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練字究竟「練」得是什麼

練字究竟「練」得是什麼

今天點關注!

明天王羲之附體!

做廣告粗糙一點每一行對不齊沒關係!

反正歸根結底是為了提高你的書法水平!

練字「練」的是什麼?

這個問題很有趣。

在書法這門藝術領域下,每個人練字的目的不同。雖說很多人很刻苦,但是以我們打過交道的幾千個學生來說,其實未必有多少人仔細想過這個問題——練字到底練得是什麼。

我們的教學中的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讓大家搞明白,練字到底練的是什麼,這是一個需要大家慢慢體會和總結的事情,但是其實對於很多同學來說,他們希望先搞清楚自己練的是什麼再來練字。我雖然不認為這樣是正確的,但是這種態度,我也完全可以理解。

所以,今天我用一個現身說法的方式來告訴大家,我本人在練字的時候,「練」的到底是什麼,並且是怎麼通過練習,達到書法上的進步的。

本篇文章特別長,而且圖特別多,但是我認為,對於書法學習者,尤其是對於書法學習有恐懼的學習者,是十分有幫助的。

————以下是正文————

今天講個故事

上面這張我寫的。篇幅是一個六尺整張的作品,所謂六尺,就是96cm×178cm以前貼過。去年寫的,今天看,可以改進的地方還有很多。很多人沒看過我寫的字,不過是我沒怎麼貼過,在此先獻醜一下,今天就說說這張作品背後的故事。通過這張作品的完成,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們練字到底練的是什麼。

任何一次負責任的創作,其實都需要大量時間和精力上的積累。這篇作品完成於2016年的春天,距離我重新拿起毛筆,大概八個月的時間。今天我們用這八個月我記錄下來的照片,來講講,在這八個月的書法練習中,我到底練了什麼。

2015年,8月,重新拿起毛筆,上一次集中碰毛筆是2006年的時候。回頭開始重臨大學時候寫過的《爨寶子碑》,臨作是這樣的:

當時的任務主要是恢復手對筆的控制能力,還談不上對結構細微的觀察以及對線條的精細加工。在這個階段,在恢復技法的同時,一個非常強大的念頭總是圍繞著我,就是去琢磨,這樣的字是怎麼寫出來的。

《爨寶子碑》一共只有300多個字。可是我們真正把它學到手,絕對不是寫這三百多個字就完事兒了,我們需要寫大量這個碑裡面沒有的字,還要保證,字是屬於這樣的風格,為了這一步,我做了很多努力。

這是2015年9月5日做的仿作,現在看,很多字的結構,收放,包括落款,都有嚴重的問題,但是,正是因為這誰都能看出來的嚴重問題,讓我這個在音樂領域摸爬滾打多年,又在小時候練過一段時間的書法的自認為很懂藝術的人,一下子有了第一個感悟。

那就是:理性全面的看待書法。

所謂理性看待書法,並不是說你承認書法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藝術。而是發現其真正的複雜性。

這種複雜性體現在,如果你單純的把書法理解成把字寫的好看叫做書法,那麼你的對書法就沒有一個理性而全面的認識。就比如,我所寫的《爨寶子碑》,他的範本風格是這樣的:

而我卻寫成了上面那樣。

在真正接觸書法以前,我和很多人經常覺得,是我們寫字的所謂「不好的」習慣,讓我們的字出現了問題,而當我真正的面對一個據我們1600年前的,看似全都是「胡寫」的作品的時候,我們平日對字,所謂「平正」,「舒展」,等那些傳統的,特別正確的審美觀,反而完全阻礙了自己的思想靠近《爨寶子碑》。

而且可怕的是,這些固有觀念對人的禁錮,是處在一個無意識的狀態之下的。我自幼練習書法,寫隸書,都是平正舒展一派,覺得書法這東西也沒什麼太難的,無非是每一個字都有一個主筆,把它拉長了就得了。也在全國獲過獎,受過表揚,自己挺高興。

以為自己因為小時候學習了隸書就掌握了書法,面對爨寶子這樣的碑也不過就是臨一下,找找感覺,就能寫。但是一上手才發現,這個東西是如此的不同,以前的隸書學習,甚至是刻板的對字的「好看」的認識,反而讓自己的字寫得隸不隸,楷不楷,兩邊不討好,完全沒有《爨寶子碑》跳躍靈動的氣韻。甚至字和字之間的風格,都無法達成一個統一,更別說像《爨寶子碑》了。

即使可以把這樣的這種九十多個字的大作品寫下來,又能意味著什麼呢?在經歷失敗之後,我陷入了反思。反思我幼年的學習方法的問題,反思阻礙我進步的原因。於是順理成章的有了第二個感悟:

要!動!腦!子!

