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何在生活中不費力氣,激發孩子8種潛能?

如何在生活中不費力氣,激發孩子8種潛能?

魚哥/整理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內容來自於三位知名的教育專家。我們綜合整理了他們三位的教育理念,希望呈獻給你童書(繪本)的教育內涵,從而讓你讀懂童書、讀懂孩子。

以下分別是我們今天的三位知名教育專家:

黃乃毓

輔仁大學家政系畢業,美國南伊利諾大學家政教育博士,目前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家政家政教育研究所。在台灣童書界素有「教母」之稱,也是繪本翻譯名家,在《父母必讀》雜誌長期擔任專欄寫作。

李坤珊

東吳大學中文系畢業,美國南伊利諾大學碩士。曾任幼教老師,蒙特梭利基金會講師。

王碧華

台灣大學中文系畢業,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目前任教於高中,一直從事幼兒文學推廣工作。

1、懂得欣賞孩子的思考

許多現代父母最大的苦惱在於:

明知童書能增進孩子的認知能力,卻苦於無方向去引導孩子。「要如何帶領孩子,才能增進他的認知能力呢?」遂成了演講會上、雜誌專欄內最受歡迎的指定問題。

兒童文學研究者桃樂絲·史提克蘭德(Dorothy Strickland)認為童書可以增進孩子的認知能力,大概可以分為觀察、分辨、分類、預測、組織、應用、表達及評斷的能力,你不需刻意去營造,孩子就會因著與童書的互動而增進認知的能力。

在目前教育制度下,大部分學校仍十分強調智育,孩子的認知發展是父母最關切的了。

為了讓你更清楚孩子的小腦袋裡到底在忙些什麼,我們會詳細地說明童書如何引動這7種認知能力,但不希望你緊張兮兮地去分析你的孩子,只希望讓你能更欣賞孩子的思考。

2、觀察力

假若你有機會一塊兒和孩子看《十四隻老鼠》系列故事,你會很訝異於孩子享受細節的敏銳及樂趣。

這系列的無字圖畫書,包括了「大搬家」、「去郊遊」等不同情節,孩子們不但找到自己最喜愛的角色(常常會是一種投射),比如有一個常常不小心尿褲子的小女孩最喜愛的就是那隻愛尿床、包著小尿褲的老鼠,還能追蹤情節的進展、人物的表情,靠的就是孩子們觀察圖畫中的各種細節,把這些細節綜合成一條故事線。

父母與孩子共讀時就可以將「觀察」變成一項活動,讓孩子注意細節,或者就說:每一隻老鼠的手上拿的是什麼呀?那土地為什麼很硬呀?從什麼地方能看出來?這是什麼時候呀?等等

洞洞類的書也提供了觀察的機會。孩子們喜歡玩捉迷藏,用一個小眼睛透過小洞「偷看」的驚喜遊戲。

像《好餓的毛毛蟲》一書中有一隻非常餓的毛毛蟲,它從星期一吃到星期六,一天吃的比一天多,終於變成一個胖蛹,最後成為一隻漂亮的蝴蝶。

每一天它吃的東西的正中間會有一個小洞,孩子總喜歡用手去摸它們,而且透過那些洞,偷窺下面將會有什麼。

換句話說,孩子可以觀察可見的部分來推測全體。

當親子共讀非洞洞類書時,亦可利用這種技巧。比方說,念到一本有關家畜的圖畫書時,父母利用中間割了一個洞的白紙,將白紙覆蓋在圖畫上,讓孩子先經由這個可觀察的部分,推測全體是什麼。

3、分辨力

一本以市區街景為背景的圖畫書《逛街》,作者借著孩子與父母外出逛街為故事主線,將各種不同的房子、車子、標示牌……分門別類地陳設在小讀者眼前。

孩子們可以在同一頁中比較警車、郵局車、小汽車……各有什麼特徵與不同處;亦能在不同標識牌中發現:「禁止XX」與「小心XX」告訴我們不同的規則。父母此時可利用討論的方式,啟發孩子。

父母在與幼小孩子共讀這類和生活背景有關的圖書時,還可利用孩子曾有的經驗,延伸對圖畫中事物的了解。

例如:警車的聲音是如何的?郵局車裡會載運些什麼?這樣,就會增加孩子的觸覺,也聯結了生活與知識。

童書里充滿可供「分辨」的題材。例如:尋找鄉村和城市的故事念給孩子聽,與孩子共同分別這二者生活的方式不同;更可以找到一本中國人寫的有關「龍」的書,和一本由外國人執筆以「龍」為主角的翻譯圖書,與孩子共同探究文化差異下,對同一物體的不同看法。

