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佛經《雜阿那含》中被梁啟超弄「亂」的「錯」

佛經《雜阿那含》中被梁啟超弄「亂」的「錯」

【梁啟超的《佛學研究》,有民國「四大佛學名著」之稱】

梁啟超是近代大家,他頭上有很多帽子,如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等,最重用的是,梁啟超是「戊戌變法」的核心領袖,但與後來一一粉墨登場的眾多英雄人物、政客豪強相比,不管是梁啟超,還是他老師康有為,都只是替他人做了嫁衣。許是看透悟透,民國之後的梁啟超,開始對佛學有了興趣,並且為之著書立說,編譯佛經,但作為讀梁啟超的讀史人,粗略估計,沉浸於佛學故紙堆里的梁啟超,和民國很多的佛學研究者一樣,有心讀經,無意成佛,他們是借用佛經消遣自己在塵世中的百無聊賴。

某年某月某月,在圖書館看到一本梁啟超的《佛學研究十八篇》,號稱民國佛學四大名著,略略翻看,好像有點內容,所以就購買回家。因為是佛學圖書,因為是梁啟超,所以筆者讀得特別認真,當作高端的精神食糧消化。讀《佛學研究》P42頁,梁啟超《雜阿那含》卷十二的一個典故,佛說:「譬如有兩根束蘆,互相依倚才能植立,朋友們啊,緣名色而有識,緣識而有名,此生則彼生,此滅則彼滅,正復如此。朋友們啊,兩根束蘆,拿去這根,那根便豎不起來;拿去那根,這根也豎不起來。名色滅則識滅,識滅名色滅,正復如此。」

【梁啟超《佛學研究》42頁】

至少筆者讀到這段話時,感覺《雜阿那含》經里提到「束蘆」,有「互生互滅」的特質,怎麼讀都有《周易》「陰」爻與「陽」爻的品質——相生,《雜陳那含》經里兩根「束蘆」的形象,給人《周易》「陰」與「陽」二爻的意象與印象。但,這是佛祖的本意?佛經的經意?還是梁啟超自己的理解?

感覺這裡引用,邏輯上不對,一般情況下,兩根束蘆,除非長在地上,否則立不起來啊?

佛祖剛開始傳經時,提倡不立文字,不喜用喻,就是擔心,喻象改變本意,另外心意到口,會有錯亂;口到文字,也有差謬;如果是口口相傳,字字相澤,必有錯亂,甚至會亂到十萬八千里。梁啟超譯《雜阿那含》,我感覺不到佛經的味道,卻是「看」到梁啟超是用自己潛意識裡的《周易》在講授佛經。

讀完梁啟超《佛學研究》的這段內容,隨後複查原始《雜阿那含》佛經,才發現:盡信書,不如無書,梁啟超真的錯了,而且錯到的混亂的程度。

《雜阿那含》經卷十二的原文是:喻如三支蘆草,把它立在於空地,展轉而互相依靠,而得以豎立。如果去掉其中之一,殘餘之二,就不能豎立。假如去掉其中之二,殘餘之一,也就更不能豎立的了。完全就是展轉相依。才能得以豎立的。由於識的因緣,而有名色等事,也是如此。都是展轉相依,而得以生長的。原始《雜阿那含》經卷十二的內容,比梁啟超的引用,闡述透徹,且一目了然。所以,不管是讀經者,還是讀書者,盡信經,不如無經,盡信書,不如無書,盡信於名人,不管多有名,更不恰當。

【原始《雜阿那含》三支束蘆圖形】

【鼓勵原創,請打賞作者】

【2017年9月10日,本公眾號改名「長三角民間智庫論壇」,主推內容不變,努力方向不變,敬請有興趣的朋友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公眾號 的精彩文章:

美國人有哪些意想不到的生活方式?
一花之下,萬花之上
叮噹貓、一休、軍國主義及人性——該對孩子進行怎樣的歷史教育
八段錦-頭搖煩惱消
當我們在吃快餐的時候我們在吃什麼

TAG: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