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看《猩球崛起3》必備知識:大熒幕上的「人猿大戰」史

看《猩球崛起3》必備知識:大熒幕上的「人猿大戰」史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腓特烈】

「恐怖谷」現象是人類至今無法破除的心理魔咒,正因為如此,人類往往更加懼怕那些與自己看起來「有些像」,卻又不能被視為人類的生物或物品。對人類而言,人偶娃娃比動物娃娃更加恐怖,狼人比狼更加恐怖,長著一口牙齒的玩具熊比普通的玩具熊更是恐怖的多。而人類在生物學上的近親——靈長類,對於人類而言,自然也比絕大多數動物甚至是眾多猛獸更適合成為恐怖的來源。

正因為如此,在歷史上幾乎從來沒有主動襲擊人類、大規模毀壞人類財產的猩猩們,竟然獲得了超越鱷魚、狼、蟒蛇、毒蛇等猛獸的待遇,成為了恐怖片/驚悚片中的超級明星。9月15日,《猩球崛起》系列的終章《猩球崛起:終極之戰》在華上映,這也是該系列電影第三次與中國觀眾見面。

以類人猿為「敵人」的恐怖片、驚悚片不但數量眾多,其製造恐怖的基本因素更是來源廣泛。對於一部恐怖片/驚悚片而言,導演和編劇主要通過如下手段製造「恐怖」的感覺:製造一種無理性、濫殺的角色,喚起人類對於死亡的恐懼,典例如各類鬼片、殺人狂、怪物電影;製造一種有巨大破壞力的「超能力」角色,喚起人類對於文明被毀滅的恐懼,一切形式的怪獸電影,無論是哥斯拉、魔斯拉還是「科洛佛怪物」等,皆是如此;製造一種具有超越人類智慧的「最高食物鏈」角色,喚起人類對於「被統治」、「被奴役」的恐懼,外星人是扮演此類角色的常客。

對於一般的恐怖片角色而言,其能駕馭一類恐怖片就已經算圓滿完成任務,能駕馭兩類恐怖片的已然數量不多,而能同時駕馭三類的,除了人類幻想中那些長得千奇百怪技能五花八門而且還都不來自一個星球的外星人外,也就剩下這些人類的長毛親戚們了。不僅如此,相對於爛片層出不窮的外星人恐怖片,人猿題材恐怖片的表現要好得多,無論是死亡型恐怖片、破壞型恐怖片還是秩序型恐怖片,猩猩們還真都留下了不朽的佳作。

一、早期銀幕上的人猿主題恐怖片

對於普通人而言,猩猩作為「恐怖」的象徵,可能並不如吸血鬼或狼人那麼著名,然而,猩猩作為恐怖片的主角,卻要遠早於這兩大恐怖片常客——早在1908年,世界上就誕生了第一部以猩猩作為恐怖元素的電影《Escape from the Apes》,而第一部狼人電影的誕生則遲至1913年(環球影業默片版《狼人》),第一部真正的吸血鬼電影(《諾斯費拉圖》)的誕生更是遲至1922年!遺憾的是,因為歷史久遠,《Escape from the Apes》除了最基本的影片資料外,包括視頻、圖片等資料都已不復存在。

第一部有明確的影音資料留存於世的人猿題材恐怖片,是1920年由華納兄弟的子公司「第一國度」電影公司和馬紹爾·尼蘭製片公司共同出品的《Go and Get It!》,本片講述了一隻被安裝了殺人犯的大腦而連環殺人的猩猩的故事。有趣的是,本片還在電影營銷史上較早地使用了「病毒營銷」和「真實營銷」的手法,通過以假亂真的報紙來為電影提供宣傳。

片方為《Go and Get It》製作的假報紙

在20世紀20年代初到20世紀年代末的十年,又有多部猩猩或含有猩猩元素的恐怖片問世,這其中包括1926年的《大猩猩的狩獵》(《The Gorilla Hunt》)、1927年的《大猩猩》(《The Gorilla》)。1928年的科幻恐怖片《豹女》中,也採用了「殺人猩猩」這一恐怖元素。

左中為兩部拍攝於1920-1930年之間的人猿題材恐怖片,左為1926年的《大猩猩的狩獵》(《The Gorilla Hunt》)、中為1927年的《大猩猩》(《The Gorilla》),右圖為翻拍自1927年版《大猩猩》的1930年版《大猩猩》

然而,這一時期的人猿題材恐怖片雖有一定數量,但可謂是「羊尾油炒虎頭鯊——上不得席面」,票房、關注度以及出品商都小的可憐。人猿題材恐怖片之所以在這段時間「有起色,無關注」,原因無他——在1920年至1930年間,無論是「怪物電影」,還是「怪獸電影」,都不是「怪人電影」的對手,這一時期的恐怖片世界,屬於偉大的「默片之王」、「千面之人」朗·錢尼。

