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對韓國電影而言,自揭傷疤是令人愉悅的疼痛

對韓國電影而言,自揭傷疤是令人愉悅的疼痛

《計程車司機》

文丨Molly

編丨Joy

對韓國電影而言,自揭傷疤是令人愉悅的疼痛。

仲秋,《計程車司機》上映,從個人命運透視集體記憶,直面韓國歷史上永遠翻不了片兒的一頁,5?18血腥鎮壓光州民主化運動。影片中的主角金司機在現實中最終沒有被找到,而這個故事改編的素材也不過是德國記者JurgenHinzpeter的寥寥幾頁記錄。一些場面的處理會讓人覺得過於喜劇化或商業化,但這並不妨礙觀眾為一段真實的歷史動容。

重要原因是,影片的視角選擇很巧妙。兩個主要人物,遠離光州的首爾計程車司機,不了解韓國的外國人。一個因為消息封鎖而根本不知道光州在發生什麼,一個聽到了點風聲但僅把鬧革命當成新聞熱點。兩個人都是旁觀者,對光州帶有一些疏離感。坐在影院里回望37年前的觀眾,和這兩個人物很相似,一開始都對光州事件一知半解。於是面臨血腥殘殺民眾的場面時,更易和主角產生情感認同。

《計程車司機》劇照

從小人物的視角講出的故事,在細枝末節折射當時的韓國社會。首爾司機金師傅,對政治並不狂熱。碰到參加遊行示威而逃跑的學生,他都替這些孩子的父母寒心。送一個孕婦去醫院,滿哪兒都被遊行在逃的人群堵塞。作為一個司機,這路況真讓他糟心。雖然他自己的生活困頓,但不妨礙他認為大韓民國世界最高。綠色計程車襯著他的黃上衣,遠處錯落有致的首爾景色。這畫面確實明朗動人,歲月靜好。

朴正熙統治下的韓國,就是這麼矛盾。一方面,這個總統奉行著鐵腕統治,用專制制度壓迫民眾。另一方面,正是他推行經濟計劃使韓國從農業國發展成中等發達國家。所謂的「漢江奇蹟」,就是他締造的。

《計程車司機》劇照

「好好的日子不知道好好過」,面對那些遊行的人時,這種奇異的心態就是這樣產生。魯迅大抵會稱之為麻木不仁,但金司機卻能讓人理解他。國家大事離他太遠,急迫的是如何賺夠錢,給女兒安穩的住處。作為一個有來處的小人物,他的內心掙扎要比那些死於運動的「烈士」更容易令人理解。那個德國記者也並非外來的救世主,他不過是忠於自己的職業敏感。當光州司機問他為什麼要當記者時,他直截了當地回答,為了錢。

說起來,這是韓國電影一貫的做法,以解構的方式講述政治和歷史等宏大的命題。拋卻那些掛在嘴邊的口號,將人物生活的細節和內心的變化展現給你看。不是所有人都把無私犧牲當作理所當然,也不是所有人都懷揣英雄夢想。他們在危情時刻的選擇,相比出於愛國心,更多的是出於善良。

另一點巧妙之處在於,主角無法成為孤膽英雄,他甚至是別人幫助和拯救的對象。往往歷史也就是如此,一個人不過是在某時某地做了某個選擇,然後被歷史寫作標記為英雄。相比於「主角」這個往往套著光環的位置,金司機更像一個切口,讓我們窺見一段歷史模糊的樣貌。

《計程車司機》劇照

稱韓國人拍攝這類題材是令人愉悅地自揭傷疤,就應該先提到「hen」這個概念。「hen」這個韓文字翻譯成中文,是「恨」和「憾」的混合,「恨」的成分居多。

歷史上,韓國多次遭到殖民和分裂,政治上主權不完整,文化上身份不獨立。國讎家恨的情緒似乎溶於每個韓國人的骨血,許多韓國商業類型片也都在映射對獨立和民主的追求。典型的代表,是奉俊昊的《漢江怪物》。有些韓國人自己也會承認,當他們以受害者的身份自居時,會在道德制高點上獲得一種愉悅感。因為曾經被傷害得陷於絕境,所以恨得底氣十足。

「hen」在韓國表現受到外部政治力量分裂的歷史題材電影中很明顯,例如《解語花》《密探》和《德惠翁主》。在展現國家內部曾遭受的政治亂局時,「hen」 則被人性的溫暖所裹挾。暖色調的畫面,一路上遇到的善良農民,親切歡迎記者和金司機的光州百姓,這是一首對光州人民的讚美詩。而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打碎給人看。在這裡,「hen」並不是僅僅通過敘事傳達給觀眾,而是由觀眾自己經歷的解碼過程中所產生。於是,左右兩邊的韓國人在笑點時「咯咯」笑個不停,又在後半段劇情中安靜流淚。

