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黃嘉儀:誰的青春不迷茫

黃嘉儀:誰的青春不迷茫

團隊合照

文/廣州陽光社會工作事務中心 黃嘉儀

誰在最需要的時候,輕拍著我的肩膀,誰在最快樂的時候,願意和我分享,日子那麼長我在你身旁,見證你成長,讓我感到充滿力量!——前言

我叫黃嘉儀,90後社工一枚,大學的時候,總感覺青少年服務比較簡單,青少年服務的群體朝氣蓬勃,不太可憐,不用經常面臨生離死別,對於感性的我來說,感覺挺合適的。生活不一定如你所願,從第一次實習到之後的社工職位面試,短暫停留過幾個廣州的社工機構,每一次都是與青少年領域擦身而過。2015年底,在家人的建議下,我決定回家附近從事社工工作(佛山市南海區大瀝鎮)。找工作前,我仔細想想覺得廣州社工機構大瀝項目點比較合適自己。一方面廣州機構的資源比較豐富,培訓機會和實務經驗強的前輩也比較多,有利於專業方面的成長;另一方面,也考慮到廣州的機構在員工福利和晉陞機制相對成熟。最後,我在2016年1月正式入職廣州陽光社會工作事務中心,成為洞庭社區青少年項目社工,派駐南海區大瀝鎮黃岐中學,開始我的青少年服務生涯。

Part1:項目的那些事兒

洞庭青少年項目標配三名社工,一名項目主管+兩名一線社工,由於項目前期人員流動性較大,2016年3月,新的主管上任就用SWOT戰略分析法,引導我們去分析項目的優勢不足以及機遇威脅,我們三人對社工在學校的角色進行重新的定位,調整服務的策略,利用每個月的三方會議,和學校、社區進行工作方面溝通協調,通過社團課評估社團成員的需求,根據成員的不同需求,在社團課分批開展桌游小組、友型心法則小組、青春性教育小組等;也充分利用午休前夕的空隙,開展手工皂小組體驗;周六的時候每個社工負責1-2個小組;覆蓋初一級12個班,開展班級拓展活動,提升班集體凝聚力;在團隊的努力下,越來越多的青少年開始知曉社工的服務,我們的指標完成量也逐漸明朗,從中評指標完成量只有20%左右,到2016年6月末期評估的時候,我們的指標已經完成到85%左右。三個月的瘋狂努力,紮根需求開展服務,評估專家也給予高度評價——項目順利起死回生。

經過半年的服務沉澱,不僅越來越多的學生和老師認識到駐校社工的存在,我們也對學生的需求有了更清楚的把握。第二年的服務設計方面,我們用「生涯規劃」作為服務設計的主線,年度計劃覆蓋三大板塊——「小升初新生適應計劃」、「夢想啟航之生涯探索」、「一米陽光青少年發展空間項目」。開展小升初適應服務的時候,我們培養一批成長導師,成為社工開展小升初服務的小幫手,充分發揮榜樣的作用助適應,進行初一級覆蓋的小升初適應主題班會,發掘有小升初適應困難的青少年,結合級部以及班主任老師的人員推薦,開展專題的小升初適應工作坊服務和新生適應結業頒獎禮,到後期為了更好地總結小升初適應服務的經驗,我們開展《小升初適應手冊》編撰小組,發掘新一批的成長導師,制定出小升初適應的小冊子指引,希望更好促進下一屆初一新生更快地適應初中生活。

我曾經想過,為什麼要做「生涯規劃」服務?明確原因,聚焦需求,才能為青少年提供更好的服務。在駐校服務的過程中,自己會發現好多學生不知道自己讀書的目的,也沒想過「我未來想做什麼」。即使成績很好的學生,其實也不知道自己讀書是為了什麼。我因此訪談一位初二全級成績前五的學生,談及到讀書的目的與未來的計劃,他表示很少去想讀書是為了什麼,讀書有什麼用,也不知道未來自己能幹什麼。社工問他:你每次考試為什麼都會認真複習,爭取拿高分呢?他回應:不知道為什麼要拿高分,但是不能拿低分,不能考差,因為這樣子會很羞恥。

