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區分滿漢女子不僅看是否裹小腳,還可以看這裡!

區分滿漢女子不僅看是否裹小腳,還可以看這裡!




過去區分滿漢女子的,是看是否裹小腳,裹小腳的是漢人,不裹小腳是滿人。實際上,還有一處可以區分滿漢女子,就是看耳飾,滿洲習俗是一耳三鉗,而漢族女子一般以耳只有一耳飾。

滿洲耳飾習俗源於先人的遼金女真人的習俗,《大金國志》「男女冠服」中載:「金俗好衣白。辮髮垂肩,與契丹異。(耳)垂金環,留顱後發,系以色絲。」這說明,女真人不分男女,均有帶耳飾習俗。

朝鮮人寫的《建州聞見錄》,記載了滿洲人早期的情況,據該書記載:「(女真)女人之髻,如我國女之圍髻,插以金銀珠玉為飾。耳掛八九環。鼻左傍亦掛一小環。頸臂指腳,皆有重釧。」可能朝鮮人不敢直視女真女人,就感覺耳飾很多,有八九環。




電視劇里的孝庄太后就是一耳三鉗,那麼歷史真的是如此嗎?




這是歷史上的孝庄太后,是佩戴耳飾的。

滿族女子一耳著三鉗習俗,可以從大清朝歷代皇后朝服像到妃嬪常服像中得到證實,在傳世清代畫作中非常常見。例如孝聖皇太后像、孝賢純皇后像、隆裕皇后像、道光皇后像、惠賢皇貴妃油畫像、婉嬪像掛屏、美國克利夫蘭美術館藏郎世寧所繪的乾隆諸多后妃像、雍正行樂圖軸中的滿族妃嬪形象等等,無一不是一耳著三鉗。

清宮選秀女,按規定都要事先派人驗看耳朵眼,如果耳朵上不是三個耳眼,家長要受責。據記載,乾隆帝於四十年(1775年)曾說:「旗婦一耳戴三鉗,原系滿洲舊風,斷不可改飾,朕選包衣佐領之秀女,皆戴一墜子,並相沿至於一耳一鉗,則竟非滿洲矣,立行禁止。」可見,一耳戴三鉗這項滿洲習俗,得到皇帝的高度重視。這也說明當時有習漢人習俗的現象。乾隆帝為保持滿洲民族的傳統服飾,專門組織諸王大臣學習清太宗文皇帝的訓諭。學習太宗皇帝的祖訓:「勿忘祖制,不服漢族衣冠」。

清代服飾制度規定,皇后、妃、嬪、公主、福晉戴耳環,多至三對。這三對耳環都是珍珠的,每串兩顆,用金片間隔,上端飾金鉤。滿族女性從小就要在耳垂上扎三個小孔,同時戴上三隻用名貴材料製成的耳環,稱為「一耳三鉗」,這個滿洲習俗是所有滿族婦女所必須遵守的,清代宮廷后妃及民間女皆「一耳三鉗」。

不僅乾隆皇帝強調這個問題,以後的嘉慶、道光等皇帝也多次強調此問題。以致滿洲的這一習俗一直保存到清朝結束。到了民國,東北地區的滿洲女子還保留「一耳三鉗」習俗,而關內因為排滿嚴重,要外出工作的滿洲女子只好把滿洲習俗隱藏起來。

作者富察春兵

滿族文化網出品,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tml>

的精彩文章:

滿洲弓箭到底有多厲害?
宋喆算什麼?歷史上還有把國家都騙走的呢!
[激素臉]秋天來了,皮膚過敏也是愈演愈烈

TAG:

> maximum-scale=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