相對於朗·錢尼在《挨耳光的男人》(1924)、《鬼怪》《歌劇魅影》(1925)、《未知者》《午夜倫敦》(1927)、《笑,小丑,笑》(1928)等流傳至今的作品中塑造的那些怪誕、病態而又讓人毛骨悚然的角色而言,粘著紅毛亂髮瘋的猩猩們簡直不值一提。在朗·錢尼的巨大背影下,連吸血鬼和狼人都被迫躲在陰影中瑟瑟發抖,與朗·錢尼正面相抗的猩猩們自然沒什麼好果子吃。

朗·錢尼(左)曾在20世紀20年代為米高梅和環球拍攝了眾多優秀的恐怖片,值得一提的是,其子小朗·錢尼(右)也是一名偉大的恐怖片演員,曾在40年代塑造了環球影業著名的恐怖片角色「狼人」

二、人猿題材恐怖片在20世紀30年代的「大爆發」

人猿題材恐怖片在1930年才迎來了自身發展的一個高潮,這一年,不但「第一國度」出品了《大猩猩》這樣常規套路的「殺人猩猩」系列電影,猩猩還第一次作為一種破壞性的力量,以「巨型怪獸」而非「殺人魔物」的身份登上了大熒幕,這就是出品於1930年的……

巨大的猩猩,30年代,很多的讀者恐怕會第一時間喊出一個名字:「金剛!」然而,《金剛》(《King Kong》,1933,雷電華電影公司)可絕不是第一部「猩猩怪獸電影」,擔當了這一殊榮的,實際上是出品於1930年的《英加基》(《INGAGI》)。

這隻名叫英加基的剛果猩猩,才是大熒幕上的第一隻「巨怪猩猩」。雖然本片的出品方籍籍無名(「剛果電影」,一家設立在剛果的美國電影公司,終其「一生」只出品了這一部電影),但《英加基》的影響力卻流傳至今,即使稱其為「金剛」的父親也毫不過分——《英加基》中使用的叢林探險、原始部落以美女獻祭猩猩等橋段,被之後的三部《金剛》系列電影照單全收(1933、1976、2005),直到今年上映的《金剛:骷髏島》才總算擺脫了《英加基》的窠臼。

沒錯,這個滿臉「淫笑」的傢伙才是大熒幕上的第一隻怪獸型猩猩,《金剛》中的諸多橋段原封不動來自本片

與其他怪物電影一樣,人猿題材恐怖片的第一春之所以始自1930年,並無其他原因——這一年,偉大的朗·錢尼英年早逝,給後人留下了無盡的遺憾,但之前被朗·錢尼的「怪人」角色擠壓的沒有生存空間的怪物們終於有功夫發力,人猿也和吸血鬼、科學怪人、隱形人等角色一起在大熒幕上走馬亮相。同時,猩猩也不再是只有二三流小公司才會光顧的可憐蟲,沒了朗·錢尼這塊金字招牌的環球影業也向猩猩們拋來了橄欖枝。

在1932年,環球在上一年度的《德古拉》和《科學怪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後,趁熱打鐵,以之前成功的模式(名著改編+巨星參演)打造了以猩猩為恐怖元素的《莫格街的兇手》(Murders in the Rue Morgue)。

本片號稱改編自愛倫·坡的經典偵探小說,不過除了片名和神探杜賓這個被借用的角色名字外,和原作的關係堪比卡巴斯基和巴基斯坦。環球在片中原創了一個用殺人猩猩血液改造年輕女孩的大反派「奇蹟博士」,並由出演了《德古拉》的「吸血伯爵」貝拉·盧戈西出演該角色,杜賓在片中不再是一名偵探,而是一名女朋友可能被「奇蹟博士」改造的醫學院學生。

這種奇特的改編在專業影評人和一般觀眾那裡收到了截然不同的效果:影評人對本片評價不錯,該片爛番茄新鮮度高達83,還被IMDB專業影評人評為20世紀30年代最優秀恐怖片榜單上的第4位,僅次於《德古拉》、《科學怪人》及朗·錢尼的遺作《三個邪惡的人》。但普通觀眾卻對本片嗤之以鼻,這使得環球在拍攝完《莫格街的兇手》後,專心致志地做自己成名的吸血鬼、木乃伊、科學怪人和喪屍系列電影,人猿題材恐怖片被隨手束之高閣。