作為一個青少年社工,我覺得學習生涯規劃除了協助青少年尋找學習動力之外,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引導青少年學會認識自己,從小老師和家長都叫我們「好好讀書」,那讀書是為了什麼?好好讀書考上好的高中、大學,就能夠清晰自己未來想做什麼,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嗎?社工的任務就是要引導青少年明白「未來要做什麼」取決於你的興趣是什麼,你的性格是怎樣的,你擅長做什麼,你追求什麼,社會上有哪些工作是符合你的「個性」和「興趣」,而你又有「能力」勝任的。回想自己曾經也是寒窗苦讀十幾年走過來,如果讀書的時候,能夠比較清晰自己的目標,一方面有利於自己更有動力努力學習,另一方面提早為自己尋找方向,減少大學挑選專業或者畢業尋找工作時的迷茫感,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出發,結合自己的性格和能力,隨心而行。

Part 2:駐校社工的感悟

以前我覺得做駐校社工就是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所以剛開始的時候,班主任/級部轉介的個案,前期的資料收集和個案預估中,我往往就看到學生表面存在的問題以及轉介方希望社工可以解決的問題,忽視學生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資源。當我冷靜下來,我會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撇開原本的標籤想法以及一些世俗的價值觀,學會去思考案主當前的處境,評估案主自身的優勢與不足,從案主內在資源出發,激發她們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動力。

社工跟進個案的時候,經常會被案主「拉」著走,我曾經跟進過一個孤兒個案,案主是一名初二學生,案主爸爸在她幼年的時候因車禍去世,案主媽媽在丈夫去世後改嫁遠走不知去向,案主和高齡奶奶同住,生活很拮据非常可憐,個案預估的時候我被身邊的小道消息和世俗觀念帶偏,一直把案主的「窮」這個問題放大,把經濟資源鏈接放在個案跟進的首位,我也去過案主家裡家訪,由於我一直都覺得她可憐,所有好多問題的分析上缺乏理性的思考,後來在與當地居委以及婦聯取得聯繫,協助案主申請經濟援助的時候,官方的回應一下子把我嚇倒,原來案主家是有土地分紅,案主個人的分紅金額過萬,婦聯表示案主的實際情況都有備案,希望社工再次了解情況,明確案主最新需求,婦聯也會再次了解案主家庭情況,評估是否屬於經濟援助對象。

當時,我是挺失落的,甚至還有點受騙的感覺,但是認真想想,在預估以及制定介入方案時,我的確沒理性去分析問題,案主的「窮」有沒真實數據支撐呢?好像我也只是一直聽身邊人的傳言以及案主親戚的口述。社工是做人的工作,難免會有感性的情緒出現,隨著工作的經驗逐漸豐富,社工一定要學會運用理性的思維去思考問題,這樣才能聚焦案主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從可以做的入手,協助案主勇敢去面對問題,學會運用自身的資源解決問題。

在一年半的駐校生涯中,跟進了將近20個個案,每一個個案跟進的背後其實都是一次挑戰與成長。HCB個案跟進時間最長,斷斷續續一年半的時間,案主是典型的「考試焦慮」的學生,由於家境清貧的原因,從小到大性格比較內向,經常會有自卑情緒出現,背負家庭較高的讀書期望,轉介的原因是因為案主考場上情緒失控,出現很多古怪的行為,老師了解情況後覺得案主有「心結」沒打開,希望社工協助跟進。社工跟進後發現家庭方面給予案主太高的期望,導致案主很怕讀書成績不好,考不到好的學校,就會讓父母失望,加上案主的身體情況時好時壞,經常需要請假,也會讓他感覺到和同學存在距離感。

