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一唱又三嘆,慷慨有餘音
新媒體管家
Classical Music
彙集最動聽的音樂冊
滿懷柔情伴我行
曲目一:《唐璜》——唐璜和采琳娜的二重唱
演唱:約翰·布朗李
路易斯·赫勒茲格魯伯
指揮:弗里茲·布希
指揮格林德布恩節日交響樂團
這是歌劇史上最美妙的二重唱。
大家還記得上期音樂鑒賞會的題目是什麼嗎?在上一期中我提到跟傅聰先生的交流,他說莫扎特是賈寶玉加孫悟空,為什麼是賈寶玉?《脂硯齋》點評紅樓夢,說林黛玉是「情情」,第一個情是動詞,就是對世間一切有情的生命,林黛玉都會付出深情,而賈寶玉是「情不情」,對無情的生命他也會付出深情,所以我說賈寶玉是一個聖人啊!莫扎特所有的角色都賦予最優美的旋律,哪怕是他描寫的所謂的「壞人」,他也用他所能寫出來的最美的旋律。我們今天聽的這第一首如此美妙的旋律和聲音,這部歌劇叫:《唐璜》,原文叫「Don Giovanni」,這個故事的來源非常早,可以追溯到中世紀甚至更早的時候,這個故事後來有很多人把它寫成詩歌,戲曲,音樂,《唐璜》的腳本是由義大利著名的歌劇詞作者達蓬特所著,莫扎特譜曲。莫扎特最重要的五部歌劇《女人心》,《後宮誘逃》,《費加羅的婚禮》,《唐璜》以及最後一部《魔笛》都是歌劇史上無與倫比的傑作!要論其中最高的成就,很多學者選擇《唐璜》。
《唐璜》是以歌劇中男主角的名字而命名,「Don」是西班牙貴族的稱呼,其類似於德國人的「Von」,荷蘭的「Van」,所以提到「Don」,一定是西班牙的故事。眾所周知,唐.璜是一個極度風流,到處沾花惹草,非常輕浮之人,最後他的結局是下地獄,但是莫扎特為這個人物寫出了在他的歌劇中最美妙感人的旋律。
我從香港返回的那天再聽《唐璜》時,潸然淚下,又有了很多新的感悟,我真的很想馬上分享給大家——人性很複雜啊!我們千萬不要把唐.璜僅僅看成是一個很下流的不知羞恥的淺薄之人,千萬不要這樣理解。天才是很難去評價的,不能用我們常人的思維去分析,這就是為什麼肖邦臨死前最後要聽莫扎特的音樂,為什麼愛因斯坦說「對我來講死亡就是再也聽不到莫扎特」,為什麼馬勒最後呼喚的一個名字是莫——扎——特?
約翰·布朗李
這首曲目名字叫《讓我們攜手同行》,其中女主角采琳娜已經訂婚了,但她在這個時候碰到了唐.璜。好,我們先來聽......大家注意到了嗎?這首歌開頭,先是男主角上來唱兩句,女主角也唱兩句,到後來隨著歌曲往下兩個人唱的句子越來越短,一個人唱一句,後來一個人唱半句,再往後便合二為一,安排上面非常巧妙!這奇異而深切的表達,是從莫扎特的心裡流淌出來,一切偉大的元素盡在其中!
接著往下聽......實際上前後旋律是幾乎是一樣的,不過男女有別,采琳娜在曲調上要柔美一些,就這麼一個小地方,把女性的那種生命狀態,那種感性表達出來,一般來講,只有男性才會這樣表達堅定。她已經訂婚了,她居然在這一瞬間會那麼堅定,要跟唐璜有這種情感交流,如此深的情感......攜手同行!我們來體驗采琳娜的感受是什麼?她面對的是一個什麼樣的生命?只有這樣,你才能真正的理解人性。這部歌劇里有好幾個角色,都曾被唐.璜欺騙過,但是這幾個女孩雖然心有抱怨,只要唐璜帶著微笑看她們一眼,她們會立刻原諒他。
有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騙子到處招惹貴婦,這些貴婦都是貴族的遺孀,有很多財產,騙子騙了很多錢,最後被抓住判絞刑,原以為很多被騙的人會控訴他,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她們都希望法官原諒他,她們雖然被騙,但是她們曾經內心得到了溫暖......這就是人性!
