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身 > 我跑過的45場馬拉松,我最推薦這5個

我跑過的45場馬拉松,我最推薦這5個

跑步看世界

RUN to EXPLORE

這篇文章標題,是我的同事Stone在很久以前跟我提議的。但我久久不能下筆的原因是,我怕會寫成《我跑過的45場馬拉松,我最推薦這30場》。

每次有人問我,你跑過的比賽你最喜歡哪一場的時候,對我來說都是世紀難題。並不是說場面話,但真的45場比賽就像45個人,各有優缺點:完美型四平八穩的、劍走偏鋒但有特色的、平實但讓人舒服的、天生麗質但傲嬌的......如果從「值得跑」的角度來推薦,那絕大部分都能入選(我選擇參賽的時候已經做了一輪篩選了嘛)。

今天終於可以提筆來推薦,是因為我想用這樣一個評判原則:就是哪些比賽被低估了?

所以東馬這種大家趨之若鶩的比賽我就不會推薦了,否則除了進一步拉低中籤率,說兩句大家都知道的事實,也沒啥意思。

1

芝加哥馬拉松:城市馬拉松關注的核心是人

咦?不是說了不推薦熱門比賽?怎麼又拿大滿貫說事?

之所以特意把芝加哥馬拉松單拎出來,就是因為覺得芝馬在六大滿貫中總是被排在很邊緣的位置。波士頓不用說,是跑者們的朝聖地;東京因為離得近,報名火爆得一塌糊塗;柏林每年怎麼也得關注一下破沒破世界紀錄;倫敦名額極其難搞,傲嬌得讓人忍不住多看她兩眼;紐約規模大,影響力大,談及很多比賽的創辦史,都會有賽事總監當年「受紐約馬拉松啟發」的說法。只有芝加哥馬拉松,低調得讓人覺得好像是為了湊滿六大而硬塞進來的。

然而我對芝加哥馬拉松的印象卻極好,甚至好過東馬和柏林這另兩場我跑過的大滿貫。

喜歡芝馬,在於她的親民。如果一定要給這場比賽以一個明確的定位,那我認為她就是一場「最人性化,最關愛普通跑者和殘障選手」的比賽。

相比其它幾大滿貫,芝馬無論在官網還是社交媒體上,都鮮有對明星選手的報道,反倒是不會缺少對輪椅選手和殘障選手關注。在芝馬的起跑時間表上,除了通常的輪椅選手,還特意將殘障選手列了出來,並排在精英選手之前出發。而在芝馬的終點,也有專門的殘障選手服務點。

(今年芝加哥馬拉松比賽日時間表)

(芝馬終點殘障選手服務點)

芝馬的這一特點,或許是跟當地公共意識相關聯的。在芝加哥,我看到所有的公共交通,都可以方便地讓輪椅上下車,各種建築的無障礙通道也很齊全,甚至在一些演出,例如音樂會或者禮堂里,都有專門的殘疾人位置。這讓我對這座表面看起來鋼筋鐵骨的城市,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看到他「鐵漢柔情」的一面。

而在賽事服務上,我也覺得芝馬不僅不輸東馬,更有一種東馬無法提供的「輕鬆感」。日本的賽事,雖然井然有序,卻也因此產生了一種過於規整的緊張感。比如在起跑區,你要按照動線,沿著鐵欄杆走很長的路,這是以犧牲便捷性換來的極致有序。而美國人似乎更懂得把握其中平衡,他們巧妙地設計入場流程,提前按分區進行分流,把一大片人群逐漸疏導成小塊的人群,基本上沒有增加多走的距離。在賽前領物的環節,入場時通過掃二維碼,立刻將你分配到指定的領取櫃檯,大大提高了效率,減少排隊時間。