2016年5月個案的跟進因為案主休學而暫停,得知案主沒參加中考,其實自己有點自責,後來案主休學回家做手術休養的日子,社工主要是從案主媽媽身上獲取案主的最新情況,案主復讀的這一年,情況反反覆復,社工的跟進主要是陪伴案主發掘合適自己的減壓方式,聆聽案主備考的瑣碎事(煩心事),2017年4月案主在父母的陪同下,前往化州寺廟體驗艱辛生活,緩解備考壓力,這一次的減壓之旅為案主的中考衝刺增添能量。最後,案主順利參與2017年佛山中考,考取到南海區排名第二「南海中學」。社工在個案的跟進中,更多的是陪伴與傾聽,雖然看上去微不足道,但是迷茫時的一句安慰/一個微笑/一聲加油鼓勵就是對案主最大的支持,結案的時候,聽到案主報喜考上理想高中,自己也覺得很開心!苦心人,天不負!

社工不是聖人,不是解決問題的專家,但是卻可以選擇與案主同行,協助她去尋覓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我想PWM個案的跟進,我就是扮演者「同行者」的角色,一位初三的女生猶豫是否參加中職春季招生考試,讀職中就是代表「沒前途」呢?世俗眼光下「差」學生該何去何從?社工運用「生涯規劃之職業決策社會學習論」跟進案主的情況,該理論認為職業決策包含七個步驟:界定問題擬定行動計劃澄清價值找到可能的選擇評價各種可能的選擇系統地刪除開始行動。

個案跟進的第一階段:了解案主的基本情況,建立專業信任關係,聆聽案主因為春招考試專業選擇而產生的各種煩惱,緩解她的焦慮情緒。引導她分析自己想讀的兩個專業的優勢與不足,並了解商務英語的前景以及相關的考試。

第二階段:

協助案主認識職業決策的七個步驟,並初步擬定行動計劃,以最佳的狀態備考春招考試;

根據案主的春招考試情況,與案主澄清價值,使她能夠清晰自己最想要的是什麼,協助案主找到各種可能的選擇,並明確評價各種可能選擇背後帶來的結果;

通過案主春招考試的成績,以及錄取的去向,引導案主系統地刪除不合適的方案;根據案主的最新處境,引導她思考最新的行動方案並計劃執行,以達到原定的目標。

第三階段:了解案主在職中的生活情況,與案主檢視服務成效,處理案主的離別情緒,減少案主對社工的情感依賴;鞏固案主在服務過程中的成長與改變。協助案主總結面臨人生選擇的經驗,更好地運用在以後的人生規劃中。

回望跟進的點點滴滴,社工充當一個同行者的角色,一直在引路,引導案主學習相應的職業決策知識,陪伴案主度過人生第一個選擇的分叉口,順利實現升學的夢想。「我會牽著你的手,但是路要自己走」,案主終究才是解決自己問題的主角,只有願意努力去嘗試,體會成長的酸甜苦辣,就會有見到陽光的一天。社工要相信案主的能力,多給案主一些表達的機會,讓她們認清自己的內心想法,並學會付諸行動,這樣子案主在下一次遇到類似問題的時候,就可以自己解決。我覺得PWM是一部分青少年的縮影(成績一般,考上高中有難度,對前途渺茫,覺得讀職中就是沒前途),事實證明PWM去到新的學校(職中)生活,學習自己有興趣的專業,是一個好的開始!其實每個人都具備獨特性,找到合適自己的路,才是最重要的!

青少年具備很大的發展潛能,駐校的時光讓我看到學生身上很多的閃光點,模擬招聘會的籌劃,引導青少年學習製作簡歷,學習如何自我介紹,競崗自己喜歡的工作崗位。前期的準備階段,我擔心青少年參與模擬招聘面試的時候,因為緊張會出差錯,自己也緊張到一兩個星期沒睡好,經常邀請青少年到社工站在我面前自我介紹,協助她們修改自我介紹稿,我經常開玩笑問青少年們緊張嗎?她們都顯示出一副自信的模樣,反而是我這個組織者總是憂心忡忡。準備做好了結果也不會太差,這句話是真的。

