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經商莫學胡雪岩,要學就學張弼士

經商莫學胡雪岩,要學就學張弼士

本人與清華大學出版社合作的新作《長進:中外史上的30條血訓》正式面世,敬請閱讀第十四條《一紅就死,並非所有官商宿命》選段——

經商莫學胡雪岩,要學就學張弼士

提及離我們最近的古代鉅賈,大家第一個想到的人物,往往就是那位大名鼎鼎的晚清「紅頂商人」——胡雪岩。

經商莫學胡雪岩,要學就學張弼士

胡雪岩的確是個傳奇人物。一個出生於19世紀上半葉、清朝道光年間的安徽窮孩子,沒讀過多少書,就靠一雙手,一副頭腦,闖蕩半生,即成晚清二品大員、全國名義首富,著實不簡單,難怪成為後世中國商人偶像。

後人佩服胡雪岩黑白通吃、權錢一把抓,且妻妾成群後院不失火。然而,可能很少有人艷羨他的結局。

公元1882年,60歲的胡雪岩盛極而衰,經濟破產,清廷宣布對他「革職查抄」。錢沒了,頂子也沒了。三年後,胡雪岩在貧病中死去。終年63歲。

胡雪岩的倒掉,看似湘淮兩派鬥爭的結果,胡雪岩看似李鴻章「排左先排胡,倒左先倒胡」攻略的犧牲者,實則是朝廷「棄胡」必然結果。如果慈禧「保胡」,區區淮派、堂堂李鴻章能奈他何?

當然,胡雪岩的悲劇命運,除了時代因素,也有個人因素。從更深的個人質地講,胡雪岩只是一個貼著封建標籤的商人,他為富不仁,奴顏媚骨,沒有獨立人格,更沒有自由思想,還不具備「近代商人」特質。其失敗當屬必然。

那麼,什麼是「近代商人」的特質,這樣的商人命運如何呢?讓我們來看這樣一個人。

張弼士,廣東人,本名振勛,號弼士。1841年生人,與胡雪岩同時代。早期人生經歷與胡雪岩類似。苦孩子,沒讀過什麼書,全靠自己打拚。成功後,也是「首富」實力,官場級別比胡雪岩還高一格,一品頂戴。

出身類似,經歷類似,但張弼士的結局卻與胡雪岩大不同。

我們知道,胡雪岩人生最後三年過得非常凄慘,饑寒交迫,死時,只有兒孫陪在身邊。死後匆匆入殮,棺木草草埋於杭州西郊鸕鶿嶺下亂石堆。

而張弼士於1916年逝世時,享受到與胡雪岩天壤之別的無尚哀榮:

靈樞所到之處,各地行政長官親自憑弔,政府為之下半旗致哀。

同為紅頂商人,差距咋就這麼大?

與胡雪岩一樣,在張弼士的財富史上,政治是兩個無法剝離的文字。

這位在面見慈禧太后時都享有「免跪」特權的傳奇商人,在他大半輩子的經商生涯中,也一直遊走於政治邊緣,成為紅極一時的「紅頂商人」。在仕途上,從欽命頭品頂戴、光祿大夫,到粵漢鐵路總辦、佛山鐵路總辦,他的頂子一個接一個,比胡雪岩還紅。

按理說,這麼「紅」的螃蟹,也應該被朝廷「下酒」才是。但為什麼,他沒有被煮、而是打破了「胡雪岩式結局」呢?

這裡有兩個奧妙。

第一個奧妙,是根據地的擺放。胡雪岩的根據地,擺放到了內地,而張弼士的根據地,卻擺放到了海外。

張弼士的生意「大單」多來自中國內地,但他卻把公司總部牢牢設在東南亞。

在清政府面前,他是以「南洋富商」面目出現的。這個粘上「洋」字的身份,令他在「畏洋如虎」「崇洋媚外」的晚清政府面前,遊刃有餘,底氣十足。

1890年,清國上海道台龔照瑗奉命考察歐美洋務,途經馬來亞檳城,主動與「南洋富商」張弼士探討「富國之道」。張弼士侃侃而談,慷慨大方,瞬間俘獲了龔大人的心。回國後龔便極力向北洋大臣李鴻章舉薦張弼士。李鴻章於是召見了張弼士,張弼士又是一番更大方更從容的財藝表演。李鴻章大悅。對張弼士的「財富和韜略」極為賞識,遂奏請朝廷,任命張弼士為檳城首任領事和新加坡總領事。由此,張弼士成為中國第一位既有官方名分,又有海外自由的紅頂商人。

