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5分鐘讓你成為飯桌上的文化人

5分鐘讓你成為飯桌上的文化人

我們偶爾會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和不太熟悉的人一起吃飯,有時是客戶,有時是朋友的朋友括弧互相不認識,有時是相親……

這時飯桌上,最怕的是什麼?

尬聊、各自低頭玩手機

和寂靜到烏鴉飛過的面面相覷……

想要打破飯桌上的尷尬和寂靜,很容易,最好的切入話題就是飯桌上的食物啦。食物不僅是用來飽餐的,還可以成為餐桌上的談資,調節餐桌氣氛。

從點餐開始,如果你點餐時單純地點「店長推薦」這類的菜,就有點low咯,來,讓我們用藝術和文化的角度,來點餐。

當遇到以下及其他食物時,我們可以通過下面的「藝術語言」在餐桌上打開話題。

有喜慶之意,也是代表性美食

蝦是帶有好兆頭的食物,除了蝦柔軟的腰身像祈願的姿態之外,蝦的紅色也是驅魔辟邪的顏色。

明治時代初期擅長傳統油畫的川村清雄有幅名為《供品》的畫作,鏡餅上放著一尾伊勢龍蝦,代表作為供品用的節慶食物。畫在木板上的這幅畫尚留有木紋,左邊梅枝上貼了色紙,是一幅可以掛在和室樑柱橫木上的橫幅畫作。川村清雄為了讓油畫融入日式住宅,在西洋畫中融入日式畫風。

《蝦》:川村清雄《供品》,20世紀初,福富太郎私人收藏

東方繪畫常將蜆子和尚和蝦聯想在一起。傳說蜆子和尚是唐末的禪僧,住在河邊的他會抓蜆子和蝦來吃。14 世紀初的畫家可翁仁賀描繪蜆子和尚抓到蝦的歡喜模樣,使用隨性的粗細線條表現出禪畫般的簡約質樸之感。

《蝦》:可翁仁賀《蜆子和尚圖》,14世紀,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

在西方,蝦,特別是螯蝦本身並無任何象徵意義,純粹是令人忍不住食指大動的美食。丟勒只用幾筆便描繪出逼真的龍蝦,這是他第一次去義大利旅行時在威尼斯看到的。他還用水彩描繪大螃蟹,足見這位畫家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一流的畫功。

《蝦》:丟勒《龍蝦》(A Lobster),1495年,德國柏林畫廊

英國本土畫派的創立者威廉·霍加斯(William Hogarth)鮮活描繪18世紀市井風情的作品《賣蝦女》(The ShrimpGirl)採用了大膽的筆觸,堪稱印象派先驅的傑作。賣蝦女頭上頂著的大竹簍裝著小蝦和舀小蝦用的杯子,雖然只以些微的紅色筆觸表現蝦,但少女的開朗神情令人印象深刻。

蔬 菜

多是配角,但偶有傑作

蔬菜雖然是世界各地的人們都會吃的食材,但在西方靜物畫里多半只是配角,因為靜物畫的主角通常是水果和花,樸素的蔬菜難挑大樑。但即便在藝術領域比較不被重視,偶爾也有饒富深意的關於蔬菜的傑作。

16世紀是靜物畫的草創時期,畫中常出現靜物搭配人物,也會描繪販賣蔬果的商人。佛蘭德斯畫派的畫家約阿希姆·布克萊爾(Joachim Beuckelaer)就有這樣的作品,商人和市場成為他反覆創作的主題。從畫面右前方開始,擺滿了捲心菜、蠶豆、胡蘿蔔、蕪菁等蔬菜,中景有櫻桃和梨子,最後面則是白菜和葡萄。充滿整個畫面的豐富蔬果並非實際景象,充其量只是畫家的理想——繪畫不僅描繪眼前的東西,也表現美麗豐饒的想像中的世界。

《蔬菜》:約阿希姆·布克萊爾《賣蔬果、家禽的女人》(Market Woman with Fruit, Vegetables and Poultry),1564年,德國卡賽爾博物館

17世紀初期活躍於西班牙的畫家胡安·桑切斯·科坦(JuanSanchez Cotan)卻反其道而行,默默創作畫風樸素的蔬果畫,書中收錄的作品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幅:捲心菜和榲桲垂掛著,一旁則擺著甜瓜和小黃瓜。用繩子垂掛蔬果是為了防止腐壞,可以保存更久。科坦的畫總是將食物放在窗框般的空間中,窗戶深處一片漆黑,醞釀出冥想的氣氛。事實上,這位畫家後來住進格拉那達的修道院,過著虔誠清修的生活。

《蔬菜》:胡安·桑切斯·科坦《榲桲、包心菜、甜瓜與小黃瓜的靜物畫》(Still Life with Quince, Cabbage, Melon and Cucumber),1600年前後,美國加州聖地亞哥美術館