4月22日黃岐中學首屆模擬招聘會非常成功,來自社會職場的面試官對學生的表現都表示很滿意,特別是翻譯職位面試採用全英模式,我之前還怕她們一緊張就說普通話了,吩咐好翻譯的面試官考慮到青少年還處於初中階段,面試的時候看情況適當轉頻或重複幾次問題,以免青少年聽不懂,回答不上,就顯得特別尷尬。後來,幾個翻譯的面試官告知我,大部分的面試學生都表現得很優秀,極少學生會怯場,而且部分學生英語的口頭表達能力以及個人英語水平,已將近雅思6分的水平。我聽到評價後感到很開心,他們只是處於初中階段,英語能力那麼強,能夠獲得那麼高的評價真的很不容易。

2017年的寒假,社工站籌劃的青少年公益大賽,讓青少年從學校走向社區,學會關注到社區不同群體的需要,激發他們自身的能力,為社區發展出謀獻策。「捐衣獻愛心」的活動,讓青少年參與到社區環保倡導中,以「環保」換「環保」,鼓勵社區居民捐贈舊衣物進行環保再生,再把環保再生的舊衣物送往山區給有需要的人,參與捐衣活動的居民也可以獲得「環保」紀念品,包括:環保袋、香皂花、多肉綠色植物。

愛心義賣主要是組織青少年製作手工藝品,通過「義賣」的形式進行愛心捐款,所得的善款會用於社區特殊群體的探訪,孤寡老人幫扶等。在整場的公益大賽中,看出青少年的可塑性很強,從前期準備的計劃書撰寫,物資的準備,到中期的走訪社區活動宣傳,設計各種活動場地的指示語,到後期產生社區居民的積極響應,活動的順利進行都離不開青少年的辛勤付出。時代不斷發展,「家—校—社」聯動的發展模式日漸興起,在服務設計中,社工嘗試從社區角度出發,引導青少年關注到社區的問題,激發青少年的潛能去改善/優化社區人文環境以及社區氛圍,通過不斷的嘗試與努力,社工的服務爭取往「學校社區化」方向發展。

社工在學校的角色與老師不一樣,駐校社工看「閑」卻身「不閑」,在學校做社工少不了各種的行政任務,剛開始承接服務的時候,社工為了與使用方(學校)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很多時候都會願意默許。久而久之,社工的工作量就會越來越多,我的親身經歷告訴我:社工要學會拒絕!要不然會累死自己。2015年項目剛進駐的時候,前一批的同事經常幫老師看自修課,看自習課的時候社工就很難去做自己的事情,社工的服務指標本來就很重,所以要學會理清哪些學校工作不是社工的服務範圍,我相信只要言之有理,提出相關的理由,學校領導/老師都是會接受的。

駐校社工開展服務可以同其他老師合作,明確各自的分工,達到共贏的效果。例如:2016年結合學校的「陽光新行動」項目,社工站開展12場提升班集體團隊凝聚力的拓展活動;2017年結合初一新生的成長計劃,社工站也開展39場「生涯規劃」主題班會。合作的機會不是經常都會有,只要社工多一些和校方/級部聯繫,溝通雙方合作想法,相信大家會尋覓到更多合作的方向與計劃。短短的一年半時間,我基本認識全校90%的老師,平常都會打招呼,班主任/級長/主管更需要保持聯繫,經常會閑聊相互熟悉容易建立信任的關係,因為很多時候個案的轉介,我們需要她們提供一系列的信息,雙方一起為青少年的轉變想辦法。

駐校社工的個案來源比較多,我們的個案來源於三方面:1.晴雨表(借心理委員的眼觀察班級同學的情緒、行為);2.學校老師的轉介(主要是由級部彙集信息)3.通過日常的服務尋覓到潛在個案(主要是依靠小組和走班的小道信息)。我個人非常喜歡走板的形式與學生建立關係,有空的時候多在課室走廊或者校園角落走動,在學生與老師面前刷臉,主動與學生聊天(從學生的興趣出發--熱門的遊戲或者是當紅電視偶像劇),從而吸納社工站活動的小粉絲。等到關係熟絡的時候,嘗試關心交友或者學習方面的煩惱,建立相互信任的關係。

