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2016年讀書總結:《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之後的肺腑之言

2016年讀書總結:《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之後的肺腑之言

二零一六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讀《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之後

我沒有辦法像別人書評中寫的那樣領悟此書真諦。雖是在寫總結,卻可能與此書關係不大,偶爾斷章取義或者僅是斷章而已。閱讀西方經典的目的是在不同思想體系之間認識「自我」。當讀到"神讓你做什麼樣的人?現在,你在人類中佔據什麼樣的位置?對此,你應該有所思考。(25頁)"之後,決定寫點文字紀念這本書。

十月十一日開始讀《不平等》,內容艱深進度緩慢,但還是堅持讀了兩遍,其中第二遍的收穫超乎想像,像這樣讀書的時間並不多,也許是經典的力量在發酵。近年來幾乎沉浸在中國近代史的故事中,產生了嚴重的審美疲勞。生活需要更多挑戰,若每天品熟悉的味道,聽熟悉的音樂,讀熟悉的文字,被固化的生活沒有任何新鮮可言,即慢慢死去。撥開文字製造的迷霧,發現世界已經不是以往所認知的世界,而是時間的簡單堆積。我艱苦地穿越最貧瘠的表面,努力進入核心區一探究竟。剝去圍繞在建築物周圍的沙塵時,我們才能夠瞥見這棟建築物不可動搖的根基,才能夠學會尊重他的基礎(24頁)。當我們跟隨現代理念追求民主、人權、平等、自由等等概念的時候,時常漂浮在社會生活的潮流思想和常見社會假象時空中,茫然不知飛離地面的高度多麼恐怖。二十多年的生命歷程,獨有年齡和疑問在逐漸增多,尤其是有關基本問題。所以只能苟且地帶著疑問生活,帶著疑問讀書,帶著疑問走路,在生命終點不知能否得到答案。十八日登上開往西北張掖的列車,除了吃飯睡覺只有用文字打發時間。五天內讀完畢宇飛的《推拿》、許倬雲的《大國霸業的興廢》和盧梭的《不平等》。出發之前糾結帶什麼書,最後決定《一篇讀罷頭飛雪,重讀馬克思》、《馬克思後的馬克思主義》和《不平等》,計劃在西北期間將《重讀馬克思》的總結寫完,總結整理閱讀兩遍之後的書中空白處寫下的文字,沒想到卻先總結《不平等》。

基本結論大概是這樣:如果我們從這些不同的變革中去尋找不平等發展的足跡,我們會發現法律和私有財產的形成是不平等形成的第一階段;法官的設立是第二階段;而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階段則是合法權利向專制權力的轉變。因此,第一階段催生的是貧富的差距,第二個階段造就的是強弱的懸殊,第三個階段誕生的則是主人與奴隸的對立。主人與奴隸的對立是不平等的最後階段,是所有其他不平等終將抵達的彼岸。這一階段將一直持續,直到新的革命將政府徹底瓦解或者使其向合法制度靠攏為止(110頁)。

讀書越少越容易對環境不滿,讀書越多越對自己不滿,讀書少,看問題往往失於主觀簡單,歸咎外因,牢騷抱怨。書讀多了,人變的謙遜,沉著,明晰,更加知道自己的短處在哪裡,視野提升,心胸開闊,撥雲見日,迷途知返。多年行走在路上,由厭惡讀書到強迫自己讀書再到習慣讀書。有一段時間以為書以量取勝,大範圍涉獵各種信息,五味雜陳,卻發現此理念存在著巨大的漏洞耗費大量的時間成本。有一段很雞湯的文字:你現在的氣質里,藏著你走過的路,度過的書和愛過的人。

我是人而非神,並非無所不能,無法獲得任意有用的信息。曾幻想講很多國家語言,幻想成為多學科專家,後來才知道這都是無知者的表現,心比天高,能力比碗小,不甘墮落卻又不思進取。一個人若具有整合別人優勢的能力或者被別人整合的優勢,用優勢成本獲得團隊合作的聯合力才是托起夢想的最基本途徑。當然整合別人優勢的難度大於成就自己的優勢,而獲得所有必要信息卻是難以企及的高度。

