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周代青銅器紋飾

周代青銅器紋飾

最早對青銅器紋飾做出明確記載且資料豐富的著作是《呂氏春秋》。

周代青銅器紋飾打破了商代以來,以直線為主的裝飾特點,也打破了對稱格式。一般由兩端回鉤的或「S」形的線條構成扁長形圖案,中間常填以目形紋,但又未完全擺脫直線的雛形,因而形成直中有圓、圓中有方的特點。紋飾從簡單到繁複,再從繁複趨向簡單、樸實,逐漸演變成周代自己的風格,主要以竊曲紋、鳥紋、環帶紋、瓦紋等為主。

竊曲紋

竊曲紋是周代的一種重要裝飾紋樣。《呂氏春秋》:「周鼎有竊曲,狀甚長,上下皆曲,以見極之敗也。」又有稱窮曲紋,認為窮則曲。郭沫若解釋為模擬鬼柳、櫸柳木材的花紋,認為不少銅器的前身系木製品,因而保留了類似木材花紋的裝飾。其實,這仍然是一種適應裝飾部位要求而變形的動物紋樣,是動物的簡化和抽象化。

鳥紋

鳥紋也是從寫實逐步概況提煉成幾何化圖紋,鳥紋最早出現在河姆渡文化和仰韶文化半坡類型的遺存陶器上,表現技法有刻劃、彩繪、模印、塑貼等。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琮上已有明確的鳥紋。青銅器上最早出現的是二里岡期的變形鳥紋。殷墟時期已有鳥紋作為主要紋飾。西周早期起鳥紋大量出現,一直到春秋時期。商代鳥紋多短尾,周代鳥紋多長尾高冠,商代鳥紋頭向前,身體成一字形,周代鳥紋頭向回看,尾亦下卷,基本上構成S形的骨架。

環帶紋

青銅器紋飾之一。環帶曲折如波浪起伏,故又稱「波紋」。以前亦有稱「山雲紋」和「盤雲紋」的,因其如山之起伏,雲繞其間。現也有稱為「波曲紋」的。紋飾構成以波線為基礎,雙線相垂帶狀,多數在上下填二環,成「X」形。也有相間以獸紋的。通常組成二方連續紋樣。施於銅壺、簋的腹部,作為主紋;也有裝飾於器物底部;個別的有兩、三層相重作為器物整個裝飾的。盛行於西周中,後期和春秋初期。

重環紋

由略呈橢圓形的環組成紋帶,環有一重、兩重、三重,環的一側形成兩直角或銳角。多用陰線雕刻後壓地形成的,常見於玉器上的紋樣之中,雙陰線琢出,形如盾,飾於龍及動物的身上,有時也與其他紋飾相配出現。盛行於西周中、後期。重環紋應起源於商代晚期的鱗瓣紋,表達的是動物軀體的涵義。春秋早期以後至戰國晚期為其流變階段,它作為裝飾紋樣仍然存在並使用具有深刻的原因和背景。

垂鱗紋

近似鱗紋,主線以粗線勾出,中襯以細線之雲雷紋,大體構成U字紋帶狀,成錯位重疊排列。 多施於壺蓋和底部,常作邊飾應用。通行於西周后期和春秋時代。

瓦紋

瓦紋,又稱橫線文,陶瓷上也稱弦紋。它組成一條條平行的橫條,如同屋上的覆瓦,故名"瓦紋"。這是周代裝飾中最樸素的一種,多用於銅簋的腹部。始於商代,盛行於西周后期至春秋時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蟠龍工藝 的精彩文章:

TAG:蟠龍工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