秩序只是基本,在此之上,芝馬也非常重視人的感受。在起跑區等候的時間,攝影師混入隊伍,不斷地慫恿跑者們到他鏡頭前擺pose拍照,除了緩解等待的無聊,他們或許也明白,儘可能多地拍出選手滿意的照片,屆時賣出成套比賽照片的幾率也更高。主持人則以我們經常在各種體育比賽中聽到的那種激情煽動著現場氣氛。在補給站,幾乎沒有人是從桌子上拿水的,所有的志願者都走到桌子前為選手遞水,並且伴隨著一臉「加油」的表情,讓我無法不為之動容。

(志願者都站到桌子前來遞水)

還有很多我原以為粗線條的美國人不會想到的細節:

比如所有的水站都是先提供運動飲料,然後才是水,這個次序沒有一處是顛倒的,我想跑過馬拉松的朋友如果記得喝完運動飲料嘴裡黏糊糊的感覺,一定能明白這個次序有多重要;

還有沿途兼顧了使用「公里」和「英里」兩種不同單位的距離牌;

還有除了名古屋女子馬拉松之外,我只在芝加哥遇到了補給之後給選手遞紙巾的情況;

還有終點給你披上保溫毯之後,竟然有人專門負責用膠帶幫你在領口粘好,以便讓你騰出雙手去領取完賽物品和喝啤酒......

這些細節讓我對這場比賽念念不忘,也驚嘆於美國服務行業的水準應該遠超我們想像。

(終點志願者給選手披保溫毯)

跑完之後,我不僅明白了為什麼芝馬能入選六大滿貫,甚至為她在其中並不突出的地位感到不平。在往年,芝馬名額幾乎是大滿貫中最不緊張的。只是由於今年是芝加哥馬拉松40周年,所以今年名額也變得一票難求起來。

如果你不是為了某個比賽的情懷,不是為了破PB(其實芝加哥賽道也很平),不介意飛去稍遠一些的地方,那麼我覺得芝加哥才是你能夠得到一個跑者完美享受的最好選擇。

2

哥本哈根馬拉松:比"完美"更好的,是「美好」

這場比賽在全世界的馬拉松賽事列表中,想必是非常不起眼的。幾千人的規模,遠遠少於她的鄰居——瑞典的斯德哥爾摩馬拉松。然而我卻覺得幾千人的規模,可能是既能感受城市馬拉松的熱鬧,又在組織上不會因為人多而必須被各種欄杆管制的一個平衡狀態。

哥本哈根的城區非常小,我住在偏西南的位置,有一天早上晨跑去看偏東北位置的小美人魚景點,竟然才跑了不到5公里。即便如此,主辦方也沒有把比賽路線安排在郊區,而是費盡心思地在市區繞了個遍,並且很驕傲地宣稱比賽是跑在「heart of the city「。

(哥本哈根馬拉松比賽路線圖)

比賽起點沒有任何欄杆,但卻很有秩序。選手們都不著急,沒有人往前擠,我都沒看到起跑線在哪兒,正好找到了4小時30分完賽的牌子,就自然地走到那個隊伍等待,其他選手也一樣,在那個環境下,你很難理解以往看到的那些拚命要站前排的跑者到底是圖個啥。

比賽沿途也沒有任何封路,但沒有人亂穿馬路。就連路邊的觀眾都很自然,他們好像是原本就要坐在路邊吃飯喝酒的,只是順便給我們加油,可是卻很high,尖叫聲不斷,還有很多人念我號碼布上的名字給我加油,氣氛也是杠杠的。

(起點410完賽排隊區)

(沿途觀眾)

歐洲的馬拉松,樂隊水準都非常高,風格也很多樣。這一點是美國、日本和中國都不能比的。在其他地方聽到的只是「熱鬧」,在歐洲聽到的卻是「美」(柏林馬拉松的樂隊也超級棒)。所以每次我總想停下來慢慢聽,可是看到周圍人都很認真地在跑,最後總是心懷矛盾卻無法停下腳步。

終點是一個大草坪,酸奶啊、啤酒啊、水果啊,各種東西隨便吃,並不是流水線般的一人一袋,所以你大可以找個空地,坐著、躺著、拉伸著,跟朋友聊會兒天、曬會兒太陽,餓了、渴了隨時再去吃吃喝喝。此時我只能用兩個字來形容這場比賽:美好!