在歷史中不管是人物還是事件都處在巨大的壓力之下,隨時可以轉換成爆炸源,皇帝宰相黎民百姓均難倖免。多數有衝動的人在歷次鬥爭中被不明的剝奪生命,剩下幾個幸運兒站在歷史潮頭,獨領風騷數百年。而此騷氣是建立在死去的骸骨之上,腳下祭奠著無數先輩的控訴和無奈。剩下的人無法跨越被禁錮的思維防線,容易成為統治者希望成為的樣子,體面的委身為奴。儘管自身承受著巨大的非人痛苦依舊能感覺到被奴役的快樂。我是大多數中的一個,微不足道卻又懷揣著世界野心,終將還得變成別人希望的樣子—恭順的子民。

最近讀書總會涉及到歐洲史的部分內容。一次在網上看到幾幅漫畫,用娛樂的形式演繹歐洲三千年,後來根據其條理我在日記本上做了簡單的圖形總結,雖然混亂,但對歐洲歷史概念的認識更進了一步。一直以來,歐洲史給我的感覺異彩紛呈,充斥著無數戰爭、革命、種族、宗教、病毒、主義等詞語,均可描述歐洲這片活躍的土地。雖然本身尚不具備對明清史真切的認識和理解能力,但多少可以感受到兩者之間巨大的差異。讀明清史是這樣的感覺:壓抑、陰暗、固步自封、危機四伏、開國與滅種、繼承與篡權、改革與革命、統治與叛亂。但依舊不能主觀臆斷地全盤否定大明清帝國,其生命存在的時間長度即可證明其必有偉大之處,可偉大的又是什麼呢?也許是我的角度有問題,而暫時只能代表我的角度。記得大學期間有一門課程叫《中國近現代史》,老師在講台上滔滔不絕,我們在座位上昏昏欲睡。課程的設置目的是提醒我們牢記中華民族曾經的低潮和屈辱,但實際上無人關心我們的曾經,更無人關心這個國家的未來。我想有可能是因為當時我們都太單純,一生只有四個願望「不勞而獲,不學無術,相愛無傷,狂吃不胖」,理解不了教育者的一番苦心。這應該是我們現代社會的一個縮影,古老中國顫顫巍巍走到今天,文明未曾真正被時間切斷,實屬不易,雖然有著輝煌燦爛的文化和先進的管理系統,但是又積澱著大量的不可理喻。下一步怎麼走?我想最重要的穩定。

時間是一把篩子,篩孔萬千種,有人撞上去粉身碎骨,有人卻全身而退,而我不知自己能否延續生命。不管以後是否滿足期望,都有必要了解期望值的多少,轉移一些中國史的閱讀時間到歐洲史中尋求刺激。尋找在時間和空間跨度上的混亂,尋找其中說不清的規律和道不明的脈絡,或者正是利用這種混亂來分析來自沉穩中國史的根源。欲知中國,必先知世界,欲知世界必先知歐洲。世界像是大啞鈴,而其兩端正是中國和歐洲,伊斯蘭文明佔據著中間相對細弱的地方,卻足以扛起兩端的沉甸甸,雖運行的穩定性有待觀察,但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世界是穩定的。世界動力源有三個:中國文明,伊斯蘭文明和歐洲文明,三者可能在未來的世界中構成鼎立的局面,怎樣博弈有必要付出努力進行研究,前提是需要對歷史有精深的了解和感悟方可勇敢面對未知。

思想引領行動但不決定行動。社會變革之前必定有思想的革命,而思想的革命需要現實壓力下方可產生,歷史事件中的關聯性恰巧證明這一點。甲午戰爭之後的戊戌變法及之後的晚清憲政,民國亂象之後的馬克思主義傳播及之後的中國共產黨的成功顛覆,無不說明時間的延續性及思想變革的巨大能量。每個事件背後都有一個或強或弱的思想在推動其前進,被流淹沒下的世界也許是另一番景象,現今存在的東西僅是漂浮物而已,淹沒的那一部分也許靠後人的不斷發掘分析或者永久沉沒在時間維度之中。

