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即心是佛 無心是道

即心是佛 無心是道

惟有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和幸福。

佛說,放下才能得到解脫。放下,是一種生活的智慧。放下,是一種坦然,不是無奈,更不是放棄。放下,是一種大度,是一種徹悟,是一種靈性。人生在世,有些事情是不必在乎的,有些東西是必須清空的。只有該放下時放下,你才能夠騰出手來,抓住真正屬於你的快樂和幸福。

常懷一顆慈悲之心,才能度己度人。

佛經上說,一切佛法如果離開慈悲,則為魔法。什麼是慈悲?慈愛眾生並給予快樂,稱為慈;同感其苦,憐憫眾生,並拔除其苦,稱為悲;二者合稱為慈悲。慈悲心就是一顆豐富、博大、溫柔、熱情、善良、寬容、深邃、純凈、敏銳、濕潤的心靈。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不是刀槍武器,更不是權位勢力,而是慈悲。只要我們有一念之慈,萬物皆善;只要我們有一念之悲,萬物皆慶。

GIF/45K

凈土宗專弘平台

乘上般若舟渡至彼岸

關注

寬容是對生命的仁慈。

佛說,要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容人所不能容,處人所不能處。寬容是一種修養,是一種境界,是一種美德。寬容待人,就是在心理上接納別人,理解別人的處世方法,尊重別人的處世原則。我們在接受別人的長處之時,也要接受別人的短處、缺點和錯誤。寬容於己不會失去什麼,反而可以收穫快樂,收穫成功,會給人間增添多一些的歡樂和溫情。

修養是智慧的心曲,是思想的燈盞。

修養是一種美,是一種德,修養是智慧的心曲,是思想的燈盞。修養是一杯溫馨的茶,你只有仔細地品嘗,才能欣賞到它的妙處。修養是隱藏的美,高貴典雅,又清新透明。它像有朦朧薄霧的清晨那樣令人遐思,又像靜安逸的黃昏讓人憧憬,認真體味,你就會感覺到它的濃郁和美好。

GIF/273K

佛愛滿人間

更多佛語及天籟佛歌

關注

有求皆苦,無欲則剛

佛說:地獄在哪裡?地獄在我們的身心裡。我們由於慾望難以滿足,則產生貪慾之渴與憎恨不滿之火,焚燒我們的身心。期求解脫之道的人,亦必須遠離慾望之火。人的慾望是永遠也無法得到滿足的,慾望過多,不僅會導致痛苦,而且會導致罪惡。有求皆苦,無欲則剛。

學習是一輩子的事

佛說,學習是一輩子的事,不學習的人,宛如老牛,肉雖多,卻沒有智慧。學習就是獲得知識,形成技能,培養聰明才智的過程。學習不僅可以提高人的文化修養,還可以優化人的心理素質。學以立身,習以養德,學習能夠塑造一個人的靈魂和人格。

智慧能改變人生,更能澄明心境

佛說,智慧猶如一盞燈,它輕易地就能照亮千年煩惱的暗室。有多少智慧,就能創造多少價值和財富。智慧能改變人生,更能找回迷失的靈魂,使心境保持澄明。使人發光的不是身上的珠寶和虛榮,而是心性深處的智慧。

成敗得失皆有緣

佛說,成敗得失皆有緣。成功是因為找到了成功的方法,失敗是因為承認了失敗,其實,只要儘力了,就無所謂成敗。成敗不是永恆的,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成功,也沒有永遠的失敗。不為失敗找理由,只為成功找方法。當我們面對問題或困難時,不找借口推脫,積極地去尋求有效的方法,則一切皆可迎刃而解。

常行布施之人,定是最有福報之人

布施,即以慈悲心而施捨福利與人之意。常行布施的人,常處於清凈之中;常行布施的人,心常覺醒而溫柔;常行布施的人,是世界上最有福報的人。對於那些曾經幫助過我們的人要以感恩的心回報他;對那些曾經輕蔑我們,甚至加害於我們的人,非但不可記仇,還要寬恕他。以慈悲心施捨眾生,才能根本地改善自己的人生,創造未來安定的因緣。

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阿含經】有云:「諸佛皆出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佛也。」一個人入世太深,久而久之,就會陷入繁瑣的生活末節之中,把實際利益看得過重,注重現實,囿於成見,難以超脫出來冷靜全面地看問題,也就難有什麼大的作為。這時就需要有點出世的精神。入世和出世是一種生活的思想,更是一種處世的策略,我們每個人都應先有出世的思想,再做入世的事業;先具備出世的般若,再提起入世的精神。

隨緣而行,隨遇而安

萬事皆有緣,人生當隨緣。隨不是跟隨,是順其自然,不怨憂,不躁進,不強求。隨不是隨便,是把握機緣,不悲觀,不刻板,不慌亂。人生隨緣,即是「枯萎的隨它枯萎,繁榮的任它去繁榮」。隨順自然,好不執著,隨遇而安。

以平常心觀不平常事,則事事平常

佛說,平常心是道。什麼是平常心?平常是一種境界,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為外界環境的變化而或喜或悲;平常心是一種心境,慧能大師云:「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它超脫物外、超越自我。平常心不是「看破紅塵」,也不是消極遁世,平常心是一種智慧,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平常心、平常態,才是人活世間的至高境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學大智慧 的精彩文章:

28名言、49歷代名師,重溫「尊師重道」傳統
張衡如何發明地動儀?我國古代都發生哪些地震
張衡的地動儀,究竟能否準確預測地震?
挑戰人類的智慧:印度千年不生鏽的 「阿育王鐵柱」
科學界至今未解之謎,聖女的不朽之身,去世130年完美容顏

TAG:國學大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