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商業銀行主動「縮表」進行時 智慧零售業務成銀行競技場

商業銀行主動「縮表」進行時 智慧零售業務成銀行競技場

在利差收窄、盈利增速放緩以及宏觀審慎評估體系影響下,商業銀行主動壓縮資產規模,加快「輕資本、輕資產、輕成本」經營轉型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業內專家分析稱,隨著後續監管的持續深入,銀行偏向於壓縮同業資產來適應監管,銀行業「縮表」已在所難免,更多的商業銀行特別是中小銀行或將加入主動「縮表」行列。

主動壓降資產負債規模

2017年註定成為金融業的強監管年。MPA考核祭出,疊加銀監會強化對資金空轉套利等市場亂象的監管,使得壓降資產規模成為許多中小銀行今年的一大任務。

在上市銀行中,中信銀行成為今年首家「縮表」的銀行。今年一季度,中信銀行就開始主動「縮表」。截至6月末,中信銀行資產總額為56512.16億元,較上年末下降4.72%。

從整個銀行業情況來看,資產負債規模增速放緩已成為不爭的事實。銀監會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末,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境內外本外幣資產總額為243.2萬億元,同比增長11.5%;銀行業金融機構境內外本外幣負債總額為224.9萬億元,同比增長11.5%。繼今年一季度銀行業資產負債規模增速回落至15%以內後,二季度,銀行業資產負債規模增速持續放緩,增速水平創2010年以來新低。

分析人士表示,商業銀行資產規模高速擴張的時代已經過去,金融去槓桿對金融行業的信號在於業務結構回歸實體經濟。近年來,通過同業加槓桿實現規模快速擴張的一些中小銀行,在短端利率不斷上升的情況下或加速「縮表」。

同業規模收縮首當其衝

對大部分銀行來說,資產負債表中業務調整最多的,應該是同業業務。

在7月中旬的銀監會黨委擴大會議和7月末的年中工作座談會上,銀監會再次提出要落實「穿透性」原則,深入整治亂搞同業、亂加槓桿、亂做表外業務等市場亂象。

銀行業人士告訴記者,如果嚴格按照「穿透性」原則,很多銀行的底層資產都不符合信貸政策。目前,銀監會針對同業、投資、理財業務等跨市場、跨行業交叉金融業務中存在的槓桿高、嵌套多、鏈條長、套利多等問題進行專項治理,同業、非標等業務首當其衝。

整體來看,各銀行同業理財規模也都在收縮。例如,興業銀行此前同業理財約佔全部理財規模的60%,到今年一季度已收縮至20%左右。

記者注意到,銀行業「縮表」除了向同業理財、同業投資等表外業務「動刀」外,還向一些低收益的表內資產「下手」。

「上半年,資產結構調整成效明顯,積極壓降低效資產,以優質資產置換低效資產。同時,加快資產流轉,以資產流轉帶動存量結構調整。」中信銀行副行長方合英表示。

不同類型銀行經營出現分化

從上市銀行2017年半年報數據來看,不同類型的銀行經營狀況已然出現分化。分析人士稱,從資產規模來看,五大行仍在大幅「擴表」,而中小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相對收斂很多,大部分城商行基本沒有擴張。

對此,天風證券分析師宋雪濤認為,大行以傳統業務為主,特點是負債成本低,信貸占資產比重高,在市場利率上行過程中,雖然負債端的存款會受到各種「寶寶類」理財產品的擠壓,但資產端的信貸也能在貸款基準利率之上適當上浮,所以,大行受利率上行的衝擊較小,甚至投資利差有所擴大,因此五大行仍在「擴表」也不奇怪。

「與大行不同,中小股份制銀行、城商行的負債更加依賴同業,資產更加依賴投資,在同業負債利率上行和委外回報率下行時,資產負債收益率會發生倒掛,導致浮虧甚至實虧,因此,中小股份制銀行、城商行調整資產負債表的訴求更強。」宋雪濤表示。

除資產規模外,銀行在盈利能力方面的差異也逐漸顯現出來。

「今年上半年,大行相對來說經營穩定性較好,但是中小股份制銀行普遍出現了營業收入下降的情況。」方合英坦言。

對於中小股份制銀行營業收入的下降,方合英認為,原因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凈息差下降;二是非利息收入下降。

「我們在應對這些挑戰時,應緊緊抓住資源配置效能這個『牛鼻子』,將有限資源投入到使用效率高、發展潛力大的地區和業務,權衡好短期和長期發展的取捨問題,確保投入產出效率最大化。」中信銀行行長孫德順表示。

上市銀行零售業務快速發展

記者在梳理上市銀行2017年半年報時發現,多家銀行零售業務增長迅速,占營業收入的比重不斷提高。招商銀行零售業務營收佔總收入比重最高,接近50%。工商銀行、光大銀行、建設銀行、民生銀行、平安銀行、中信銀行等多家銀行零售業務營收佔比超過30%。