長久以來,在我們的書法學習中,包括我們在知乎看到的若干個高票書法問題的回答中,我們都看得到他們的刻苦努力,卻很少提及在書法上的思考。恕我直言,這也直接阻礙了一些人的書法水平的進步。我們很容易陷入一種特別「中國式努力」的哲學裡,相信「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道理,相信字寫得好,必須經過智永似的把用廢的筆堆成一座山,像王羲之一樣染黑一池子水那樣的過程。而且,相信那是唯一的途徑,就像很多人一聊起書法,第一句話就會問:

你學幾年了?我有十幾年的書法學習經驗,在書法這件事兒上,功夫非常深。

對,我也曾經練過十年,但是我非常清楚,我過去的兩年,比我過去的十年進步加起來都要多,因為,在這過去的兩年,我學會了動腦子。而不是一味地,篤信死磕就一定可以取得成功,我相信以我的見識以及對藝術的理解,我們可以用更快的方法,掌握書法其中的規律。

於是,我在接下來的一個月的臨帖和創作練習中,變得非常有針對性。

在臨摹的過車中,盡量調整,和注意字與字之間的收放關係,字內部的結構變化,以及字的各個塊面之間的相互關係。

用三尺紙疊格用原大臨《爨寶子碑》,每個字大概只有3CM左右,在這種臨摹內體會大篇幅之間,字與字之間的關係。一張作品中的空間分布。

然後就是不停的進行創作的實驗:

這是我當時寫王維的《山居秋暝》所作出的調整,這種調整大概進行了不到三十遍,每一遍,對每一個字的寫法都做了調整。你們看到的這是廢紙中的一部分,我隨便挑了一張廢紙拍了個照片做了個記錄,當時的作品是這樣的。

在這慘無人道的調整過程里,我有了長足的進步。也是因為做得實在太累了,最後在做完之後,把自己做的成型的作品,裝裱了一張,自己留了個紀念。照片還拍虛了。。。並且當時,因為不會行書,落款還是找的一位老師寫的。因為老師看我這張作品寫的進步明顯,就直接給我落了個款,就是這張照片,我拍虛了。這張作品的比較明顯的缺點,就是上半部分的疏密掌握的不太好,上半部分比較疏,中間部分集過於密了。

但是當時的感覺還是非常高興的。就是下面這幅了:

到了這個階段,字就可以說能湊合看了。回頭看看《陋室銘》和我寫的《水調歌頭》,就知道,學會思考這件事兒對我書法學習的幫助有多大。後來,為了鞏固自己的練習成果,又創作了一張,朋友喜歡,就直接裝裱了送了。

可以看到,落款還是那位老師給寫的,然後一激動寫的太長了,就只能拿印章往回給找補了。

總需要讓別人落款,也不是回事兒。

2015年11月20日,決定開始學習行書。照老師的建議,在何紹基,趙之謙,金農的行書中做出了選擇,學習金農的行書,就一個原因,就是為了自己的作品,自己能落款。

早期的臨摹作品。當時也還沒有認識相墉,我自己的老師對我的指導也很簡單,只說,「有進步」,或者,「還得找感覺」,也全然不說為什麼,我也沒那麼著急,因為有了學習《爨寶子碑》的經驗,知道領悟和多看的道理,所以,在臨摹上線解決自己的技法問題,讓毛筆在相對比較快速的書寫中,聽自己使喚。

那個時候,因為自己經常出差,怕耽誤了自己的練習,就經常把字帖和毛筆都裝在箱子里跟著我到處走。一直到今天,這也是我的習慣,出差的箱子里永遠少不了筆墨紙硯,一個人出差的時候,空閑時候待著也沒事兒,就在酒店裡面練字。

在練字的過程中,我感悟到了第三個道理,就是:書寫習慣的重要。

這種重要不是說具體哪種習慣重要,而是去養成一個書寫的習慣,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其實對於古人來說,書法就是日常寫字的一種藝術性的延伸,而今天,我們實際上已經脫離了書法的「書寫」環境了,所以,無論我字寫的怎麼樣,我都會鍛煉自己的書寫習慣,在我日常的出差,工作筆記,會議記錄中,能用毛筆的地方,盡量用毛筆,在任何一個有空的時間裡,能臨帖,或者學著仿作,就盡量寫一下。

所以,那時我經常會寫一些這樣的東西,為了讓這件事兒更有趣,我也經常把這些很生活的內容寫在花箋紙上,下面這張,就是我在香港出差時候寫的,寫完了放在了酒店地毯上拍的:

逐漸的,經歷了一段時間的練習,開始有意識的進行金農風格行書的仿作,更重要的是,試著用這種風格的行書進行日常書寫。每天進行臨帖和日常書寫的交替練習,進步顯著,在這件事兒上,另外一個很關鍵的時間點,就是我在知乎上認識了相墉。

相墉讓我感悟了另外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有體系的科學學習方法的重要性

嚴格意義上來說,我能在《爨寶子碑》的學習和行書學習進步很快,就是因為我能夠認識到學習方法重要性,但是相墉所代表的中國美院式的體系教育,讓我更加深刻的了解了科學書法教育對練字的重要意義,這種教育方法極具現代精神,猶如他在知乎上回答的每一個關於書法的問題一樣,對所有的問題進行理性的分析與判斷,強調錶達的可懂性,少用書法圈模稜兩可的術語。

