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吳之英與蒙山蒙茶

吳之英與蒙山蒙茶

吳之英(伯朅)先生在近現代四川學術界的地位崇高,他在晚清著名大儒王運闓先生的悉心指導下,與楊銳、宋育仁、廖平一道同為「尊經四傑」,把四川的學風搗弄得沸沸揚揚,成為那個時代的風雲人物。吳之英以《壽櫟廬叢書》七十三卷奠定了他在蜀學界難以企及的地位。

同時,吳之英又是一位著名的書法家,成都人民公園內那通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上,向東的一面便是他書寫的。他還是一位教育家,曾在四川大學前身四川國學院擔任院正(院長)。此外,又是一位詩人、報人、史家,並旁通醫術。很少人知道他還是一位有素的茶人,吳之英對他家鄉的蒙山與蒙茶有著極深的情結,從他的各類文章和文友活動中,不難窺出他對傳揚蒙山蒙茶方面所做的貢獻。

儒者:以茶明禮

吳之英被恩師王運闓評為「諸人慾測古,須交吳伯朅。之英通《公羊》,精《三禮》,群經子史,下逮方書,無不賅貫。」吳之英在祖父和書院師尊的指導下博覽群書,慎思明辨,切磋砥礪,治學上日益精進,在廣博的基礎上深習五經之學,尤重三禮的研究,著《儀禮奭固》《儀禮奭固禮器圖》《儀禮奭固禮事圖》各十七卷,把儀禮的研究推到一個新的高度。

傳統的觀念認為,禮的載體中茶不失為一個鮮活的存在。中國向來被稱為「禮儀之邦」,主張禮儀實為主張互相節制,和諧相處。茶使人保持清醒,不使行為失控。雖然先秦至漢魏六朝每以酒漿作為祭品鮮有茶荼,那是茶飲在國內尚處初始階段,其功能還未被廣泛認知。唐朝以後歷代朝廷皆以茶薦社稷,祭天地,以至文人聚會、宗教儀軌、日常生活多有茶禮。 蒙山茶作為皇家的貢茶,用之祭天祀宗廟,可謂開其先河,茶祭作為至高無尚的禮儀代代相傳,一發不可收拾。茶禮所表達的精神,主要是秩序、仁愛、敬意和友誼,甚至包指廉潔與儉樸。這些精神歷來為儒家所倡導,並為釋道兩家認同,成為一個民族共同的精神規範。吳之英在一個更高的層面上傳經明禮,其旨趣與茶暗通,客觀上為茶文化的研究拓展了領域,提供了理論上的支撐。

賢者:以茶載道

吳之英家世居蜀西名山縣(今更名雅安市名山區),宅在與蒙山平行的總崗山車嶺地區,在家門口可望蒙山五峰。這片古老神奇的熱土上,演繹過女媧補天、大禹治水的傳說故事,保存著「蔡蒙旅平,和夷底跡」的歷史文獻,記載著吳理真馴茶七株開人工植茶先河的創舉,流傳著「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的民諺。吳之英家堂屋的神龕上,歷祖列宗的靈位牌中,吳理真的牌位居其中。吳之英曾在詩中用「家裡神仙是祖師」句表明立牌的心跡,並引以自豪。吳之英與吳理真是否同宗並不重要,本土吳氏與徙川吳氏的精神融合、茶祖吳理真與大儒吳之英的同道同軌,才是順乎潮流的歷史必然。

吳之英從孔孟先賢和茶祖吳理真那裡繼承了什麼樣的精神,什麼樣的道呢?從他的論述和行為中可看出,他奉行了儒家關於仁、義、禮、智、信之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中庸忠恕之道,重義輕利之道,重教化輕武力之道,重奉獻恥索取之道,愛邦國愛鄉土之道,等等。從童蒙到終老畢生的治學和人生追求,可見他的仁心慧術;從與楊銳、宋育仁的肝膽相照,足知他的義薄雲天;從進對尊經書院、國學院的選擇到資陽、簡陽、灌縣的授業,退對還鄉潛心收穫《壽櫟廬叢書》七十三卷傳世,可以窺其智;從對師友、親人、鄉俚的一往情深,則可見其信。讀他的《蒙山賦》《蒙山歌》,作者對吳理真的敬仰,對蒙茶的摯愛,對故土的依戀,對踐行儒家的澹泊高潔,莫不躍然紙上。

