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Day 285 究竟是什麼讓人瘋狂?

Day 285 究竟是什麼讓人瘋狂?

和電影生活在一起第285天

2017年9月13日星期三

片名:閃靈 The Shining (1980),庫布里克

廣東梅州,旅店

又出門了。

從「和電影生活在一起」的285天實踐看來,日子不同,所到之處不同,寫出來的東西也不太相同。在這個項目還未開始的時候,我就想像不是在「寫電影」,而是在寫「看電影的生活」,現在看來是失敗了,寫作慣性總是將人往回拉,更何況,我還時不時向過去借幾篇文章用。

盡量不要寫「影評」,寫一種「觀影日記」,這是我對自己提的要求。不過我發現,自己如果是在家裡的書房,就會淹沒在身邊的材料中,書籍也是有一種強大的磁場。如果是在外面旅行,倒能從那些圖書甚至電影本身中解放出來,變得自由一些(參見week 5和week 6在西班牙旅行時的推文)。

昨天早上從南京飛到潮汕一帶,因為參加一個劇組的前期工作,製片人開車載著我從機場出來,穿山過嶺(隧道不斷)兩小時來到梅州下面的一個小鎮上。夜裡在鎮子邊緣的一間旅店,一個人抱著筆記本看《閃靈》,真是別有風味的體驗(挺嚇人的)。

《閃靈》的開場也是一條山道,精湛的航拍一般像是上帝俯覽壯麗山川,但是伴隨著莫名嘯叫的音樂,卻立即讓人不寒而慄,如同鬼魅追逐,總之成了一個非人的視角。《閃靈》不是依靠畫面、聲響、或妝扮來達到驚嚇目的,大多依靠的是視角:攝影機變焦推向人物驚駭的面部特寫,遠比鏡頭反打過來後的所見之物。當然還有經典的——斯坦尼康低視點追蹤孩子在酒店騎兒童腳踏車的鏡頭。有人稱之為「幽靈視點」,這個視點不是來自觀眾、也不是來自角色,而是「別的什麼東西」。

我自己是很少看恐怖片的,因為大部分都屬於純粹的感官刺激。我也是個唯物論者,不太愛看靈異一類的東西。另外也覺得自己膽小,避免遭受不必要的驚嚇。我一般會用心理學角度來解釋這一切,相信「神秘主義」或「超自然」都來自人類深邃莫測的心靈世界。

庫布里克並會不同意我的看法,他覺得《閃靈》「在心理和超自然力之間達成了一種特殊的平衡,讓你以為可以從心理層面來解釋超自然世界」,但其實當你進入故事之後,就會不知不覺地放棄對超現實的懷疑(所以他會模糊掉用現實觀點無法詮釋的細節)。

我像大多數影迷一樣,對《閃靈》早已非常熟悉,因為它實在太過著名,經常可以讀到各類解讀、或者看到經典段落的播放。所以我在旅館中再看時,注意力集中在傑克·尼科爾森的演技上。

前天所看的《唐人街》里,尼科爾森就完成上乘的表演,把過去「黑色電影」里那些私家偵探們的悲傷和痛苦揉進直白的粗俗和狂躁里。在《閃靈》中,尼科爾森的演技更釋放出暴烈的能量,表情的層次豐富讓人嘆為觀止,這個角色擁有複雜的人格、以及變化多端的流動性:絕望的作家、走投無路的酒鬼、蠻橫的流浪漢、突然發作的瘋子、出賣靈魂的行屍走肉,在他內心隨時切換。有很多場戲能讓我在心裡大呼過癮。

飾演傑克妻子的是謝莉·杜瓦爾,長相古怪,也同樣演技超群,曾是羅伯特·阿爾特曼喜歡用的女演員。羅傑·艾伯特在《閃靈》拍完十年後,曾問她現場怎麼樣,謝莉·杜瓦爾說:「一天又一天地忍受著痛苦的工作,尼克·傑克爾森的角色必須得一直保持瘋狂、暴怒。而我的角色得一天哭上12個小時,整整一天,後來的連續9個月,每星期5到6天。」簡直被庫布里克摧殘壞了。

這次看《閃靈》還有一點讓我集中注意的是——酒店裝潢。據說美術執導羅伊?沃克(Roy Walker)走遍美國拍攝可能適合這個電影的酒店的照片。然後藉助這些照片,開始設計每個空間的場景,顯出空曠、怪誕、但非常真實的效果。庫布里克自己說「卡夫卡的寫作風格對這種做法有完美的指導意義」——卡夫卡的故事既荒謬又寓意深刻,但是文風「就像是新聞報道那樣。」根據《正片》雜誌的採訪,傑克遇到前任看守者格蘭迪的亡靈的那個紅色衛生間的靈感就是來源於亞利桑那州一個酒店中賴特(Frank Lloyd Wright) 設計的衛生間。(採訪由王玉年譯)

我最喜歡的一場戲,當然就是酒店大廳里,傑克不斷敲擊打字機,然而他的妻子發現他打的字都是一樣的兩句話,而且用不同的文體格式來打了一整摞(只工作、不玩耍,聰明傑克也變傻。 / 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完美地反映了一位寫作者——尤其是一位失敗的寫作者——的創作焦慮。當然是最極端的焦慮。其實連我自己在這285天里經常遭遇這樣的時刻,有時也會在紙上亂塗亂畫,在房間踱來踱去。即使在這間旅館裡也積蓄著類似的焦慮和不斷的拖延,只是抓狂程度還算輕微。

最後一個鏡頭也頗為完美。庫布里克用第一個鏡頭,用空中的「幽靈視點」將我們引入這個故事;再用最後一個鏡頭:一張五十多年前的舊照片,將我們永久得封閉在牆上。究竟是什麼讓人瘋狂?庫布里克也許認為是「時間之外」的東西,它來自我們自身的生命旅程之外,是並不遙遠的過去?或刻意忽視的歷史?

第41周 「美國恐懼」

唐人街 Chinatown (1974),波蘭斯基

熱天午後 Dog Day Afternoon(1975),西德尼·呂美特

閃靈 The Shining(1980),庫布里克

錄影帶謀殺案 Videodrome? (1983),柯南伯格

沉默的羔羊 The Silence of the Lambs(1991),喬納森·戴米

本能 Basic Instinct? (1992),保羅·范霍文

冰血暴 Fargo(1996)喬爾·科恩/伊桑·科恩 Tags:《閃靈》(1980),#VCD365,The Shining (1980),斯坦利·庫布里克 Stanley Kubrick,傑克·尼科爾森 Jack Nicholson,謝莉·杜瓦爾 Shelley Duvall

衛西諦

電影文化工作者,專欄作家,影評人。先後在《看電影》、《紐約時報中文網》、《生活月刊》等數十家刊物撰寫專欄。歷任多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中國獨立影像展、上海國際電影節等多個影展獎項的選片與評委。第49屆金馬獎評審。出版有十部電影書籍。2015年,獨立出版個人攝影集《Way Away:66號公路》。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迷影網 的精彩文章:

《之名》:女性視角下的神父同性戀情故事
兼重淳專訪:不會做飯的副導演拍不出「奇蹟」
塞繆爾·毛茨:用哲學思辨展現骯髒世界
在這世界的角落:在這個世界上好好平凡的生活吧
Day 283 「你孤獨嗎?」「誰不孤獨呢?」

TAG:迷影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