我方才讓大家注意其中的一個地方,我聽過很多著名的版本,包括卡爾·伯姆的,凡是這些重要的指揮演奏的《唐璜》我幾乎都聽過,我覺得沒法跟這個相比。你們可以聽到其中一段很多歌唱家在這裡都會發力,但是這裡的聲音卻是往內走,這是什麼?——這是比翼雙飛啊!飛到了那個高度,不需要再發力了!飛翔跟翱翔不一樣,飛翔是需要發力,振翅才能高飛,但是翱翔呢?翱翔是盡情享受在天空中自由飄逸的巔峰體驗,這一點我如果不講很多人根本不會注意到,實際上是一個音樂上的巨大成就,這是指揮要求歌唱家這樣去表達,兩個生命在那個高度合二為一,這自然而幽微的表達中,蘊含著無與倫比的對音樂,對美學的理解!所以這就是為什麼要聽大師的演奏。我再多講一句,最後兩句那個女孩的聲音,剛開始還有點忐忑,就像探戈舞曲,在跳舞的時候女孩左顧右盼的動作,《唐璜》中女主角采琳娜也是這樣,內心有點糾結,她表現出來了,但是後來她已完全沉醉在這樣的一個情感之中......
弗里茲·布希
大 道 至 簡
曲目二:《小提琴&中提琴交響協奏曲》KV354
演奏:吉東·克雷默(小提琴)
基姆·卡什卡香(中提琴)
吉東·克雷默
接下來是小提琴和中提琴協奏曲 ——「交響協奏曲」,我們聽第2樂章。大家聽這個悲劇性的引子,小提琴進入,那聲音是多麼纏綿啊!.......中提琴出現,這旋律太深刻了,刻骨銘心!......大家注意聽,這時候小提琴和中提琴已經交融在一起了......然後,樂隊奏出的旋律,就像一個人站在旁邊,一邊搖頭一邊嘆息!這真切的深情竟用如此簡潔的旋律表達出來....
真理就在你的身邊。
三十年以前,日本有一個動畫片叫《花仙子》,一個女孩走遍全世界尋找七色花,萬水千山......經歷了各種坎坷,最後回到家裡,在自家的後花園發現了七色花.....一切是造化!回到自己心中的桃花源。為什麼這個世界上那麼多偉大的人會崇拜莫扎特,因為在他的音樂中,他們找到了生命最後那溫暖的慰藉,唯有莫扎特。貝多芬太深刻了!生命的邊緣不再需要深刻的思想,他們已經足夠深刻了。巴赫有些沉重,音樂之中充滿了人類的宿命,只有莫扎特奉獻給你如此純粹的溫情。
基姆·卡什卡香
吾心光明夫復何求
曲目三:《第23鋼琴協奏 K.488》
演奏:波里尼(鋼琴)
卡爾·伯姆 指揮維也納愛樂
波里尼
我曾告訴大家,20世紀的前50年世界上兩個最重要的莫扎特專家,一個是英國的托馬斯·比徹姆,一個是德國的布魯諾瓦爾特,那麼二戰以後呢?——卡爾·伯姆。我們現在來聽波里尼演奏鋼琴,卡爾·伯姆指揮維也納愛樂,演奏莫扎特《第23鋼琴協奏曲》。莫扎特一共寫了二十七首鋼琴協奏曲,二十七首鋼琴協奏曲中僅僅只有K.488的2樂章是「Adagio」柔版,我們現在來聽這唯一的柔版。
我曾經跟大家講過,在莫扎特的音樂中,重要角色或者獨奏樂器的進入,總是「千呼萬喚始出來」,他要用很長的一個引子把他們呼喚出來,但是這一次他居然直接讓鋼琴獨白進入,樂隊靜默著,所以這個表現手法也是極其罕見的。二十七首鋼琴協奏曲中唯一的一個Adagio柔版,他讓鋼琴獨白,這是莫扎特最深刻的協奏曲之一,我剛才說的那個地方,傅聰老師也感嘆:「你聽啊!全世界都哭了!」鋼琴第二次獨白時,樂隊幽微的滲入,每次聽到這,我都想起王陽明臨死前那句話:「吾心光明夫復何求!」所以瓦格納說莫扎特是愛與光明的天使,實至名歸......這個機會真是很珍貴。我帶來的版本都是我從一流的版本中選出最好的,20多年來不知聽了多少遍,我把它帶到這兒跟大家分享,音樂,就是你跟你自己在一起,你面對這個作品,面對這個世界,最終是面對你自己!