因為海外身份,所以張弼士受到的朝廷尊重是內地商人不能比的。

1894年,張弼士開辦張裕釀酒公司,李鴻章親自批准在內地落地。專做「洋酒」的張裕公司,在當時人看來,頗具神秘色彩,李鴻章為此大開綠燈,為「北洋新政」套上了一道閃亮光環。史料顯示,李鴻章對張家格外關照,張弼士的侄子張成卿,這位張裕第一任總經理,每到天津謁見李鴻章,不必門前等候,青衣小帽,直入府中,談笑猶如家人,旁觀者無不咋舌艷羨。

就是清廷實際最高統治者慈禧太后,也對「洋商」張弼士高看一眼。史料顯示,在慈禧太后面前,張弼士無需行跪拜之禮,這樣「等貴賤」的「免跪權」,可是胡雪岩打死也不敢想的。

海外的身份,內地的高看,使張弼士買賣如火如荼,來自清政府的官方採買訂單源源不斷,加官晉爵亦家常便飯。

這就是他第一個高於內商胡雪岩之處。但還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第二項:政見。

升官發財,一般商人到了張弼士這個程度,已是志得意滿。而張弼士卻不滿足於此,他不僅追逐大的商業利益,而且兼有政治之志。

這個政治之志,不是庸俗理解的做大官,而是在政治大方向上與時俱進。

張弼士雖與胡雪岩同行官商仕途,但他的政治眼力大大超過胡雪岩。胡雪岩在仕途上,是個只知抱大腿的俗見商人,根本不具備透視國家政治方向眼光。而張弼士在國內摸索多年,早已修鍊出一雙慧眼:欲成就一番大業,不藉助朝廷之力只能是紙上雲煙。然而,同時他又深知:如此腐敗的政府,是不能依靠長久的,自己在政治上應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主動轉型,適時求變。

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鐵路國有」政策,經營鐵路的商人一夜之間成為被強取豪奪的窮光蛋。雖然張弼士的生意與鐵路無關,但他出於國家前途考慮,還是積极參与保路行動。他不斷上奏朝廷,力言鐵路國有不當,但終被拒絕。由此,張弼士被清廷的「饕餮盛宴」所驚醒,看透了封建王朝腐敗和貪婪本性,遂主動與清廷決裂。轉而支持孫中山同盟會的政治革命。

張弼士暗潛兒子張鐵君參加同盟會,暗捐孫中山30萬兩白銀作為活動經費。並暗示南洋所屬各企業,要對在海外活動的革命黨人給予大力支持。

武昌起義爆發後,張弼士自告奮勇,成為革命的「財政官」,革命處於緊要關頭,張弼士以南洋中華商會的名義,發動群眾捐款,又以個人的名義捐贈巨款。辛亥革命後,繼續捐款南方軍民7萬元。

對政治的清醒認識,換來的是張弼士更加悠長的政治生涯:民國成立後,張弼士先後任總統府顧問、立法會議員、參政院參政、全國商會聯合會會長、南洋宣撫使等職——這在朝代更替的時代里,是絕無僅有的奇蹟了。

當1885年胡雪岩被朝廷革職查抄、凄慘結束自己一生時,張弼士正矗立在人生事業的最高端。而張弼士在1916年逝世時,受到官民一致的隆重悼念。就連民國的締造者孫中山對張弼士也是追念有嘉。得知訃告後,孫中山特派代表送輓聯,以「怪傑」「千古」等大詞高度評價張弼士——

「怪傑贏得人心,流芳千古。」

同為紅頂商人,張胡二人結局迥異。那麼,張弼士比胡雪岩高明的原因在哪裡?

必須看到,這與個人成長經歷和素養相關。張弼士雖生廣東,但青少年即赴南洋闖蕩。他長期在國外接受多元思想文化熏陶,立下的是振興實業、富強國家之志,他與清廷合作,顯然不等同盡忠清王朝封建統治,而是抱著獨立之心,做大最強自己。而胡雪岩所做的一切,做的只不過是傳統士大夫加富家翁之夢:希冀附屬朝廷、榮華富貴、封妻蔭子。所以,與同時代的張弼士相比,胡雪岩自然相形見絀——不僅顯得不夠自主,而且「昧於世界大勢」。

經商莫學胡雪岩,要學就學張弼士。

更多內容請看本人新作《長進:中外史上的30條血訓》。本書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傾力推出,現已開始預售,所有網上書店均可訂購。噹噹網購http://product.dangdang.com/25138509.html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程萬軍 的精彩文章:

晚清大佬怎被一群書生嚇破了膽
司馬懿絕非儒家真信徒
清官毓賢為什麼比貪官還可惡
清官毓賢為何比貪官還招人恨
和珅的死對頭阿桂是個怎樣的官

TAG:程萬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