《計程車司機》劇照

說起1980年的光州事件,應當追溯到前一年的10月。1979年10月26日,連任5屆韓國總統,實行多年獨裁統治的朴正熙遭到暗殺。按照憲法程序,總理崔圭夏代行總統許可權。當時,韓國全境大部分地區實行戒嚴,防止朝鮮南侵。與此同時,全國範圍內爆發了民主化運動,以學生為首,民眾紛紛走上街頭進行示威。12月12日,陸軍少將全斗煥發動政變,取得最高權力,並擴大戒嚴。情況一言蔽之,就是白色恐怖。民眾不服,繼續要求民主化,遊行示威。終於來到5月17日,全斗煥下令停止所有政治活動,派出軍隊暴力鎮壓。白色恐怖變紅色屠殺,但消息封鎖得非常嚴實,當時連首爾人都不清楚光州經歷著什麼。新聞被完全控制,就如片中表現的那樣,報紙頭條空白,作為第四權力的新聞束手無策。

這樣的封鎖,和韓國現實中的政治情況不無相似。很難說,如果不是朴正熙的女兒下了台,而新總統要求徹查當年的血腥鎮壓,那這部電影還會不會面世。畢竟當年因為出演了《辯護人》,男主演宋康昊就被列入了朴槿惠政府的演藝界黑名單。

很多人說韓國電影的分級制度令人羨慕,電影人對政府開黑似乎成了一種慣性,但請獲悉,講述盧武鉉總統的《辯護人》面世,那是在2013年,距今已經4年過去。四年間,並沒有一部同樣追問那段歷史的影片。而在2013年前,講述過光州民主化運動的韓國電影,也僅有兩部。有,總比沒有好。借古鑒今是個中國成語,但韓國人卻似乎用得更為熟練。

《計程車司機》劇照

2007年上映的《華麗的休假》片名就來源於當時全斗煥政權的作戰名。主角選了光州的計程車公司老闆一家人,以光州人的視角來講他們自己的經歷。平凡的一家人遭遇不平凡的歷史節點,捲入鬥爭的漩渦。描述出的光州事件樣貌相似,但敘事視角一內一外,倒和10年後上映的這部《計程車司機》遙相呼應。

2012年上映的《26年》則更帶有韓國人對待歷史問題時一貫的狠決。影片講了一件事兒,幾名光州事件的受害者遺族聯合起來刺殺逍遙法外的全斗煥。有意味的是,這部影片里參與了刺殺行動的前軍人,曾經參加過光州事件的戒嚴,多年來內心除了愧疚,還有憎恨。恨的是,他被迫站在了同胞的對立面,被迫地成為了惡人。而在《計程車司機》中,也有那麼一位放行的軍官,似乎與之呼應。和那些臉譜化的反面角色相比,自然是這樣的角色更為立體。政治機器把人捲成一灘碎肉,面目模糊的還有機器內部的那些軍人。被迫作惡的他們,也是一群遭受自我譴責的亡魂。

《26年》

《26年》這部電影,是第一部觀眾參與集資的韓國電影。因為題材敏感,投資方決定撤資,如果不是有觀眾集資支持,能不能面世也是未知。這讓人不由得想起2001年時,20多個年輕的韓國男人在獨立門前拿長柄鐮刀斬斷小拇指,來抗議當時的日本首相小泉參拜靖國神社。放在中國人這裡,大概很多人會問,至於么?斷指銘志,對於韓國人來說,也是令人愉悅的疼痛,要以這種古法來展現氣節,才能達到他們認為「充分」的愛國。如果無法得到懺悔,那就選擇永不原諒。

回到《計程車司機》,影片各方面的完成度無需多說,表演純熟,驚悚情節處理得四平八穩。加分項更多的是處理歷史題材時的構思,贏得了觀眾的情懷。畢竟歷史並不只是歷史物料本身,也包括歷史敘事。物料本身就夠厚重,舉重若輕地修辭倒更能觸動人心。

最後需要補充的邊角料是,在任的文在寅總統也曾在光州民主化運動中被捕。當我和韓國教授聊起這部電影時,他們微笑著說,你知道我們是怎樣的人么,我們是年輕時參加過光州運動的人。那一刻,他們的語氣里,滿是愉悅的痛楚,竟是感謝這個傷疤依然存在的意味。

-FIN-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深焦 的精彩文章:

什麼,王家衛竟然要拍電視劇?
這部少林影片,比《少林寺》更早風靡全球,《七龍珠》以他為原型
費里尼:小丑,馬戲團的眼淚
這裡有一枚長得像法鯊的硬漢偵探,我要送給你
我心甘情願被這部懸疑片操縱……

TAG:深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