我個人認為社工要有一個必殺技---記名字,我平常就很喜歡記學生的名字,第一次見面的時候知道她叫什麼名字,下一次見面的時候主動叫她,她就會很開心。其他學生也會追著問社工--「我叫什麼名字」,在很多青少年的眼裡,被別人記住名字是一件很值得驕傲的事,他們感受到被重視。

Part3:未來的展望

回想駐校的歲月,學生們賦予我很多不一樣的稱呼,例如:黃姐姐、MISS Huang、黃姑娘、小黃,也有學生喜歡叫我黃阿姨,雖然「黃阿姨」稱呼很顯老,我卻挺喜歡的,每次學生叫我「黃阿姨」,我都會很想笑。一年半的駐校社工生涯,每天聽著熟悉的上課下課鈴聲,看著一張張稚嫩的面孔,目睹學生們認真上課、努力學習的樣子,都讓我想起讀書的歲月,快樂又簡單。看著學生在成長,我感受到自己也在成長!從剛開始做駐校社工時候的膽怯,不知道怎麼和青少年相處,怎麼發現共同話題,到後來和青少年們達成一片,無話不說,成為他們的知心「黃阿姨」,這一路雖然充滿挑戰,但是能夠在青少年們最青春的年華歲月陪伴她們成長,這是非常美好的回憶。

在青少年服務中,我希望在學生們迷茫的時候,能夠牽著他們走;鬱悶的時候,能夠傾聽他們的心聲;他們想行動的時候,能給予他們一些支持。因為我知道,也相信青少年是有能力的,需要社工適當的引導和不斷地鼓勵、肯定。雖然我經驗尚淺,也在努力、學習、改變中。在未來,我希望在駐校社工這條路上,不僅可以成為青少年成長的陪伴者,社工的服務也可以成為學校與家庭外的補充,能夠有更多的師生了解到社工,老師和社工可以協力為青少年成長護航。

青少年服務可以讓你看到曾經的自己,我時刻提醒自己不能夠反移情,但是有時候總會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事事關心事事操心,社工也是平凡人,難免會感性,因為是真心對待青少年,所以每樣東西都看得很重要。同時,我希望自己可以專註青少年服務的生涯規劃,讓更多青少年可以了解到自己的興趣、能力、職業取向,讓他們的讀書不僅僅是為了報答父母,更是為自己的將來打算。

今年的九月,伴隨著項目的結項和考研的成功,我也即將重回校園,開始我的MSW求學生涯。很多人問我為什麼還回去讀書?而且還是全日制。我覺得每個人考慮的東西不一樣,的確全日制要暫停工作,放棄工作經驗。人生有得必有失,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24歲的我依舊相信努力的意義,還有重新開始的勇氣。期待在學校可以好好學習社工的理論,將來更好地結合社工實務。

我一直認為社工能力是可以通過學習不斷培養的,社工可以學的東西很多,將來我不敢保證自己會一直做社工,但是我覺得社工行業有一個吸引點在裡面,學過社工或者做過社工的人都會有一點類似的影子,這種影子去到其他行業依舊能發光發熱。最後共勉一句我很喜歡的話----理論、知識和技巧會隨年月和環境變遷而變更,但一顆關懷人的心,在社工身上卻需要永恆長存。

謹以此文回憶廣州陽光洞庭青少年項目駐校服務的點點滴滴,但願將來洞庭青少年項目能夠沉澱成為一個品牌。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工觀察 的精彩文章:

簡鈺樺:台灣社工系大學生在福州實習的那些事兒
李秀云:愛,一生的功課
湯先:暑期託管班的那些事兒
劉瑾:能堅持不容易,給自己一個鼓勵和肯定吧!
歐陽俊:外來務工戒毒康復人員個案

TAG:社工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