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養生的人已經開始「秋凍」了,這5類人就不要嘗試了……
俗話說:春捂秋凍,不生雜病。隨著氣溫逐漸降低,很多人已經開始「秋凍」了。
可
有些人即使在早晚氣溫較低時,也穿得非常單薄,甚至在冷空氣來臨之際,仍恪守秋凍的原則,結果
卻被凍出了一身病。
什麼時候秋凍最健康?秋凍的正確方法是什麼?《生命時報》
(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
邀請權威專家,告訴你科學秋凍的4個原則。
受訪專家
中國中醫研究院西苑醫院研究員 張繼增
中華中醫藥學會副研究員 庄乾竹
什麼時候秋凍好
初秋時節
,暑熱未消,氣溫偏高,氣候變化比較平緩,此時,少穿點衣服,使身體略感涼意,適當「凍一凍」是有益健康的。晚秋時節
,氣候變化較大,早晚溫差增加,一旦有強冷空氣活動,氣溫急劇下降時,就應及時、適當地增衣保暖,此時若再一味強求「秋凍」,就會適得其反。
寒露之後
(2017年寒露時間:10月8日—10月23日)不宜再「秋凍」,尤其要注意肩頸、腰背、腳部保暖。
南北秋凍有區別
我國南北方氣候差異較大。
南方
秋涼來得較晚,晝夜溫差變化不大,甚至入冬後也不太冷,因此不必過早、過快地添衣,應適當延長「秋凍」的時間。
北方
秋涼來得較早,晝夜溫差變化大,早晚氣溫較低時應及時增添衣物,以防著涼。
4個部位不要凍
1
脖子
這個部位受涼,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癥狀的感冒;向上則會導致頸部血管收縮,不利於腦部供血。
2
肩膀
肩關節及其周圍組織相對比較脆弱,容易受傷。
3
腹部
上腹受涼容易引起胃部不適,甚至疼痛,特別是有胃病史的人更要加以注意。
下腹受涼對女性傷害大,容易誘發痛經和月經不調等,經期婦女尤其要加以重視。
4
雙腳
腳是人體各部位中離心臟最遠的地方,血液流經的路程最長,而腳部又彙集了全身的經脈,所以人們常說「腳冷,則冷全身」。
全身若冷,機體抵抗力就會下降,病邪就有可能乘虛而入。
5類人千萬別凍
心腦血管疾病患者
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應注意保暖,根據氣溫變化隨時增減衣服。
當身體受到寒冷刺激後,交感神經會比較興奮,全身毛細血管收縮,血液循環外周阻力加大,引起血壓上升,心、腦負荷加重,加上「秋燥」常引起體內缺水,導致血液黏稠度增加,極易誘發心絞痛、心肌梗死、中風等疾病。
慢性胃病患者
有慢性胃病的人一定要注意保暖。
秋天是胃病的多發季節,且深秋時節氣溫變化無常,胃腸道對寒冷刺激非常敏感,若不慎著涼,容易引起胃炎、胃潰瘍等疾病複發,嚴重者可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等併發症。
呼吸道疾病患者
有支氣管炎、哮喘、肺心病等病史的人也不宜「秋凍」。
寒冷會對人的氣道產生不良刺激,從而誘發氣管、支氣管或小氣道的痙攣,使得上述疾病複發或加重。
關節炎患者
患有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常反覆出現腿部脹痛、沉重感,受寒後可使上述癥狀加重,出現關節疼痛,或伴有腫脹,行走不便等。
因此,關節炎患者從秋季開始就應注意腿部保暖,避免受寒後引起關節疼痛加重。
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常並發血管神經病變,表現為微循環障礙、手足麻木、疼痛,嚴重者可表現為壞疽。
寒冷刺激不但會加重糖尿病,還可能加重微循環障礙,導致血管神經病變進一步加重。
此外,
身體調節功能較差的老年人
以及正在生長發育的嬰幼兒
也不宜進行「秋凍」。
對秋凍的理解不應局限於天氣寒冷而不急於增衣保暖,還應加強體育鍛煉。要想增強機體的耐受能力,最根本的就是加強鍛煉。
就耐寒鍛煉而言,在身體狀況和生活環境允許的情況下,常年堅持洗冷水浴或游泳,是增強身體禦寒能力行之有效的健身方式。
此外,還可經常散步、跑步、打太極拳等,這些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和新陳代謝能力,人體新陳代謝越旺盛,耐寒能力就越強。▲
本期編輯:王曉晴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微信號:LT0385)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生命君
送福利
ofo小黃車
免費騎到年底
領取方式↓↓↓
即日起至9月15日,進入生命時報官方微信頁面,點擊右下角
【
免費騎車】
,領滿3張ofo小黃車月卡,免費騎到年底!「騎」時健康很簡單
生命君與你一路同行


※手指活動不便有可能是「腱鞘炎」,應儘早干預
※恭喜你長得很「長壽」!美國媒體總結7大長壽特徵
※中國最大規模糖尿病前期干預研究結果公布,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健康周榜 | 說好的一起走呢?你竟然悄悄發力了
TAG:生命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