歌者:以茶寄懷

跟歷代前賢一樣,作為一個大儒,吳之英在詩詞方面的成就也令人稱道,卓然成家。《壽櫟華叢書》中有《詩集》一卷。2008年,其四世孫吳洪武等整理《吳之英詩文集》,由四川大學出版社出版。吳之英詩繼承《詩經》《楚辭》以來的傳統,以漢唐為宗,關注現實,關心國計民生,其詩多憂國憂民之作,不屑作無病呻吟。他的受業弟子吳虞稱「吳伯朅先生《蒙山詩錄》最工。吳詩沉博郁厚,獨立絕代,而又非常入古,並世未見其匹也!」作為蒙山之子,吳之英的詩集中謳歌蒙山和蒙茶的作品珠玉般熠熠生光,成為一大亮點。他的《蒙山賦》表達了作者深邃的蒙山情結,文字雖則古拗艱深,思想情感與脈絡卻十分清晰,八大段中首寫蒙山在蜀山中的坐標和地位,次寫其地勢與形貌,再描其險幽與氣質,接下來用他的妙筆大書了蒙山的仙樹靈草,「藹林藪之口豫,灌卉木之芳菁。」「族綺綿之陽蕊,口蓁柅之寒英。」「緣阤峭而鋪綉,掩濕口以莖。」雖無茶字出現卻句句涵茶,至少是適宜茶生長的地理環境。賦體善用隱語不慣直書是也。

他的《蒙茶歌》便是另一種形態,把蒙山茶的緣起、引種、栽培、採摘、烘焙、呈獻、飲用寫得極其酣暢。這首60句七言古風,警句妙詞不少,寫得非常到位,對茶非熟諳者不能為之。起始兩句「綿綿氣母播大慈,縮贏五運為盛哀」便氣度不凡。末尾二句「至今采采遺根蒂,兒輩猶說陸羽《經》。」正是今時蒙山茶長盛不衰譽滿天下,我們這些兒輩的兒輩們承前啟後勞碌其間的真實寫照。吳之英在這首長歌前,寫下四百餘字的引言,其珍貴程度不遜於蒙茶歌60句。引言以學者和詩人的雙重眼光論茶,引用了《爾雅》《詩經》《儀禮》及名山故《志》,說明茶之源、茶之葉、茶之采,有敘有證,繼又寫吳理真挈名茶植於蒙山顛,「神質離離,不可萎也。」於是「茶賈有徵,蒙茶益重,郊廟所供,取貢於蒙。」並對皇茶入貢儀禮程序一一敘及。末句頗奇,稱:「英,蒙山人也,以時登陟,獲啜貢余之味,感而為歌。」可見這引言既有學者的求實,詩家的熱忱,又有鄉人的知情,自身的體驗,作為有關蒙山茶和吳理真的歷史資料彌足珍貴。

最能體現吳之英風骨的一首詩《哭楊銳》,看似與蒙山蒙茶無涉,其實不然。吳之英在戊戍變法「六君子」之一楊銳被誅殺以後激憤有加,這不只是對同窗同道好友的愛之深,對代表清廷腐敗勢力的慈禧的恨之極,更是伯朅先生從「為王前驅」徹底轉變為「為民前驅」的一個寫照 。他在詩中直言不諱痛斥慈禧的反歷史潮流的惡行,抒發對兄弟加同志的楊銳的痛惜和敬佩之情,表現了一個維新前驅的戰鬥精神。這精神是禹貢蒙山培育出並與傳統的禮義追求相一致的,吳之英的討慈禧檄文是立腳蒙山直指京畿的,怎麼會說無涉」呢!這位歌者真是長歌當哭,撼人心魄。

仁者,以茶待友

中國人的飲茶歷史中,以茶會友、以茶待客、以茶代酒已是耳熟能詳的社交用語。唐宋以降著名詩人白居易、盧仝、皎然、劉禹錫、蘇軾、文同、陸遊等,都是啜茶詠茶、以茶結友的高人。以茶會友作為一種高雅的情趣,普遍存在於社會生活的方面,在茶鄉更是如此。