讀歐洲史有幾個問題無法跨越,比如歐洲是誰?邊界在哪?北美是不是歐洲的一部分?可以肯定的一點僅從地理角度區分歐洲與非歐洲是一個錯誤,但是若不知地理又無法真正了解歷史。基督教如何成為唯一能將這些「羅馬帝國崩潰後的殘餘和碎片」綜合起來?歐洲的文化及思想譜系如何勾畫?每當我面對希臘文明、羅馬帝國和基督教世界時滿臉憤世嫉俗樣甚是無辜,長久以來構建起來的混合體是如何通過內部網路與制度得以最終確立?若想了解理念中的歐洲的是否有必要了解歐洲周邊的文化和歷史,比如斯拉夫和伊斯蘭的故事,這樣可以由內到外掌握所獲得的信息,建立理性的宏觀思考範疇。

在1490年代,歐洲人口只有6200萬,但卻分為約200多個國家,彼此之間征戰不斷。歐洲內部通過約500年的自相殘殺,差不多消滅了170個國家。今天歐洲之所以特別重視種族和種族滅絕這樣的問題,這首先與他們自己慘痛的歷史經歷有關,而這些慘痛為何發生呢?

很多人羨慕德國的工業模式,法國的浪漫文化和英國的金融體系,這裡沉澱著文化屬性,任何一件事情表面的撲朔迷離都蘊藏著一顆明晰的"心",等待智者挖掘。歐洲對我的吸引力源自於近現代以來的富足及其創設的先進位度,希望了解歐洲地區形成現代國家的根源。美國前總統小布希曾說過這樣一段話:「人類千萬年的歷史,最為珍貴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師們的經典著作,不是政客們天花亂墜的演講,而是實現了對統治者的馴服,實現了把他們關在籠子裡面的夢想。因為只有馴服了他們,把他們關起來,才不會害人。我現在就站在籠子裡面向你們講話。」

和平時期的制度是戰爭時期塑造的,戰爭塑造政治,政治塑造經濟。在《必須保衛社會》一書中福柯講的與卡爾波蘭尼在《大轉型》中說的是一樣的道理:絕對的市場經濟會摧毀社會,因為社會就是人們的交往,而歐洲之所以會發生兩次世界大戰,其根源就是市場法則摧毀了社會。兩次世界大戰是失調後的再平衡,歐戰前的思想崛起和制度創設正是擺脫黑暗中世紀禁錮後的一次集中爆發。由奴隸轉變成主人的過程荊棘滿地,更是全歐洲的一次劇烈陣痛。前提條件是先在思想上變為主人。思想的鬥爭與轉變引領著歐洲由中世紀大跨步進入近現代世界,而其根源為何耐人尋味。

發達與不發達的邊界應當是何種狀態,比如尷尬邊界的土耳其,雖然扼守地理要衝,但依舊面臨如何定位的問題?歐洲與中國在時間脈絡里有諸多相似之處,雖然時間軸上有著極其差異化的表現,但並不能否定在歷史局部中類似案例的存在。

在中世紀教會嚴格控制人們思想形成的現實壓力構成了文藝復興的基本動力,而在其長期浸潤下形成法國思想啟蒙思想的沃土,培養出法國三大啟蒙大師。第一個是伏爾泰,被稱為"歐洲的良心",有人跟我多次提起他的名言"我不同意你說的一切,但是我將誓死捍衛你表達自己意見的權利",可惜至今沒有閱讀過他的其他任何文字;另外一個是孟德斯鳩,去年讀過《論法的精神》上冊,對其書中學說一知半解,他提出的"三權分立"的學說後來成為西方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則;最後一個就是盧梭,是我印象中名氣最大的那個,從中國式的基礎教育中得知他的存在,卻又知之甚少。求學階段從未接受過有關人權,自由,契約等概念,卻總被告誡遵紀守法聽媽媽的話做個好孩子,像個木偶成為別人希望成為的樣子。五月份休假回家見識到小學一年級的外甥女所接受的教育,讓我大開眼界,必須承認較我們那一代有實質性的提高,向文明更進了一步,但是其意識形態領域的灌輸能力卻讓我幾近崩潰。孩子回家後學舌式的講授所學甚是好笑,但我想這個笑容僵硬又無奈。我在想到底應該誇獎她的優秀還是應該反思成年人的世界對一個孩童的影響。曾經木偶式的命運是否又一次"傳承"到她們身上呢?《不平等》中第31頁寫到"當你不滿於現狀,而且對你可憐的後代將要面臨的時代感到更加不滿的時候,你可能會產生想要回到過去的願望。這種想法應該會頌揚你們的祖先,批判你們的同時代的人,並且使那些將在你們之後繼續苟活的可憐的人感到震驚"。反覆斟酌,卻倍感無力。