卡爾·伯姆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曲目三:《第九鋼琴協奏曲 KV.271》
別名:《朱娜霍姆協奏曲》
演奏:哈斯姬爾
指揮:卡爾·舒李希特
指揮斯圖加特廣播交響樂團
哈斯姬爾
我最愛的一個鋼琴家哈斯姬爾登場了!若讓我選擇20世紀最重要的十位鋼琴家,最後出場的這一位「明月前身——哈斯姬爾」,我們今天就提前來欣賞,因為要聽莫扎特,必須要聽哈絲姬爾,我認為哈絲姬爾代表了莫扎特的巔峰,同時也代表了古典主義的高峰。她是科爾托的學生(科爾托是法國20世紀最偉大的演奏家和教育家),就連科爾托這樣的人也沒有充分理解哈斯姬爾有多麼了不起,我覺得我是這個世界上最理解她的人,對此我堅信不疑!她1895年出生,1960年去世,終生未婚,晚年患有腦瘤,清貧一世,一個這樣的鋼琴家到了50多歲才擁有屬於自己的鋼琴,大家可以想像嗎?所以天才啊,常人是無法理解的。
我們之前講過,莫扎特在早期的時候就有無與倫比的偉大作品,並不像其他的作曲家,比如貝多芬,分為早期,中期和晚期,晚期是他耳朵全聾以後,全然地來到自己的內心世界,所以貝多芬去世以後,有很多的學者研究分析貝多芬的作品。但是莫扎特不一樣,他年輕時就有非常了不起的作品,他寫了二十七首鋼琴協奏曲,我們現在來聽他的《第九鋼琴協奏曲》,「第九」寫於1777年,他在巴黎遇到了一個叫朱娜霍姆的女鋼琴家,莫扎特非常欣賞她的才華,創作了這一首「第九鋼琴協奏曲」獻給朱娜霍姆小姐,所以這首作品也有一個名字叫「朱娜霍姆協奏曲」,這是1777年,第二年1778年,莫扎特的母親在巴黎去世......這是莫扎特最深刻的協奏曲之一。
「朱娜霍姆協奏曲」的第2樂章,一開始音樂中充滿了悲劇的色彩,一個被幸福充滿的生命,怎麼會有悲劇的色彩呢?當一個最幸福的人他意識到生命終將離去,一切終將消失,因此悲從中來......所以形容莫扎特的後期的作品是「帶著眼淚的微笑」,這樣的一個人來到了生命的陰影之中——我們應該這樣理解莫扎特:一個天使來到人間,看到了人間這樣的景象,就好像釋迦摩尼本來是一個王子,當他知道了生老病死,決心了悟生命的真諦,莫扎特也是這樣,他是一個天使,來到人間以後看到了這一切,所以他光明喜悅的音樂進入到陰影之中......「應作如是觀」!