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吳之英習慣地用故鄉的茶待客交友,吳之英與宋育仁有莫逆之交,曾邀宋到家鄉作蒙山之游,戊戍變法遭慈禧鎮壓下去後,宋被革除翰林院一職遣還故里,吳在身為主講主筆的《蜀學報》遭查禁後亦避禍家鄉,1917年袁世凱欲稱帝協迫宋育人從之,宋不應潛至車嶺,既避可能召致的殺身之禍,又踐老友的舊約,於是吳、宋二人在仙茶故鄉蒙山晤面。吳之英一路向老友講蒙山之古雅、之秀雅、之幽雅,兩人在天蓋寺小憩,主人請客喝仙茶,嘗仙菌,吃仙果,暢抒胸臆。宋育仁對此行印象極深,曾寫《暮春同吳伯朅作》,中有「芳草蒙山路,偕君願隱棲」句。稍後宋還為吳之英的《壽櫟廬叢書》作序,表達了他倆「論交數十年而不易心」的手足之情。這交,既是文交、情交,也含茶交。

吳之英和亦友亦門生的謝無量也有類似的際遇。清末一度改書院為學堂,在成都辦存古學堂,謝無量出任監督。年僅26歲的謝無量對年過半百的吳之英推崇備至,恭請吳之英到學堂襄助,親自到名山去接吳之英赴任。伯朅先生在名山縣立高等小學堂接待謝無量,用別緻的蓋碗茶具,沏上一杯上好的蒙頂茶。謝呷一口茶香沁入心脾,即興吟詩稱讚。次日吳之英邀謝無量游蒙山,一路介紹禹貢蒙山的歷史和近狀,親自取蒙泉水沏蒙山茶,並應請寫下《煮茶詩》「嫩綠蒙茶發散枝,竟同當日始發時。自來有用根無用,家裡神仙是祖師。」謝也口佔一絕:「銀杏參天萬乳懸,枝枝垂溜屈如拳。理真手植靈名種,仙果仙茶美譽傳。」兩人共赴成都時,吳之英以二斤蒙山茶饋贈謝無量,到了存古學堂,在為謝、吳二人接風的會上,謝先生拿出蒙頂茶讓眾學人品嘗,成為一樁雅事。謝無量對吳之英的評價可從他為吳撰寫的聯語中看出:「自王伍以還,為人范為人師試問天下幾大老?後揚馬而起,有文章有道德算來今日一名山。」文友間的相知相惜有如蒙泉的清洌,蒙茶的芬芳。

吳之英的蒙山情結非同一般,蒙頂山的溪谷茶徑、險峰古寺到處留下他的足跡。居家期間,他曾邀約好友遍游蒙頂諸峰,在高低曲直的茶畦間走走停停,歷智矩寺、永興寺、天蓋寺,一直步行到山後老遠的五家口(今雅安上里古鎮,古名羅繩,也是茶鄉,居天台山西側)。翻山越嶺,曉行夜宿,晚上便在燈下作記錄,靠這些記錄和他的靈感,後來寫出《蒙山賦》傳世。

出於對蒙茶的鐘愛,吳之英家的前後左右都種上從蒙頂移植的野生茶苗,經過精心培植,樹冠茂盛,芽多健壯。除觀賞外,通過自製成品,邀請當時的好友趙正和、張錫衡、羅郭蓮、陳山民等小聚品茗,領略茶的真味,與今時的茶會或沙龍相彷彿。談到茶,吳之英的興緻很高,常借題發揮,詮釋茶的內涵,對茶具、用水、品啜多有真知灼見,可見他的《煮茶》詩中「家裡神仙是祖師」一語不虛。四川大學的一批學人,還有台灣的一批學者,曾經到蒙山車嶺考察研究,當他們看到吳之英的這首《煮茶》詩後,發現茶祖吳理真在名山「吳」姓家族中的地位是何等神聖與崇高,解答了某些疑問,明白了某些究竟。

