的道釘》,2006年由五洲傳播出版社出版,作者黃安年。(圖片來自亞馬遜)

黃紀凱說自己有兩個願望。

第一是通過這次的展覽,讓更多的社會公眾了解150年前美國華工的歷史。「我們還希望在2019年美國中央太平洋鐵路通車150年時,到美國去辦一個展覽。這個展覽不僅有今天大家看到的這些內容,還要有更多的華工以及華工後代的信息,一起整合到這個展覽當中。」

但實現這個願望還有些困難。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展出服務部的趙艾告訴捕輿者,因有關華工遺存的資料匱乏,史料中並沒有明確記錄當年華工準確中文姓名,無法與僑鄉的家譜對照。

「華工後裔很難聯繫,一是許多人已經是第三代了,有的完全不會說中文,有的並不清楚自己祖輩是做什麼工作的;二是當時一些華工修完鐵路後並沒有留在當地,有的還去了別的國家,有的留在美國,但後來也因為排華政策被驅逐出境,所以很難找尋。」趙艾說,根據對中英文史料的整理,最後只確認了9位華工後裔。

1863年,即將漂洋過海的華工。(圖片來自一瓢的博客)

捕輿者在博物館遇到了特地從美國鹽湖城飛來參加展覽開幕式的鐵路華工後裔余黃鏗娟。

78歲高齡的她在朋友和黃紀凱的陪同下正戴著眼鏡看著牆壁上展出的歷史照片和文字,一邊用手指著,嘴裡還一邊默念著。聽館內的工作人員說,開展之後的三天,余黃鏗娟每天都要走到二樓的展廳看上幾遍。

華工後代余黃鏗娟(右)在展覽會觀看照片。(圖片來自美國僑報網)

當捕輿者向余黃鏗娟詢問關於她先祖的故事時,她拉著捕輿者走到位於美國拉夫洛克的華人墓地照片前,一邊看著照片一邊說,她的曾外祖父伍氏曾被招工至美國修築鐵路,赴美之前寫過契約合同,但之後就渺無音訊了。

「如果我們有更全、更詳細的華工以及他們後代的資料,我們就可以在展覽中畫一個家譜樹,看看150年前來美國修鐵路的華工的後代現在都在哪裡,在哪些行業和領域做著怎樣的貢獻。只有到了這個程度,中、美兩國這150年的友好關係發展才能看的更清楚。」 黃紀凱說:「如果條件允許,我還希望可以帶著我們中國的孩子和美國孩子一起重新走一遍太平洋鐵路,讓他們去親身感受那段歷史。」

即將退休的黃紀凱說,雖然這場展覽從內容上無可挑剔,但因眼下沒能找到更多的華工以及華工後裔的資料,無法更加深刻展覽的意義成了他心中的遺憾。

如果正在看此篇文章的你恰好知道150年前那段歷史的「蛛絲馬跡」,記得給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送個信兒」,他們和千千萬萬個華工後裔都期待著你的消息。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輿 的精彩文章:

被銘記的太平洋鐵路,被遺忘的華人歷史
日本孩子的「GPS」,看看日本如何保障孩子出行安全
莫斯科建城 870 周年,中國少林功夫熱浪襲來!
約堡 Jukskei 河,活孩子和死孩子一起玩耍?
麥當勞員工教你如何「缺斤短兩」!

TAG:華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