我得感謝中國的教育體系,同很多年輕人一樣在求學生涯後改變了繼續成為」農民」的宿命,這是一種社會垂直流動的可能性,當然也有可能變成新型「民工」。但不得不說,從經濟上的貧富差距到更廣泛的階層分化,古往今來在任何一個社會都存在,但存在這樣的差異並不必然意味著會產生不平等感。歷史的經驗是,底層的民眾有向上流動的渠道,上層社會也需要一個自我淘汰和更新的機制,從而保持自身活力。然而,現實的感受是,「草根階層在向上流動的過程中會遇到一個看不見的天花板」。但是我斷定在未來的中國,社會階層會逐漸固化,窮人終將貧窮,富人依舊富有並可以保護財富不受侵犯,甚至連口音都會固化。隨著私有化制度的逐步實施,私有產權思想的不斷深入,在未來中國若想改變自身階層將會存在巨大困難。從孩子的教育開始造就了他們未來的不平等。在逐漸市場化和法治化的社會中,所謂的窮人失去了和富人同台競技的機會。古代士兵的裝備是自己購置的,富人可以做一把長矛再做一套鎧甲,窮人只能拿著農具上戰場,誰的存活率更大一點,誰更有可能獲得戰功呢?誰更有可能掌握未來的權力?也許我們的努力不僅為自己也為後代創造一個更好的生存空間,也許我們的努力是在浪費生命毫無疑義。

中國晚清少數有志青年赴歐日深造,當他們帶著"先進思想和科技"返回腐朽大清,一來一去的思想轉變會有劇烈的掙扎期,沉澱已久的文化和思想被固化,精華與糟粕共存,怎樣抉擇會成為有識之士一生的難題。有穿著大褂講憲政制度的,有梳著辮子穿西裝的等等。

我們常見以下幾種表述方式:五四運動是中國的啟蒙運動,戊戌變法是中國的法國大革命,洋務運動是中國的工業革命等等,如此表述體系為何部分根植於歐洲?我們在以歐洲為基準而複製其時間軸?在邏輯分析時同樣會用到大量的歐洲概念解釋中國和世界,這點我也心存疑問。多年前建立起來的歐洲中心主義不會輕易被遺棄,即使近些年有大量學者認為歐洲引領世界的時代將一去不復返。中國的崛起即使帶給絕大多數國家不安,但其依舊沒有領導世界的實力。

"五四運動"可能正是這一群人帶著思想反對思想的,被稱為中國的思想啟蒙運動,怎麼看待其所發揮的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化。我認為作為中國的啟蒙運動有點高估了"五四運動"的價值,中國並沒有像歐洲部分國家那樣由於多元化思想的引導而發生根本性的制度轉變,相反卻經過艱苦卓絕的"鬥爭"返回到原有軌道,即使到現在依舊沒有脫離固有文化屬性。歷史上先輩多次的衝撞固思想藩籬,但還是被歷史洪流裹挾並淹沒,那巨大的力量不允許有半點猶豫和思考,從潮頭直接沉入水底。可怕的力量就是這麼沒有商討的空間而直接打入地獄,回到了三年前寫的那句話:"別瞎折騰,沒什麼用;人,終將平凡"。我好像是對未來過於悲觀還是對自己的不自信呢?偉大的夢想面前個人思維相當渺小。

