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張躍飛《師情片憶》

張躍飛《師情片憶》

文/張躍飛

【作者簡介】張躍飛,筆名蘇音,會計師、中國殘疾人作家聯誼會會員、汕頭社會心理學會會員、市作協會員。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人生成長的歷程中,我們會有過多位老師。幾十年過去,歲月的片段仍不時浮現。師恩難忘,師情綿長,老師不僅給我們啟蒙,給我們引路指航,更給了我們知識的翅膀和操守的奠基。

我的中學時代是在「文革」期間,1973年兩年制初中畢業,進入一間原是重點的高中學校。因為原來的學校沒開英語課,剛入高中的我對英語懵然無知,不誇張地說,竟連26個英語字母都讀不全,期中考試,熬了半天也沒做出幾道題,滿打滿算也不上十分。我雖心中焦急卻也無奈,與大多數原來就在這所中學讀初中的同學,並不在同一起跑線上啊。巧的是學校一位英語老師和我是街坊,住的地方相隔一條小街。他本來不擔任我們班的課,可有一回我們的英語課任老師病了由他來代課,點名讓我回答問題,結果我張口結舌說得牛頭不對馬嘴,他了解實際情況後讓我坐下,課後主動對我說:同學,要是你想補課,我可以幫你,每星期天下午,你可以來找我。我聞言喜出望外,連忙表示十分願意。

經過家長和老師見面聯繫,這事就定了下來。那時學校開會學習活動很經常,要求老師周一到周五都住校,只有到了星期六下午政治學習後才能回家住。老師的業餘時間並不多,家有體弱的老人,孩子才三、二歲,家務負擔挺重的。在近三個學期中,記得僅有不到十次有事耽誤外,其餘每個周日老師都抽出時間堅持為我授課輔導,時間在一到二小時之間。老師給我補完了初中全部課程,讓我趕上了教學進度,到高二下學期臨畢業時,我的英語成績已是名列前茅了。那個時代壓根就沒有什麼補課酬金一說,老師的補課完全是義務,就如現在的志願者。我和老師的故事持續到我畢業離校的好幾年後,其時我家已離開小城定居到距離50多公里的都市,在三年多的待業中我曾寫信給老師訴說迷惘,他不止一次來信鼓勵,還利用來市裡出差的機會上門探望我。我分配進工廠時也立即告訴了老師,他也又一次來信祝賀。再後來老師調到了當時的縣師範學校,來信說他現在工作性質變了,事雜了。漸漸地失去了聯繫,直到近年我偶然和一位文友聊起,她曾是那師範的學生,才知道老師正是她的校長。

無獨有偶,1980年前後,我在工廠當生產工人,在一線體力勞動中我沒有放棄讀書,偶然中從朋友處借得一本《現代心理學》,讓我對心理學有了深厚的興趣,便把四處託人找書借書,居然斷斷續續讀了一些心理學專著。這時有好幾位朋友都在待業,我了解他們的無奈和彷徨,便結合自己的讀書感知,試著對他們的心態狀況及對行為的影響作了些表述,約一千多字的《待業青年心理特點與淺析》,這篇稿子經充實修訂後刊發在當年第七期的《黃金時代》雜誌上,這以後雜誌編輯和我通信不斷,並約我繼續撰寫這方面的稿件。

然而單槍匹馬的自學格外孤寂,缺乏完整系統的專業書籍和必要的指導,使如何進一步學習茫然無知。一位朋友得知我的窘況後介紹了他同事的丈夫,當時在韓山師院工作的一位心理學講師,並自告奮勇帶我登門求教。早年畢業於東北大學、曾師從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楊清的鄭老師,了解我的狀況後十分讚賞和支持,歡迎我隨時造訪請教。他當即為我開出了有關的書目,又到書房挑出了幾本專業書交給我。這以後隔上一段時間,遇鄭老師從韓師回汕頭家中休息,我就上門討教有關問題,並將借讀的書還上,又帶回老師挑出新的書刊。更難得的是老師先後多次不厭其煩地為我修改習作,有時一篇稿子就反覆閱改了好幾次。在鄭老師的指導下,我先後寫了《殘疾青年內心世界》、《成人教育中的學習動機》等稿件在刊物上發表,有幾篇被人民大學的內部刊物《心理學》收入,為市社會心理學會破格吸收為會員,是當時惟一的產業工人會員,1987年汕頭社會心理學會召開年會,我提交了五篇論文。同上一位老師一樣,鄭老師給我的指導幫助也是不計任何報酬的友情行為。回想起來,我多次的上門,竟從未帶過那怕是水果這樣的小禮物。

傳道授業,這是教師的職守所在。為人師表,以身體力行,做修養、道德、正義、操守的躬行者,這更是事業精神的寫照,兩位老師正是用自己的言行詮釋了什麼是「紅燭精神」,讓我感懷至今。

(圖片來自於網路)

點贊和分享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

顧問:朱鷹、鄒開歧

主編:姚小紅

編輯:洪與、鄒舟、楊玲、大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作家薈 的精彩文章:

小說:綠鵝(三)
散文:石榴情思
小說:太陽褶皺的情緣(一)
小小說:長情
散文:曬拍癖

TAG:作家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