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別看它土裡土氣的,卻是中醫祛濕良藥

別看它土裡土氣的,卻是中醫祛濕良藥

點擊文章末尾藍色「了解更多」,體驗【中醫智庫】,獲取更多中醫知識、養生食療方、名家醫案。

濕氣是很惱人的問題,中醫自古就說:千寒易除,濕邪難祛。

你瞧:濕氣,其實是邪氣!濕氣不祛除,身體就會睏倦懈怠,人會特別犯懶,做事情無精打採的,頭上呢,又總是像裹了一條毛巾,中醫形容為這種狀態是:身重如裹。然後濕氣重的人會便便粘馬桶,總是覺得便不幹凈,觀察他們的舌苔的話,就是舌苔會比較厚,不是薄薄一層。

濕氣的來源也分外濕和內濕。

外濕一般是久居濕地,像廣東,四川等地方就是屬於天然環境比較潮濕的地方,所以,當地人的飲食中會食用祛濕茶,花椒等來幫助身體祛濕。

內濕一般是脾虛了,不能運化濕氣,或者是肥甘厚膩吃的多,來不及消化,也會成為濕邪留在身體內。

無論是外濕還是內濕,既然濕氣是不好的,我們就要把它清除乾淨~~~

此時,今天的大人物就要出場啦……它就是鼎鼎威武的土茯苓~

土茯苓是清熱解毒祛濕良藥,隨著臨床實踐的不斷提高,對此葯的應用越來越廣泛。

土茯苓始載於梁·陶弘景《本草經集注》,稱「禹餘糧」、「白餘糧」,被列為中品。陶隱居云:「南人又呼平澤中有一藤,葉如菝葜,根作塊有節,似菝葜而色赤,根形似薯蕷,謂為禹餘糧。言昔禹行山乏食,采此以充糧,而棄其餘。此雲白餘糧也。」簡要敘述了其植物形態和藥材性狀,並解釋其「禹餘糧」名稱的由來(非氫氧化物類礦物褐鐵礦,主含鹼式氧化鐵[FeO(OH)]的禹餘糧)。

土茯苓為百合科植物光葉菝葜的乾燥根莖,味甘、淡,性平,歸肝、胃經。有解毒,除濕,通利關節之功效,主要用於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體拘攣,筋骨疼痛;濕熱淋濁,帶下,癰腫,瘰癧,疥癬。臨床應用此葯時,開始有些畏懼,恐其藥力過猛,查閱書籍,明·蘭茂《滇南本草》曰其「氣味甘淡,無毒。主治食之當谷不飢……祛風濕,利關節,楊梅瘡服之最良。或誤服輕粉、水銀毒,周身筋骨疼痛……滇中方可用。」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曰「……其根狀如菝葜而圓,其大若雞鴨子,連綴而生,遠者離尺許,近或數寸,其肉軟可生啖,有赤白兩種,入藥用白者良。」可以看出土茯苓是食葯同用之品,故臨症時大膽應用,對於濕熱內盛之症往往收效甚佳,不論肝膽、下焦、皮膚濕熱均可用之,臨床觀察,在應用其它清熱祛濕之葯無效時,大量用土茯苓往往有奇效。(南加醫學堂賈紹燕醫生)

現代藥理研究,土茯苓具有抗動脈硬化、抗血栓、抗腫瘤、抗炎及免疫作用及肝損傷的保護等作用,此葯價廉效佳,本人在治療皮膚疾患、肝膽疾患、痹症、腫瘤等疾病,辨證濕熱內盛,常用之。

臨床上土茯苓、茯苓、萆薢應區別,茯苓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乾燥菌核,味甘、淡,性平,歸心、肺、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萆薢為薯蕷科植物綿萆薢和薯蕷科植物粉背薯蕷的乾燥根莖,味苦,平;歸腎、胃經,有利濕去濁,祛風除痹之功。

土茯苓的用法很簡單,如果買到新鮮的,和排骨一起燉湯,或者單用土茯苓來煮水,可以用一大個,如果是干品,每次可以用15克到50克煮水,代茶飲即可。

點擊「了解更多」,體驗「中醫智庫」,獲取更多中醫知識、養生食療方、名家醫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