老一輩人說,人只有經歷了才會有所感悟,大災大難後方可大徹大悟。1948年猶太人建立以色列國,1956年蘇共二十二大拉開全面否定斯大林的序幕,1990年柏林牆倒塌時排著長隊等候的人們,1991年蘇聯在沒有任何外患和內亂的情況下突然解體等等。在大國事件中,作為當事人如何面對如此之巨變?受到劇烈影響的不僅僅是來自基礎生活,還有思想的碰撞與融合,而恰恰這種來自身體內部的改變可以成就一次重生。與長者交流時他們對世界的認識的共同點即事物的兩面性,變與不變的影響給不出絕對的結論,最終只是動態平衡。

當虔誠的基督教信徒突然被權威告知上帝根本不存在,或者《聖經》充滿謊言和欺騙,他們可能會有如何反應?我沒有見過。但我有個疑問就是怎樣建立信仰又怎樣喪失信仰?本不存在的事物變成心中的永恆,信仰即已建立,而怎樣解除信仰與人的關係卻是極其困難的事情,相信這些疑惑會隨著時間流逝淡如水輕如風並終將逝去。類似的文字寫過很多,認識在不斷的變化沒有最終結果。人終將要回到生存的本真,無法逃避油鹽醬醋生老病死,做人坦蕩如江河內心偉岸如珠峰才是王道,夢想著改變存在的規則既是尋求短見。

讀此書時心中一直疑問,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到底是什麼?野蠻人過著他自己的生活,而社會人則生活在他人的意見中,因此,他也只有在他人的評價中才能找到自身存在的意義。不平等在自然狀態下幾乎不存在,其發展和壯大產生於天賦的發展和精神的進步過程中,最後隨著私有制和法律的形成而穩定下來,變的合法(119頁)。現在所謂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一個偽命題,每天大量國人呼籲公平公正僅僅是一種妄想,想到這我微微一笑,一群烏合之眾的幻想。我這樣棄世的思想不應該在年輕人心中留存,為什麼?因為世界是我們的,不管她慈祥還是殘暴,友善還是邪惡,都將與這個世界戰鬥到底,追求不可能達到的平等。

想必在此書之後還會有大量關於不平等的論述,因為不平等的存在即證明有巨大的研究價值。也許內心深處希望用簡短的敘述敲定問題的答案,卻好似天方夜譚。試圖回答簡單的問題,有必要做出宏大的論述,看似簡單,但邏輯非常複雜。人很容易將簡單的問題複雜化,卻很難將複雜的問題簡單化。哥德巴赫猜想的簡單結論卻鮮有人能夠給出證明;我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難倒幾千年來所有哲學家。大道至簡,道即規則。

在人類事物中是不可能完美的解決方案的,不僅在是實踐中如此,原則上也不可能,任何人決意去謀取解決的話,只可能招致苦難,幻滅和失敗。而書中討論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所發生之事離現在很是遙遠,後人自以為是的定義"不平等"的概念,然後解釋沒有經歷過也沒有任何根據而下結論的遙遠世界,有先入為主的嫌疑。書中第七20頁這樣寫到:"僅為實證法所認可的精神上的不平等,每當它與生理上的不平等不相稱時,便於自然法相抵觸;這種不相稱足以決定我們對流於一切文明民族之中的那種不平等應該持什麼看法,因為無論我們以何種方式定義不平等,無論是一個孩子支配一位老人,還是一個笨蛋操縱一位智者,或是少部分人財物有所盈餘,而大部分卻食不果腹,所有這些都是明顯與自然法背道而馳的。"

讀歷史,希望得到真實,讀哲學,希望得到真理,但是這兩點此書均未滿足。三百年前盧梭所面臨的問題現在依舊是個問題,過於遙遠所以多數情況下只能推測結論。現代人還是不能明確人類語言產生的過程及其經歷的變化,書中認為人類語言產生於幼兒,在成長過程中會有很多需要交流的地方;誰是第一個耕種的人,又怎樣定義和區分耕種呢?在原始狀態下是否會有某個人類能預知幾個月或者一年之後的收成?或者這就是出於偶然。這類問題幾乎沒有答案,唯一能做的就是合理的推測了。但是類似問題的研究需要勇氣的同時也需要一個更加優秀的方法,否則,就像現在的我一樣,疑問太多卻沒有找到答案的實力。只能在這信口雌黃胡言亂語。面對模糊的世界,現在如此,更別提遙遠的歷史時期了。