江戶時代中期的代表畫家圓山應舉有一幅描繪蘿蔔上有成群老鼠的畫,描繪細膩的蘿蔔和老鼠令人會心一笑。同樣活躍於京都的伊藤若沖也有一幅以蘿蔔為題的傑作《蔬果涅槃圖》。對於出身京都錦市場蔬果批發商的伊藤若沖而言,蔬菜是最貼近生活的母題。他借用釋迦涅槃圖的構圖,將蘿蔔比作釋迦,用清一色的水墨線條精彩描繪各種蔬果。藝術史家佐藤康宏推測這幅以強而有力的筆觸作細膩描繪的畫作,可能是伊藤若沖於1779年母親過世時,為了替母親祝禱及祈願家業昌盛而創作的。

《蔬菜》:伊藤若沖《蔬果涅槃圖》,1779~1782年前後,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

橄 欖

和平的象徵

橄欖枝自古以來就是和平與勝利的象徵,也是古羅馬和平女神帕克斯的象徵物,贏得比賽的勝利者會獲贈橄欖枝,橄欖枝也成了凱旋者身上的裝飾品。大地鬧洪災時,諾亞放飛的鴿子銜著橄欖樹的嫩葉飛回來,所以橄欖也象徵神與人和解,是「和平」與「協調」擬人像的象徵物。古代的公墓,也就是地下墓穴的壁畫也描繪橄欖樹與橄欖枝,代表往生者得到安息。

橄欖也經常出現在荷蘭的早餐畫中,例如威廉姆·克萊茲·海達(Willem Claesz Heda)的早餐畫,描繪的就是荷蘭特有的玻璃杯盛著白酒、麵包及橄欖。

《橄欖》:威廉姆·克萊茲·海達《靜物與橄欖》(Still Life with Olives),1634年,比利時根特美術館

17世紀末至18世紀活躍于波隆那一帶的畫家馬肯托尼歐·弗朗西斯切尼(Marcantonio Franceschini)採用古典樣式,描繪「和平」與「正義」的擬人像相擁的情景。右下方「正義」擬人像的象徵物是天秤上的橄欖枝,還有表示戰爭與武力的劍,象徵正義讓和平和武力達到協調的狀態。

《橄欖》:馬肯托尼歐·弗朗西斯切尼《和平與正義的擁抱》(The hug between Peace and Justice),17世紀末,義大利切塞納馬恩省儲蓄銀行

棕 櫚

葉子象徵勝利與殉教

群生於沙漠綠洲的棕櫚樹被視為「天堂的生命樹」。聖家族逃往埃及的途中,曾在棗椰樹下休息,吃椰棗果腹。阿爾皮諾的作品描繪聖家族在棗椰樹下歇息,約瑟還摘了一顆椰棗給幼兒耶穌。此外,耶穌基督騎驢進入耶路撒冷城時,人們手持棕櫚枝歡迎。因為這個緣由,復活節前的主日又稱為「棕櫚主日」。

《棕櫚》:艾伯塔諾《逃往埃及途中的休息》(The Rest on the Flight into Egypt),1597年前後,美國波士頓美術館

棕櫚葉象徵勝利,也是勝利女神維多利亞與「純潔」擬人像的象徵物,殉教的聖人和聖女也會手持棕櫚葉。描繪殉教場面時,常會出現手持棕櫚葉的天使,因為為信仰而殉教的行為也代表著不屈服於世俗,有得勝的意思。維托雷·卡爾帕喬(Vittore Carpaccio)的作品《聖烏爾蘇拉的夢》(The Dreamof St. Ursula)描繪天使向睡著的烏爾蘇拉遞出棕櫚葉,預告她不久將在科隆遭人襲殺而殉教。

卡拉瓦喬的《聖馬太殉教》(The Martyrdom of SaintMatthew)描繪乘著雲的天使向倒卧的馬太遞出棕櫚葉,伸手接取的馬太拿著棕櫚葉遠離塵世,前往天國成為聖人。

《棕櫚》:卡拉瓦喬《聖馬太殉教》,1600 年,義大利羅馬聖路吉教堂。

面 包

象徵悔改的粗食

神職人員用手帕捂著眼角,一邊看書,一邊吃麵包。沒有鋪桌布的桌上放著裝水的燒瓶與玻璃杯。

這幅畫是17 世紀前半活躍於米蘭的畫家丹尼爾·克雷斯皮(Daniele Crespi)的作品,也是西方藝術史上非常有名的一幅關於用餐的畫作。畫中的主角出身名門貴族,是16 世紀後半葉的米蘭主教。他雖貴為王公貴族,過的卻不是錦衣玉食的生活,而是甘於粗茶淡飯,變賣衣服、傢具,甚至連壁掛也拿去販賣,將所得全數捐給窮人、孤兒與病人。