1932版《莫格街的兇手》海報,從海報便能得知,猩猩不過是本片的「工具」而已,本片真正主打的是貝拉·盧戈西扮演的「奇蹟博士」

不過,恐怖片「大哥」的帶頭,讓之後的「小弟」們更加神勇,在《莫格街兇殺案》之後,竟然有多達8部猩猩題材的恐怖片問世。整個20世紀30年代,以猩猩為恐怖素材的恐怖片竟然多達11部,比上一個十年翻了一倍還多!11部的數量也輕鬆地碾壓了吸血鬼、科學怪人及木乃伊等老牌怪物角色。不過,人猿題材恐怖片數量雖多,也算迎來了自己的第一個輝煌時代,整體質量卻乏善可陳,除了《莫格街的兇手》和《金剛》外,其他電影都很快被觀眾遺忘,這大抵是因為20世紀30年代優秀的恐怖片實在太多,使得觀眾們的胃口也被吊高——「別人家有吸血鬼、科學怪人、木乃伊、活屍、魔術師禪都這樣吸引人的角色,我為什麼要花一個多小時看你們顧頭不顧腚地講一隻猩猩是怎麼殺人的?」

三、光鮮不再——人猿題材恐怖片的衰敗

20世紀30年代的人猿題材恐怖片熱潮雖然稱得上是該題材的第一次「大爆炸」,但多而不精、吸金不足的現實,最終還是影響到了電影商特別是那些手頭攥著吸血鬼、科學怪人、狼人這樣優質IP的大型電影商。

在20世紀40年代,電影商對人猿題材恐怖片的熱度大大下降,單獨開發人猿題材恐怖片顯得得不償失,相反,只有拍攝那些有「猩猩」元素,但實際上卻抱著知名恐怖片明星的大腿的「新式」人猿題材恐怖片,才能讓片商們勉強度日。

環球1932年的《莫格街的兇手》堪稱這類「抱大腿」人猿題材恐怖片的始祖,其巧妙地利用了貝拉·盧戈西通過《德古拉》積攢的人氣為嶄新的主題提供了宣傳,而猩猩本身只能算是電影中如同工具的元素之一而已。

這也為之後諸多電影商提供了思路——作為一部恐怖片而言,猩猩的作用和一把刀、一把槍沒有任何區別,重要的是,是不是有優秀的恐怖片演員來出演本片中的大反派。當然,既然請到了優秀的恐怖片演員,那肯定應該讓他出演露臉的「迷人反派角色」,滿臉粘著毛演猩猩可不行。

於是,20世紀40年代的人猿題材恐怖片,逐漸以「作為殺人工具的猩猩」+「瘋狂的科學家反派」+「恐怖片明星」作為拍攝的基礎。彼時和東家環球影業合作出現裂隙的「科學怪人」鮑里斯·卡爾洛夫,以及兩代「吸血鬼德古拉」貝拉·盧戈西、約翰·卡拉丁都曾出演此類猩猩題材恐怖電影,扮演其中的「邪惡博士」類角色。

上世紀四十年代由「恐怖片明星」+「猩猩元素」打造的一系列人猿題材恐怖片,包括鮑里斯·卡爾洛夫主演的《猿人》、貝拉·盧戈西主演的《化猿人》(與一般的人猿題材恐怖片不同,本片還涉及所謂「人變猿」)以及約翰·卡拉丁主演的《被俘虜的女野人》

除了上述類型的人猿題材恐怖片外,老式的「猩猩殺人狂」式的電影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則是敗得一塌糊地,除了借用前文所述的《英加吉》的名義拍出的《英加吉之子》外,此類人猿題材恐怖片在20世紀40年代幾乎絕跡。

四、復起與再衰落——《人猿星球》及其子孫後代

經歷了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恐怖片整體的「大衰退」,及人猿題材恐怖片在不「抱大腿」就根本無法生存的情況後,人猿題材恐怖片,特別是傳統的「猩猩殺人狂」電影的製片者們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嘗試反擊,不過,這些反擊無一成功。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產出的人員題材恐怖片,除了表現糟糕但好歹「影史留名」了的《布魯克林之猿》外,其他電影很快都被掃進了影史的「廢紙簍」。當然,《布魯克林之猿》之所以能影史留名,也和猩猩沒有關係——這仍然是一部抱了已經風燭殘年的貝拉·盧戈西大腿的電影。

為了利用已經是風燭殘年的貝拉·盧戈西的影響力,《布魯克林之猿》甚至將本片的另一個官方名稱直接定名為《貝拉·盧戈西巧遇布魯克林之猿》,雖然貝拉·盧戈西在片中飾演的角色名為「扎貝爾博士」,而非他本人

人猿題材恐怖片在20世紀40年代至20世紀50年代的衰敗也給仍然寄希望於該題材的電影工作者出了難題——恐怖片的發展本身就大不如前,連有著知名恐怖片演員的傳統題材恐怖片都在40年代末開始衰落的情況下,誰還會去關注一群論迷人不如吸血鬼,論血腥不如狼人,論深度不如科學怪人,論神秘不如木乃伊,粘了毛根本看不出誰是誰的猴子?