4、分類能力

《火車快跑》一書里,每一頁介紹給孩子一種顏色、式樣的火車車箱,而且當這些不同顏色的車箱連結在一起,又飛奔而去的時候,竟成了了黑壓壓的一大片車廂。

這書裡面,雖然用了「部分與全體」的顏色原理,但最主要的,還是讓兒童認識不同顏色、式樣是隸屬於不同的種類。

在與孩子共讀《火車快跑》這類分類性質的書時,父母可利用延伸的分類活動來加強孩子對書中分類項目的認識和體驗。

比如說在讀完《火車快跑》後,父母可將孩子的玩具小汽車拿出來(可以用色紙剪出各種火車;也可以拿積木充當火車車箱),讓孩子照著書中的指示排出,或者把同樣顏色的各自堆成一排。

這時候孩子可能還會利用分類,自創出另一種遊戲,比方說停車場的停車規定等等。

5、預測能力

「因為……所以……」的因果關係找尋,是預測能力的最基本表現,這是一種推理的過程。而且是從已知的線索中,推定可能結果的思考過程。

運用童書為媒介,讓孩子練習「如何從上文已有的線索中,求得可能的下文」,能推動著孩子去思考、練習、再思考,也為解決問題的專註力、尋求解決策略的培養上,做了最好的起步工作。

共讀時,如何自然讓孩子參與預測練習呢?

《阿力與發條老鼠》一書中,作者說到,有一隻人人喊打的老鼠,非常羨慕一隻深受小孩眷寵的發條老鼠,而且他們成為好朋友。於是他希望魔術師幫忙,將他變成發條老鼠。但是魔術師需要一塊紫色的小圓石才能作法,於是老鼠就急著到處找。

就在找小圓石的過程中,他發現他的好友發條老鼠,因為主人有了新玩具,而被棄置一旁。

這時,他也找到了小圓石。當父母念到魔術師問老鼠想變成什麼的一剎那,可先停下來,讓孩子想想、猜猜看:阿力想變成什麼?讓孩子練習從上文的線索中預測答案,然後再與孩子分享作者講的是什麼。

在情節懸宕處,讓孩子預測,然後說明作者原文的目的,並不在看孩子猜對了沒,重點在於:讓孩子練習當一個「讀者」,必須從已有的線索中思考,而不是自己心中想變成什麼就變成什麼。

所以在做這類活動時,父母的對話不能出現「不對!你說錯了」等字眼,而必須用「剛才我們講到……所以可能……」等鼓勵孩子串聯上文消息的話語,才能達到目的。

年幼的孩子,可通過情節重複類的童書,讓他們練習這種能力。像耳熟能詳的《三隻小豬》的故事就是一例。

大野狼為了想吃三隻小豬,到他們的門前敲門,而且想以大口氣吹倒他們各自的房子.

由於大野狼到三家門前敲門、說話、吹起方式都一樣,當父母讀完第一隻小豬與野狼過招的情節,講到了第二隻、第三隻小豬時,就可適時地停下,讓孩子參與:大野狼做什麼?說什麼?於是他就……用這樣的方式共同完成共度,漸漸引導孩子進入「讀者」身份,學者尋找線索,得到推論。

6、組織能力

讓孩子練習將腦中零零散散的印象,組成具有來龍去脈的完成事件,一個強而有力的媒介就是童書。

《阿利的紅斗篷》中,將紅斗篷的來源,由春天剪羊毛,洗、刷直羊毛,毛又紡成紗,然後摘果子做成染料……

一直到阿利將紗紡成布,再縫製紅斗篷穿在身上,做了完整的介紹。在父母與孩子讀完這本書後,可請孩子利用每一頁的圖片,依順序作故事回顧。

或者,將圖片影印後剪下,散置一旁,讓孩子與你共同利用剪下的圖片,重組故事的情節。

這種將資料組合的能力練習,也可借著沒有故事情節的資料性童書獲得。

比如說,有一本最佳的性教育教材《我從哪裡來》,介紹了男生與女生的不同,也用圖解的方式,一連串地告訴小讀者,胎兒從第一個月到第十個月的生長情形。

這本書解開了孩子的好奇,也提供了孩子了解「循序漸進」的自然過程。當孩子利用圖片,或者利用在腦中的印象說明前後始末時,「組織」的練習自然而然地進行,因為長大的過程是一步一步慢慢往前的,不能隨心所欲。