曾經有人問我最偉大的鋼琴家,我說超級大師一個世紀就那麼幾個人,還有更高的一個境界叫巨匠,鋼琴的巨匠就是拉赫瑪尼諾夫,在魯賓斯坦和霍洛威芝這樣的大師眼裡,拉赫瑪尼諾夫是一座高山,不可企及的高峰!好像到頭了?不!各位,在這位巨匠的頭上高高地飛翔著一個孤獨的天使——哈斯姬爾!全世界能夠認同我這句話的恐怕很難找到。曾艾在十幾年以前問我:「哈絲姬爾到底偉大在什麼地方?」我說:「你自己去聽吧,你去感悟,你去體驗,有一天你會明白的。」後來她告訴我:「哈絲姬爾跟這些大師是沒有可比性的,她一個人存在於另一個世界。」我甚至認為這個世界上有一個人比莫扎特彈得還要好,就是哈斯姬爾!關於這一點,我今後會跟大家慢慢來講,沒有聽到她,我不相信這個世界上存在著這樣的一個生命......
白雲一片去悠悠
曲目四:《第二十七號鋼琴協奏曲 KV.595》
演奏: 哈斯姬爾
弗里恰依 指揮
哈斯姬爾的手
我們接下來聽莫扎特最後的一首鋼琴協奏曲《第二十七號鋼琴協奏曲》(以下簡稱「第二十七」),寫於1791年(莫扎特臨死的那一年),我們聽它的2樂章。對於莫扎特要用古典主義來解讀 ——「含情之妙,不見其情,蓄意之深,不知其意」,我們每一個生命,不能選擇生在何時,也不能選擇身在何地,生命就這樣開始了——「悲欣交集」......我們感受莫扎特,感受他教我們如何生,教我們如何死。
赤子一旦孤獨
他會創造一個世界
曲目五:《小提琴奏鳴曲 KV. 454》
演奏:哈絲姬爾&格魯米歐
哈斯姬爾 素描 (野公)作
接下來20世紀兩大絕世聖手,哈絲姬爾與格魯米歐,他們在PHILIPS有莫扎特和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的錄音,我們真的要有一個感恩的心,不僅僅是對音樂家,還要感謝這些錄音師和唱片製作人,他們付出巨大的心血把這些演奏錄下來,這是人間的寶藏啊!......
大家注意聽這支小提琴,聽那微妙的節奏變化.....20世紀二戰以後世界上小提琴有四大金剛,就是當時最重要的四位:格魯米歐,謝林,蘇克以及法國的費拉斯,這其中格魯米歐成就最高,其次是謝林,謝林是20世紀最偉大的小提琴教育家之一的卡爾·弗萊什的學生(他會七國語言,在二戰的時曾是盟軍的翻譯,小提琴家中,唯一一個持外交官的護照的人)。謝林曾說:「是格魯米歐教會我如何演奏莫扎特。」
大家聽這小提琴的音色會想到什麼?——琥珀色的蜂蜜。鋼琴和小提琴唱著同樣的一個旋律融合在一塊,在一個同樣的節奏中,鋼琴重新上板,進入到它自己的韻律之中.....多麼神妙啊!莫扎特非常重視歌劇的創作,他在寫奏鳴曲和協奏曲的時候,常常想到的是歌劇裡面的角色,所以有些時候音樂是重疊的,有些時候人物又抽離出來又進入到他的一個韻律之中,同樣的一個節奏,這個框架裡面還有很多幽微的變化,從表面看比較平靜,但這平靜的下面是千變萬化的孕育,孕育著「不變」......鋼琴歌唱時小提琴給它伴奏,小提琴歌唱時鋼琴伴奏,一唱一和——聽,突然插入另外一段,就像兩個遊戲的兒童在遊戲的歡愉中突然看到旁邊的一個世界。愛因斯坦說「對我來說死亡就是再也聽不到莫扎特」;馬勒曾說貝多芬不懂配器,馬勒是歷史上唯一修改貝多芬樂譜的人,但是馬勒無比崇拜莫扎特,臨死前最後呼喚的名字「莫——扎——特」;鋼琴界的巨匠施納貝爾曾說:「莫扎特的作品對於兒童比較容易,但是對於像我們這樣的演奏家,太困難了!」傅雷說:「赤子一旦孤獨,他會創造一個世界。」