這樣,就可以很快讓人了解,什麼叫做金石氣,什麼叫做書卷氣,什麼叫做古拙,什麼叫做法度嚴謹。當然,也就可以很快讓人了解,什麼叫做書法。

在2016年的4月,我的行書,已經可以寫出還可以的作品。

落款,記錄了我那個時間段的感受:

習書以來,行至天下,但有閑暇,必抄詩文以遣時光。今,時值暮春,深夜狂風大作,人難入眠,索性提筆錄松尾芭蕉佳作。逢大風日,嘆古人漂泊之思,頗為浪漫。

自己又寫了一張浮生六記,這幅作品後來裝裱,掛在我的家裡。

回到我一開始說的《爨寶子碑》,經過一段時間的對於行書的學習,我又有了新的體悟,我決定放棄爨寶子碑本來的格子,看看是否可以做出更有趣的嘗試。於是,就有了這張蘭亭序。

這是這幅作品的第二遍實驗,第一遍實驗因為沒有掌握好字的大小,字寫的太大了,一張六尺的整紙沒有裝下。這一張落款寫著,少了兩個字,所以必須要重寫。但是為了試驗一下作品,看看能不能更好的搭配疏密,我還是進行了練習,耐心的把它寫完。

完成這麼一幅作品,大概需要4個小時,我寫了五遍,才寫到你們看到的第一張的圖片那個效果。每一遍犯錯,或者說是失誤。甚至是沒有太大失誤以後看到的不滿意,我都會默默地把紙從桌子上拿下來,放在一邊,喝口水,收拾東西回家。因為我知道這東西急不得,所有的錯誤,都有可能發生,想完成作品,必須耐心。

寫完之後,人感覺掉了一層皮,也感覺進步了一大截。因為,終於看到了那麼多時間在書法上付出所獲得的努力。也在這個過程中,真的做到了一切都泰然處之,即使犯了錯,沒寫好,也從來沒有情緒上的波動,下一遍再寫就好了。反正,一張作品三十遍都寫過了,何況五六遍?

其實,這就是另外一個感悟:耐心

其實,在那段時間,為了籌備展覽,我還做了一張散氏盤的臨摹作品:

這張更大,長度應該在八尺以上,是一個散氏盤全本的臨摹,也挺好看的。

我貼的這些,全部都是我在2015年8月-2016年5月寫的作品。其中這幅散氏盤完成的最晚,大概在五月份完成,其他的都是4月之前完成的。你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我這大概九個月時間的進步。我認為,在一般人看來,這種速度可能嘆為觀止了,幸好照片讓我對這段時間自己學書的過程也變得有跡可循。

我們回顧一下我說到的感悟,有如下幾個部分:

理性全面的看待書法,認識到書法的複雜性

要動腦子

養成好的習慣

要認識到有體系的科學學習方法的重要性

耐心

相墉同學一般在知乎上回答書法問題都比較深刻。深入淺出,你們看過他的好多好多答案,但是在我來看,他關於書法的所有的回答中,最深刻的,其實就是這個答案裡面的其中一句:

練字練的就是你對這個世界的理解。

如果我們今天不聊書法,就聊我們應該怎麼看這個世界。我們仍然可以說,我們要全面,理性的看這個世界,認識到世界的複雜與多樣。還要有好的習慣,我們要動腦子,我們要認識到有體系的認識世界的方法的重要性,同時,我們還要具有耐心。

這些道理,每個人都懂。但是,你真的能做到么?不一定吧。就拿好的習慣的養成這件事兒來說,多少人在一開始做一件事兒的時候熱情滿滿,後來就因為各種情況放下了?

在書法這件事兒上,我能夠特別肯定得說,如果你做不到這些,你一定很難取得一個很高質量的進步。或許是找不到門道,或許是長時間無法突破瓶頸,陷入所謂「熟練的迷茫」,所以,練習書法,練的就是你的思維,踐行這些誰都明白的大道理,通過真正的實踐,以作品為結果,真正驗證這些你可能腦子裡懂,但是身體未必誠實會做的事情。

這個過程,就是所謂的修鍊。

在這個修鍊的過程里,你除了要十分努力的寫以外,還要十分努力的想。突破自己懶惰的牢籠難,突破自己思想的禁錮更難,對我來說,集中學習書法的一年,對我人生的影響是巨大的。寫字像一面鏡子,一下子從另外一個角度,以結果為導向的一遍一遍修正著我。在書法面前,你的所有小聰明不但無所遁形,並且還會切實影響到你的書寫結果。所以,在一遍一遍與古人對話的過程中,我真正學習到的,是很多特別實在的大智慧。

我可以把工作做得很好,家庭關係相處的很好,還能發展自己的愛好,甚至深入學習書法,這種面對巨大壓力的不知疲倦和泰然面對的冷靜,是我在學習書法之前完全沒有想到的。所以,對我來說,書法學習,練習的最終目標,就是「智慧」。

他是一種如何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又可以與這個世界和諧相處的大智慧。

你也想感受到這種智慧么?那就一起來學習書法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臨池不輟 的精彩文章:

TAG:臨池不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