有時候,可以請孩子畫出部分情節,但不必要求孩子一定要一天內畫完全部情節。

每天畫不同的部分,當作品完成後,媽媽可以邊說邊把文字填在孩子的畫旁,然後訂成一本「自己的書」,讓孩子體會作者組織故事的經過。

7、獨立判斷的能力

孩子看書的過程中,會表達自己的喜惡,這是好現象嗎?能忠實地表達喜歡與不喜歡,是一種自由;能清楚地指出哪裡對,哪裡有缺點,卻是一種智能。

老師在讀完《下金蛋的母雞》後,問孩子們最喜歡誰?又最不喜歡哪一段?一個孩子站起來說:我最喜歡小男孩,因為他很好心;最討厭爸爸,他好貪心,母親沒有蛋了,就殺母雞。

邊說邊都著嘴皺眉頭。另一個女孩站起來說我最喜歡那個老神仙,他看起來好像老蓋仙喲!還有母雞會下金蛋。

聽孩子自由地表達對書中人物、情節的愛憎,大人可以由此了解孩子看事情的角度與方法,而孩子則在這自由的俄表達中,發展出獨立判斷的能力。

對幼小的孩子而言,問他們:「這本書哪裡好?哪裡不好?」是一個很難的問題。

因為孩子們一定常把這個問題想成:最喜歡什麼?最不喜歡什麼?

可見,培養孩子獨立評斷書的好壞,是從「喜歡與不喜歡」的問題為起點,而且要先以人物或某一段為討論的對象,這樣才明確。

對較大的幼兒園孩子,則可以更進一步探討全書結構,父母可以用討論的方式進行這樣的問題:你不喜歡爸爸殺掉母雞?假如是你,你會怎麼做?作者為什麼要這樣寫呢?目的是什麼?你為什麼覺得這本書你很喜歡(或者討厭)?你最喜歡哪些部分?還有哪一本你讀過的書里也有同樣的寫法?

能思考主角、情節的合理與否,能判斷全書主旨所指為何,能體會文字的弦外之音,能決定好與不好,這種種的「能」力,能輔助孩子成為一個有自主能力的思想家!

8、識字的能力

帶有情節的故事書,或者具有說明性質的書,字與字間呈現相依的關係。

「我是學生」與「我學唱歌」,這兩句話中的「學」字,很明顯的,因為前後接的字詞詞性不同,前者表示是一種身份,後者指的是「做」這個動詞,用法截然不同!

孩子從有相依關係的整體(整句話、整段意思、全文)中看到或聽到新字與新詞,他們會懂得什麼時候用,而且怎麼用。

這點對於了解字詞的涵義,以及能正確且漂亮地用出來是很重要的。

再者,這可以建立孩子對閱讀的正確觀念:閱讀,其實是了解意思,而不只是認得自己念得出來就好了。

《賣帽子》一書,寫的是帽商頂著各種顏色的帽子,沿街叫賣。

走累了,在大街旁打盹,沒想到一覺醒來,除了一頂帽子外,其餘全給樹上的猴子拿走了!

他氣得跺腳,握拳,猴子也跟著跺腳、握拳,最後他氣極將帽子往地上一丟,好模仿的猴子也把帽子全丟下來。

書中,有很多重複的情節與段落,有助於孩子們學會新字詞。在親子共讀時別忘了,在這些重複的地方,你可以停下來,讓孩子接下一句,讓他有充分的參與感及練習運用。

常常,在孩子一遍又一遍與父母或老師共讀同一個故事後,那些醒目而且一再出現的字就這麼記下來了!

曾經有好幾位父母跟我們做過同樣的見證:奇怪我沒有教孩子認字,他卻常常指著書中的某一個字問我:「這是不是說xx?」

或者,「那一個字是說牛奶?」他不但記住了,到現在,他可以自己念故事書了!

還記得,前頭提過「模仿到創新」的語文學習過程嗎?

各樣童書中不斷出現的鮮活新字詞,遂使得這個過程變得左右逢源、多彩多姿,而且持續運轉,越來越成熟。

有一個孩子知道許多孫悟空的故事,有一天他媽媽要他去清理鳥籠,他想起孫悟空曾被派去清理馬糞,而且當了弼馬溫一官。

於是這孩子就抗議:「我又不是弼鳥溫,我不要!」

他將弼馬溫代換為他當時的情境「弼鳥溫」。這種從童書中獲得資料,還能將意思以及字詞轉換及運用,是不是很珍貴呢?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罐頭家長網校 的精彩文章:

TAG:罐頭家長網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