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城市和詩歌 現實和詩歌應該如何融合?

城市和詩歌 現實和詩歌應該如何融合?

城市,讓我們詩意地棲居;詩歌,讓城市有了斑斕的色彩。在詩歌創作中,想像世界該如何與現實世界融合?這種融合又將怎樣促使詩歌創作不斷走向成熟?昨日,2017成都首屆國際詩歌周座談會上,20多位中外詩人圍繞「現實和想像中的城市與詩」,探討城市與詩歌的關係。

葉延濱(詩人、散文家與批評家,中國作家協會詩歌委員會主任,曾任四川《星星》詩刊主編)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最有爭議的一首詩:題目——「生活」;內容——「網」。二十一世紀最新的現實的生存方式:題目——「 網路」; 內容——「生活」。

對這首詩的爭論還在繼續,因為許多人不認為它是什麼好詩;對這種生存方式的爭論也在繼續,因為都在網路上活著,也太辜負豐富多彩的大自然了。但生活在城市化的二十一世紀變得比詩更有想像力,更浪漫,更荒誕,更簡捷。這是叫詩人們尷尬的「現實主義」。

高興(詩人、翻譯家,現為《世界文 學》主編)

城市在物質上將人類聚攏,同時又在心靈上將人類隔離。這是城市的悖論,更是人類的尷尬和悲劇。而故鄉已難以返回了……一旦上路,即便沒有約定,你也依然會問:路的那頭,什麼在等待著我們?這是個未知。於是,你就開始想像。「等待」本身散發出莫名的芬芳,讓你忘掉疲頓,可以做會兒夢了。

詩歌,說到底,也是在做夢:試圖替代現實,替代城市,成為人類心靈的另一番天地。

梁曉明(中國先鋒詩歌代表詩人)

從某種意義上來看,我們的現實大都已被各種類型的人類加以「開發」,並以各種人類的意願世俗化了……我想,我們首先要了解和確定我們自己所謂的現實和我們眼前的城市之間的關係,做好定位,我們才有可能展開屬於我們自己的想像中的城市與詩歌。

哈瓦·平哈斯·寇恩(以色列著名詩人)

絕大多數的藝術家都蟄居在大都市中,周遭境遇時而跌宕起伏便感物傷懷,時而又如同遁入空門便波瀾不驚。城市無非是一個定義的空間,正如外間的大千世界一樣影響著詩人和他們的創作。好奇心、創意、詩與藝術是關鍵詞。

楊貝柯(荷蘭著名詩人)

詩歌是一座語言城市,是一種複雜的異質體,既可以部分起作用,又可以整體起作用。正如城市包含了使其充滿活力的排水、電力和交通系統一樣,詩歌包含了隱喻、象徵、音韻這些元素。你快速閱讀許多日新月異的當代詩歌,就像在十字路口,一輛公共汽車瞬間阻擋了你的視線,汽車離開後,視線變得開闊,十字路口卻擠滿過馬路的人們。

施笛聞(英國翻譯家、詩人)

大部分詩歌彰顯了地域感,不管是馬路、沙漠,還是森林。而詩歌本身也與城市有某種契合。一個詩人寫完一首詩後,常回頭看看自己創作了什麼,他時常需要問自己:寄寓在這些紙上街道的所指究竟去了哪裡?它們把這些街道弄成了什麼樣子?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資訊之聲 的精彩文章:

花蕾像秋葵 曼陀羅,吃不得!
15個重大項目 協議金額460.6億元
中國駐捷克使館舉辦座談會祝賀獲獎漢學家
富士康計劃投資375億元在南京建廠
航空工業直升機與天津空港簽署共建飛行培訓中心協議

TAG:資訊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