(終點隨便喝的酸奶)

(終點大草坪)

(麥子、我、老茂)

3

京都馬拉松:質樸的細節之美

在前兩章中作為反面案例的日本馬拉松來了!其實並不是哪種風格的比賽不好,而是你更喜歡其中的哪些優點而已。京都馬拉松可以說是我最喜歡的日本比賽,目前還沒有之一,等以後跑了列在我必跑清單的富士山和德島之後,再來看看這個結論會不會被推翻。

我是2014年連跑的京都和東京背靠背,所以這兩場比賽、這兩個城市,都會在我心中形成一個對比列表。我可以說,即便面對東馬的名聲和大滿貫身份,京都馬拉松在PK時也毫不輸陣,甚至在有些方面略勝一籌。

京都馬拉松整個就是日本人處事風格的映射。

首先是細到極致的指示系統:在起點的西京極體育場,你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各個廁所標誌,不僅如此,還會標明每個廁所可以同時容納多少人,以幫你判斷究竟要不要在這個廁所排隊。沿途的指示牌,可以細到告訴你前方補給站有幾張桌子,在左側還是在右側;前方的食物補給有哪些品種,甚至畫出來給你看;以及前方可以看到什麼景點、前方路變窄、前方有坡等等。

(起點廁所:此處有18個位置)

(沿途指示:前方 右側 300米 給水)

(補給站指示:清楚地畫出有啥吃的)

京都馬拉松還有一個特別有創意的過馬路系統:

基本原理就是在馬路中間設置一個安全島,工作人員通過拉繩子將跑步人流引導到道路的一側,另一側讓市民走到安全島上,然後工作人員再移動到對面,仍然通過拉繩子將人群引導到道路另一側,使安全島上的市民可以穿過剩下的半條街。

可見主辦方不僅僅是操心選手的體驗,還很貼心地考慮到儘可能減少對當地居民的干擾。還有水站的給水,為了避免來不及倒水的狀況發生,水站的桌子上疊了三層水杯。所有的設計都是從實用性出發,沒有多餘的花哨。

再對比京都馬拉松2012年創辦的短短歷史,以及每年固定不變(也就是「成熟」)的流程和設計體系(指示牌甚至都可以重複利用),恐怕在舉辦第一屆京都馬拉松之前,主辦方是先編寫了一本「京都馬拉松執行說明書」,然後所有工作人員100%按其執行才會有這樣的效果。

除了執行,京都馬拉松的路線也比東馬更豐富。從市區慢慢跑出去,跑到郊外的大自然中,遠眺嵐山(我那年下雪了,變成了雪山),經過各種寺廟神社,再沿著鴨川回來,重新跑進京都的市中心。鴨川邊上的賽道是結實的土路,既不泥濘又比柏油或水泥路面溫柔得多,路邊有人邊野餐邊給我們加油,還經過了一塊有少年正在打棒球的場地。多少有些日式鄉土風情。

(沿途的河流和雪山)

最後跑進京都市中心,一座大大的紅色鳥居提醒你:終點到了!按照流程掛獎牌、披上完賽毛巾,然後京都市長在前方笑容可掬地伸出手來跟你握手,你一手的香蕉泥(途中吃的香蕉是剝了皮的)擦在了市長手上,他也毫不介意,因為估計前面的人早就用粘糊糊的手跟他握過無數次了。如果你認真探索終點,還可以去跟京都小姐合影,或者去泡個冰足浴,給你的京都馬拉松來個完美的ending。

說了這些,你要再認為京都馬拉松只是東馬抽不到簽的「備胎」,或者東馬背靠背的「贈品」,我就跟你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智塔 的精彩文章:

2017年中國FinTech大會盛大召開,金智塔金融大數據榮耀登場!
中國商業模式進化論,中國人的財富形式先後經歷了哪些階段?
震驚!全職媽媽和IT男竟然最愛出軌!金融男的黑鍋終於有人背了!
瑞士銀行:亞洲很有潛力成為世界AI領域的領導者!

TAG:金智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