事實上,我們很容易發現,在所有那些將人類區分開來的差異中,有很多被認為是源於自然的差異,其實這些差異卻只是人類在社會中不同的習慣和生活方式的產物。因此,一個人的脾氣是暴躁還是溫柔,體魄是健壯還是陰柔,更應該取決於他被撫養長大的方式是嚴厲還是陰柔,而不應該歸結於身體的自身構造。精神的力量亦是如此:教育不僅使得受教育的人與未接受教育的人之間產生差異,而且也使那些受教育的人在文化程度方面產生差異。要知道:當巨人與矮人同時行走在一條道路上時,他們每多走一步,巨人相對矮人的優勢就越大。然而,在文明狀態下,對不同等級起絕對作用的是教育和生活方式的驚人差異。而動物和野蠻人的生活卻簡單而又統一:他們以相同的食物為食,以相同的方式生活著,每日做著完全相同的事情。當我們將兩種生活方式進行對比時,我們會發現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更應該源自社會,而不是自然狀態,而自然的不平等在人類中的擴大則更應該歸咎於制度的不平等(71頁)。

此刻是十一月十一日凌晨兩點半,正是開始讀此書的一個月後。我穿著大衣坐在冰窖般的駕駛室內,靜靜地敲打著鍵盤任憑時間流逝。有書和檯燈陪伴,周遭世界靜如青絲,飄飄然也。在中國西北戈壁體驗超乎想像的孤獨,是一種迷失方向又無所畏懼的感覺。寫文字是讀書的延續,思考是文字的延續。這一切只希望自己具有更加理性的思考能力,通過不斷的學習考察所生活的世界,至少應該具有獨立人格,獨立判斷力,正確的生命方向和足夠的實力,這樣我的原則和底線才會被人尊重。

我們最終只會被那統治萬物的驚人的不平衡所震驚,為人類的盲目而哀慟,他們沉浸在自己瘋狂的驕傲與我無法言說的某種對自我的欣賞之中,熾烈地追逐著所有自己可能遭受的苦難。而這些苦難,卻是仁慈的大自然已經為人類避開的。人類是邪惡的,那些令人悲哀的持久的經驗便是證明;但是,人類的天性又是善良的,關於這一點,我想我已經證明。那麼除了人類結構突如其來的改變,以及後天獲得的進步與知識外,還有什麼會使他們變得如此墮落呢?人們想要怎樣讚美人類社會就怎樣讚美吧,可是無論如何這個社會必然是墮落的,人們的利害關係越是錯綜複雜,相互忌恨的心理便越會增長。從此,人們表面上的互幫互助,實則無所不用其極地自相殘殺。(132頁)

我們應當通過彼此間無聊的表面上的親近來了解內心深處的想法。讓我們去思考,當人類被迫相互示好,同時又相互摧毀時;當他們生來由於義務而變成敵人時;當他們為了利益而變得狡詐時,這該是何等的世態?如果有人告訴我,社會就是這樣組成的:每個人通過為他人服務而讓自己有所得。我會回答說:那當然時很好的,如果他不損害他人,還能得到更多的利益。然而,非法所得得利益總是超出合法所得利益,對同類得損害總是比為他們服務來得更加有利可圖。從此,人們所追求的將只是得以逍遙法外而不受懲罰。這正是所有強者利用所有武力,所有弱者使出一切詭計所想達到得。(134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公眾號 的精彩文章:

3分鐘連叫30口價!13世紀釋迦像US$320萬佳士得落槌
豬八戒調戲嫦娥竟然是一場陰謀,告密者你想不到!
不能改變環境?能改變自己啊
0分爸爸,100分老公,陳小春全佔了!
動畫《魔法使的新娘》將推出短動畫《魔法嫁》

TAG: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