格魯米歐 素描 (野公)作
寸 心 千 古 秀
曲目六:《第五小提琴協奏曲KV.219》1樂章
演奏:吉東·克雷默
哈農庫特 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
哈農庫特
莫扎特寫了五部《小提琴協奏曲》,其中成就最高的就是「第五」,我們現在來聽——大幕徐徐拉開......樂隊奏出堂皇而莊嚴的引子,但是引子的結尾就那麼輕描淡寫地輕輕一揮手,然後小提琴進入,小提琴進入的那一句,千言萬語也說不盡!這位演奏家是格魯米歐之後演奏莫扎特的絕世高手叫:吉東·克雷默。他的老師是蘇聯時代最著名的大師大衛·奧伊斯特拉赫,老奧的演奏豐腴溫暖有餘但清秀不足,演奏莫扎特「清秀」是至關重要,不僅要清秀,還需要透明。沒想到他的徒弟克雷默竟然如此清秀,這一個「秀」字有極深的含義——「寸心千古秀」,這個「秀」是一個至高的境界!你聽莫扎特的音樂就知道這個「秀」有多深的含義。另外,這個演奏的彈性速度也是無與倫比,「彈性速度」就是有借有還,我們去觀察那參天大樹,在狂風之中,樹榦絲毫不動,枝葉在風中飄舞,當一個人在節奏的領域中達到至高的境界時,他才可能隨心所欲地運用彈性速度。所以為什麼我說西蓋蒂的演奏「在岩石中滑行,在縫隙中翱翔」,一個縫隙,對他來講已經是廣闊天地!.....
白 雲 天 外 至
曲目六:《第五小提琴協奏曲KV.219》2樂章
演奏:吉東·克雷默
哈農庫特 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
接下來我們聽第五協奏曲的「2樂章」,這開頭與第1樂章的表現手法是一樣的,三毛說「今生就是這樣開始的」......啊!就這樣開始了.....內心的疑問誰來回答?只有他自己。他的孤獨誰來慰藉呢?只有他自己。這音樂之中隱藏著一種宿命感.....但是,轉瞬之間——「白雲天外至」啊!從天而降,一個溫暖的慰藉!
莫扎特 (野公)作
告 別
曲目六:《單簧管協奏曲 KV.622》
演奏:傑克·布里默
Sir. 托馬斯·比切姆 指揮皇家愛樂
梅麗爾.斯特里普
莫扎特最後的協奏曲——單簧管協奏曲KV622,有一部奧斯卡獲獎的電影叫《走出非洲》,女主角是我最喜歡的美國的女演員梅麗爾.斯特里普,獲得了四次最佳女主角,大家去看她的《廊橋遺夢》,那表演真是了不起!《走出非洲》中就有這首單簧管協奏曲,我希望大家去看一看這部電影。莫扎特最後的絕筆還不是這一首,最後的絕筆是《安魂曲》。
這首協奏曲2樂章柔版的表達,跟《第27鋼琴協奏曲》的2樂章一樣,是莫扎特跟人間的告別——他最後的幾首作品有一種溫婉的,甚至是聽天由命的情懷,貫穿其中——以美報怨,以愛報苦難!
托馬斯.比徹姆
(註:由於田野老師所述的部分音頻版本較難尋找,因此文中所插入音樂並非全為該版本,敬請諒解。)
何去音樂之旅第六站——弓弦傳奇,
9月15日邀您共賞!
TAG:何去慢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