招商銀行上半年實現稅前利潤499.42億元,同比增長9.77%;其中零售稅前利潤達269.11億元,佔比57.17%;零售營業收入547.33億元,佔總營收的51.46%。從業務結構上看,其零售客戶數逼近1億戶,AUM(管理客戶總資產)逼近6萬億元,零售客戶存款餘額接近1.3萬億元,均位居股份制銀行第一位。

平安銀行中報數據顯示,截至6月末,其零售貸款餘額6570億元,較上年末增長21%。平安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上半年零售業務利潤總額佔比高達64%,零售業務成為業績發展的支柱。

值得關注的是,一向以對公業務擅長的中信銀行也在零售業務領域發力。上半年,中信銀行零售業務營業收入貢獻31.1%,同比提升6.1個百分點,稅前利潤超過100億元;中間業務收入佔比57.7%,同比提升10.9個百分點。

同時,中信銀行的信貸資源也不斷向個人貸款傾斜。上半年,中信銀行新增貸款2131.68億元,其中個人貸款佔比82.42%,個人貸款餘額佔比進一步提升至36.63%。

對於新增貸款超80%投向零售業務,中信銀行在半年業績發布會上進行了解讀:一是目前客戶消費升級,對個貸需求較大;二是零售貸款定價因素,上半年個人貸款定價比上半年新發生的對公貸款定價高,有較高的收益率;三是中信銀行零售轉型。此前該行在個人資產方面以負債和中收為主,為了更好地開展零售轉型,必須拓展零售資產業務;四是零售資產業務大多是以房產為核心的抵質押物業務,抵質押率極高。

金融科技護航「智慧零售」起飛

實際上,零售金融業務並不是什麼新興業務,如今各大銀行回歸零售業務也是自然選擇,但是以往的舊理念和傳統路徑顯然無法適應新的發展趨勢,必須創新和升級,而金融科技成為護航向零售轉型的「利器」。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近年來,工行持續完善信息系統運行和基礎設施建設,推進適應市場客戶需要和內外部監管形勢的研發項目和業務創新,推進大數據應用,建立面向未來業務發展的技術體系框架,完善科技管理組織體系和管理機制。工行還致力於建設線上線下立體化服務體系,由境內16429家物理網點、29385家自助銀行、手機銀行、電話銀行為個人客戶提供7×24小時貼心服務。

招商銀行在2017年上半年已經明確定位「金融科技銀行」,按照上一年度稅前利潤1%提取專項資金設立金融科技創新項目基金,鼓勵全行進行金融創新,積極提升金融科技能力,推動移動互聯、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新興技術的創新應用。通過金融科技在消費場景中的應用,提高客戶體驗,降低運營成本,提高獲客能力。

江蘇銀行也在今年提出了「智慧零售」的目標。具體做法就是在線上推動場景升級、體驗升級、跨界升級,把個人大額存單、個人結構性存款等更多的零售業務放在線上;在線下試點推廣智慧網點,計劃年末智能化網點達到100家。同時,該行還在進行二期功能開發,將更多的業務遷移到智能設備上。

未來將探索差異化服務模式

在一系列新常態的挑戰下,打造持久的競爭優勢,建立智能化、差異化的客戶服務模式,將成為銀行零售業務轉型的必由之路。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認為,以前銀行零售業務把銀行卡、信用卡作為主要的獲客手段,現在人們更依賴無卡支付、網上支付等,再用銀行卡作為零售的基礎,效果已經不如以前明顯。因此,銀行發展零售業務要考慮線上與線下的結合,尤其是與場景的結合。需要根據客戶行為習慣的變化,發揮銀行在線下既有優勢的同時,結合線上的習慣,創造更好的環境。未來的趨勢是,要讓零售客戶獲得一站式、全方位、快捷的服務。

「面對全量客戶,工行將藉助人工智慧技術,結合客戶的金融資產、產品使用、渠道方式以及客戶的生命周期,為客戶設計量身定製金融服務方案。」宋建華介紹說。

具體來說,工行目前已經在研究包含存款、理財、基金、保險、貴金屬、賬戶金融、外匯等內容的投資理財組合,也將為客戶個性化定製資訊,並配備銀行卡、電子銀行、增值服務等基礎類和增值類服務,為客戶提供豐富多彩的零售金融服務,滿足客戶方方面面的金融與生活需要。

平安銀行董事長謝永林表示,在本次零售戰略轉型過程中,平安銀行將對公業務實行分行集中管理,所有線下網點轉型為零售網點。客戶在這裡可以一站式辦理銀行零售業務以及綜合金融業務;同時新門店還在空間、傢具等各方面通過嵌入智能化、人性化的配套設備,構建以「智能化+O2O+客戶體驗」為核心的服務體系。

GIF/68K

作者:孟揚

編輯:吳粵

GIF/16K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融時報 的精彩文章:

TAG:金融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