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朝的地域歧視也很嚴重,江西人叫「臘雞」,江浙人叫「鹽豆」

明朝的地域歧視也很嚴重,江西人叫「臘雞」,江浙人叫「鹽豆」

地域歧視是一種非常不好的社會文化現象,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盡量減少和杜絕這種歧視陋習。然而,地域歧視並不是現代才有 ,這種陋習自古就有,可謂「源遠流長」。比如在明朝,地域歧視也很嚴重,連許多飽讀詩書之輩也未能免俗,常有地域歧視之語。

在明朝,一般來說,地域歧視是以省級行政區劃(當時叫布政司)為單位,各個省都有自己的歧視性外號。

江西人在明朝就以勤儉節約、精打細算聞名,而且重視教育,做官的人很多,因此出了不少有錢有勢的大戶人家。這可讓某些人眼紅了,他們最喜歡編排江西人,用各種各樣的段子嘲笑江西人摳門。比如《菽園雜記》里說,江西人吃葷菜只吃內臟,因為買的時候沒有骨頭佔分量,比較划算;平時擺酒席,席上一大盆菜,其實都是木頭雕刻的,只有中間一小塊能吃;祭祀祖先和神仙的祭品,竟然都是租的,祭祀完還要還回去。這些半真半假的謠言,奠定了江西人在明朝「儉嗇」(也就是吝嗇)的名聲,而江西人的外號也比較難聽——「臘雞」,意思就是江西人認為最好吃的菜就是土菜「臘雞」。

與江西類似,湖廣人、河南人的外號,也是以食品命名。湖廣(包括湖南、湖北)人的外號是「魚乾」、「乾魚頭」,河南人的外號則是「驢板腸」。而江蘇、浙江和安徽一帶的人,被外地譏笑生活太節儉,用炒鹽豆下飯,所以外號叫做「鹽豆」。

其他的省份也都有自己的外號,被明朝士大夫互相戲謔、譏笑。如當時習俗稱畿輔(現在的北京和河北)人為「響馬」,山西人「瓜」,山東人「胯」,江南人「水蟹」,陝西人「豹」,四川人「鼠」,福建人「癩」,兩廣(現在廣東和廣西)人「蛇」,雲貴(現在雲南和貴州)人「象」。反正是開起「地圖炮」,誰都跑不了!

所以明朝的官員之間,最喜歡拿這些外號互相開玩笑。比如嘉靖年間著名的內閣首輔夏言是江西人,有人就送他半句詩:「臘雞獨擅江南味」。又比如,正德初年的內閣首輔李東陽,祖籍湖南,有個河南官員,便對他說:「曉日斜穿學士頭。」因為掛鹹魚,都是穿過魚頭掛起來的。李東陽才思敏捷,應聲對曰:「秋風正灌先生耳。」隱括了一個「驢」字,奉還給這位河南官員。

到了明後期,由簡單的地域歧視升級為以籍貫為聯繫的黨爭,主要的黨派有:以內閣輔臣浙江人沈一貫、方從哲和給事中姚宗文為首的「浙黨」;以給事中湖廣人官應震、吳亮嗣、黃彥士為首的「楚黨」;以給事中山東人亓詩教、周永春為首的 「齊黨」;還有湖北人的楚黨等等。

各黨之間依附皇室、勛戚,交結宦官,排斥異己,彼此傾軋,爭權奪利,於是出現了歷史上有名的明末黨爭,使朝政敗壞,成為日後明亡的一個重要因素。

地域歧視其實沒有任何意義,也不會帶給那些歧視的人什麼實質性的好處。我們應該從自己做起,不搞無意義的地域歧視,全國人民大團結萬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明十三陵,是中國乃至世界規模最大、帝後陵寢最多的皇陵建築群
《石灰吟》作者被處死,劊子手寧願自殺也不行刑,囚犯無奈自殺
又被電視劇騙了!明朝特務錦衣衛都是穿飛魚服嗎?
總督、巡撫、督撫相互之間到底是底回事,你搞的清楚嗎?
綉春刀Ⅱ:修羅戰場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