對這個問題,美國人最終沒有找到答案,而給出了答案的,是一個在二戰中硬生生熬過了維希政權集中營的法國人——皮埃爾·布爾。

皮埃爾·布爾與其兩部代表作:(左)1954年出版的《桂河大橋》及(右)1963年出版的《人猿星球》

在1963年,早已因為巨著《桂河大橋》享譽全球的皮埃爾·布爾發表了其寫作生涯中的另一部豐碑,也是法國繼儒勒·凡爾納的作品後最優秀的科幻-恐怖小說——《人猿星球》(《La Planète des singes》)。在本書中,皮埃爾·布爾創設性地提出了如下情節:人類退化,人猿統治地球,奴役人類,尚有理智的人類不堪壓迫,予以反抗。

讀者們驚訝地發現,通過布爾生動的描寫,類人猿這種平常只能關在動物園的觀賞用動物竟然能給人造成如此大的恐懼,這種恐懼甚至超過了喬治·威爾斯的《世界大戰》中的外星人以及阿西莫夫的《我,機器人》中的機器人,畢竟後兩者在現實中並不存在,而類人猿卻真實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它們是除了人類之外世界上最聰明的動物,也是除了人類之外唯一會發動戰爭和種族滅絕的動物。

以布爾的傳世佳作為基礎,美國影人們開始瘋狂地行動起來,最終,在1968年,第一部以「統治秩序被顛覆」為核心的新式人猿題材恐怖片《人猿星球》問世,至今為止,本片仍然是有史以來口碑最好的人猿題材恐怖片之一,IMDB評分8.0,爛番茄新鮮度90%,連一向對商業電影苛刻無比的metacritic都為本片打出了79的高分。

然而《人猿星球》為人猿題材恐怖片帶來的輝煌來得也快散得也快,短短几年的功夫輝煌就被其一堆續作毀了個一乾二淨——自1971年開始,一系列掛著「猩球」名號的續作電影紛紛粉墨登場,包括《猩球之下》、《征服猩球》、《逃離猩球》、《猩球之戰》……讓剛剛有了點復興跡象的人猿題材恐怖片再次被觀眾罵了個狗血淋頭。

這些續作毫無疑問是一些東施效顰之作——《人猿星球》之所以成功,不但是因為布爾卓越的小說,還因為本片是徹徹底底的奧斯卡金像獎班底,後來的一系列「猩球」電影在失去了富蘭克林·沙夫納的掌鏡以及查爾登·海斯頓的精彩表演後,怎麼可能重現首作的輝煌?

查爾登·海斯頓(左,1960年憑《賓虛》獲奧斯卡影帝)和富蘭克林·沙夫納(右,1971年憑《巴頓將軍》獲奧斯卡最佳導演)的通力合作促成了《人猿星球》絕無僅有的成功

在《人猿星球》之後,在長達近40年的時間內,人猿題材恐怖片再也沒有佳作誕生,其中,1976年的《金剛》,1986年的忠實原著版《莫格街慘案》和2001年的《決戰猩球》雖然有傑夫·布里吉斯、喬治·斯科特這樣的奧斯卡影帝參演或有蒂姆·波頓這樣的鬼才掌鏡,但評價都很一般,直到2005年,「彼得大帝」彼得·傑克遜攜《魔戒》之餘威,重新接手了《金剛》,才終於為人猿題材恐怖片重塑了一次輝煌。

而在9月15日上映的《猩球崛起:終極之戰》也即將成為本系列的終結之作,從北美的反映看,本片目前評價不錯,IMDB評分7.8,爛番茄93的新鮮度和metacritic 82的評分甚至超過了《人猿星球》,不過,已經看過本片的中國觀眾似乎對本片不買賬,本片在豆瓣上的評分僅7.2分。至於其質量如何,還得等到9月15日的「大考」後再見分曉。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 的精彩文章:

iPhoneX在華有未來?美媒支招:搞獨特,在中國也許還有戲
中國「極端民族主義」盛行?這家外媒說了公道話
看牙公私醫院差價大 中美牙醫年收入差多少?
在思想界,破壞的團隊一直忙得很呢
中國留美博士「涉恐入獄」?當年的真相竟是這樣!

TAG:觀察者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