耕者:以茶存史

名山車嶺吳氏自謂耕讀傳家,「耕」不獨耕耘稼穡,尤其耕耘經史。吳之英上下三代都是農村中的讀人。這裡我們要著重談吳氏對耕耘蒙山茶史的特殊貢獻。

眾所周知,蒙山是全球最早有歷史記載的聖地,茶源所系,千古流芳,至今仍是全國綠茶生產的首邑,蒙山茶被國家農業部評為全國十大名茶之一,全縣城鄉直接間接從事茶業的隊伍十分龐大,茶對名山實在太重要了,在國計民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歷代地方官員中不諳茶愛茶者似乎難於立足。名山的地方志理所當然地對茶有與之相匹的記載。《名山縣誌》清光緒版就是這種茶韻濃郁、特色鮮明、史料豐滿而又文彩風流的地方志。該志在中國產茶縣中獨標一幟,備受尊崇,這些都與吳之英的介入與付出,有著密切的關係。

名山縣於清康熙二年由知縣徐元禧修縣誌三十六卷,後170年來無以繼之。光緒十八年縣令趙懿主持纂輯《名山縣誌》凡十五卷。開宗明義的首卷「圖說」中,即有「蒙山仙茶」詳圖;卷二「山原」中以極其宏麗的篇幅記敘蒙山;卷八「物產」中近二分之篇幅詳述了貢茶、雲霧茶和綠茶;卷十中專設「茶課」欄目;至於茶詩茶賦茶諺,則散見於眾多卷帙之中。吳之英以優貢生擔任縣誌篡修的採訪一職,為該志書采寫、搜羅了大量有價值的史料,在「山原」欄目里,他的《蒙山賦》被選上,刋在眾經典之後、署名文章之首,佔去相當的篇幅,成為該欄目的一大看點。這些都是吳之英的小試牛刀。1918年醞釀編《名山縣新志》,伯朅先生「憫鄉邦文獻日即衰落,慨然徇眾議主總纂席。」他起凡例,選館舍,聘編輯,薦採訪,費盡心力,惜因病去世。繼任者為吳之英志學的實踐者和弘揚者趙正和,八年後新志13萬字篡輯完成,被稱為「大著溝通中西,宏深精博,芟繁就簡,條理秩然。」更被權威單位譽為「蓋《名山縣新志》,肇始於邑人吳之英。」新志篡集諸人中,幾位大手筆均為伯朅先生當初舉薦的同事或門生。有伯朅先生的凡例提綱在,有趙正和等達於世變之通才執筆編修,這就是該志能在光緒版《名山縣誌》基礎上,成為當世方誌楷模的主要因素。前後兩志為茶文化聖山蒙頂山,留下了極其珍貴的史料。無獨有偶,吳之英的玄孫吳洪武一度榮任名山縣史志辦主任,1994年名山縣重印光緒版《名山縣誌》時,吳洪武除主持其事,親自參與了舊志的加標點及注釋工作,1至6卷便是由他操持的,真所謂「父作子述」,文史馨香。

在更大的範圍內,吳之英還著有《中國通史》20冊。他在長四川國學院時,其院務之一便是編史修志。在所著《八總督箴》中,他進一歩闡述史志有資治、存史、教化的作用,這裡就不詳敘了。

最後,擬引用一個有趣的小故事,為本文收官。據《吳之英評傳》所敘,吳之英在童年時代,全家都很重視對他的早期教育,愛講故事給他聽,包括蒙山種茶始祖吳理真的故事,仙山仙茶的故事,又愛猜謎。有一天他依偎在爺爺吳文哲懷裡,看見爺爺在喝蓋碗茶,便和爺爺猜起謎來。他考爺爺,「一個老者黑又黑,屙泡尿來又吃得,你猜是什麼?」爺爺說:「遠在天邊,近在眼前。」用手指著灶頭上的黑茶壺說:「就是它,對嗎?」這個故事也許是虛構,但吳之英從小耳濡目染下識茶愛茶,傳播茗茶之道,成為終身嗜好,並且以茶的精神浸潤頭腦和學問,卻是千真萬確。

2017年8月中旬 李鏡

來源:文/李鏡 圖/網路

成為「四川省茶藝術研究會」和 「茶旅世界」的一員

微博:@茶旅世界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章澤天深夜開直播甜到心坎,讓我重新認識了奶茶妹妹,差點愛上她
茶,為何會越喝越渴?
那些在喜茶排隊的人,生活是如何一步步被毀掉的?
65層開啟你的微醺下午茶夢
100年古樹景邁100古樹普洱茶蘭香生茶 2017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