丹尼爾·克雷斯皮《聖嘉祿用餐》(The Fasting of St.Charles),1628年前後,義大利米蘭聖母瑪利亞教堂。

這幅作品傳神地表達了「貧困與悔改之友」聖嘉祿的聖人形象,畫中感受不到聖人的崇高與英雄氣概,而是忠實地演繹孤獨的神職人員既嚴肅又禁慾的模樣。神職人員一邊吃著只有麵包和水的簡單餐食,一邊閱讀《聖經》,為耶穌受難而感動落淚。雖然他吃著不易消化的粗食,但模樣無疑是虔誠基督徒的典範。為了懺悔,不吃肉也不喝酒,和貧窮百姓吃同樣的食物。

此外,麵包也象徵耶穌的身體,同時也是布施給貧民百姓的食物。西班牙畫家牟利羅(Bartolomé Esteban Murillo)就曾畫過年幼的耶穌布施麵包給朝聖者的作品。

牟利羅《小耶穌布施麵包給朝聖者》(The Infant Jesus Distributing Bread to Pilgrims),1678年前後,匈牙利布達佩斯國立美術館

聖嘉祿用餐的情景代表著就連「吃飯」這個再平常不過的行為,也是思考神恩的重要時機,展現了嚴謹的宗教觀。欣賞西方藝術時,只要看見以用餐為題材的畫作,先聯想「最後的晚餐」就對了。即便作品並未直接表現宗教主題,用餐情景通常也暗喻著聖餐式。

馬 鈴 薯

代表社會底層的食物

昏暗的油燈下,農民一家人將叉子伸向大盤子,盤子上盛著用鹽水汆燙過的馬鈴薯。畫面右邊的女性正在倒咖啡,一旁的男人默默地遞出碗。

凡·高《吃馬鈴薯的人》(The Potato Eaters),1885 年前後,荷蘭阿姆斯特丹凡·高美術館。

原產於南美的馬鈴薯最早不被西方人接受,後來因為饑荒,馬鈴薯代替穀物成為主食才逐漸普及,成為18世紀歐洲農民與平民的主要食物。馬鈴薯在荷蘭至今仍是常見的食物,但由於「社會底層者的食物」這樣的印象太過強烈,幾乎沒有相關畫作。

一家人共進晚餐、閑話家常是再平常不過的場景,但畫中的這家人卻幾乎沒有交談,氣氛十分嚴肅。凡·高(Vincentvan Gogh)表示,他想通過畫作強調農民吃著從大地挖掘出來的東西這一點。對農民而言,只要全家人聚在一起吃著自己種植的作物,就令人滿足,感謝神的恩典。

2000年,朝鮮參加在韓國光州舉辦的國際現代美術展,一時成為話題。朝鮮參展的作品都是能讓人深刻感受到傳統社會主義、非常寫實的作品。當時的參展作品是畫家前一年剛完成的畫作《馬鈴薯豐收》。

金成龍(Kim Sung Ryoung)《馬鈴薯豐收》,1999年

當時,朝鮮因為糧食嚴重短缺,所以舉辦了一場提倡以馬鈴薯作為主食的活動,這幅畫描繪了農民們愉快地估算著馬鈴薯收成量的模樣。只要有馬鈴薯,就能暫時為他們的餐桌增色不少吧!朝鮮畫家學習西方油畫技法的功力堪稱一流,其作品與古今中外的油畫相比也毫不遜色。

但了解朝鮮現況的人看到這幅畫,馬上就知道這是一幅背離現實、過於理想化的作品。還是凡·高筆下在昏暗的屋內默默吃著馬鈴薯的農民,更能讓人感受現實生活的沉重與充實感。

櫻桃

天國的果實

櫻桃是史前時代就有的水果,在古羅馬時代被廣泛栽培,因為果實甘甜,有「天國的果實」之稱。此外,傳說聖家族前往伯利恆的途中,上帝讓櫻桃樹在寒冬綻放花朵、結果實,讓他們免於飢餓之苦。

這是一幅將提香的《櫻桃聖母》(Madonna of the Cherries)世俗化的作品,唯美中帶有頹廢的氣息。櫻桃不但有性暗示,也有「愛」的意思,英文「cherry」在英語國家中是暗指處女、童貞的俚語。

《櫻桃》:提香《櫻桃聖母》,1516 年,奧地利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

櫻桃是靜物畫的人氣母題,美國的羅伯特·斯皮爾·鄧寧(Robert Spear Dunning)有一幅細膩描繪櫻桃放在草地上的麥稈帽與籃子里的作品。

《櫻桃》:羅伯特·斯皮爾·鄧寧《櫻桃的豐收》(Harvest of Cherries),1866年,美國芝加哥泰拉藝術基金會

與此不同,塞尚的靜物畫則奔放不羈地描繪櫻桃,畫中的櫻桃看起來既不鮮嫩欲滴,也不美味,有梨子圖案的盤子與白布是描繪的中心,展現了不同形狀、色彩和造型的組合。

《櫻桃》:塞尚《櫻桃和桃子》(Still Life with Cherries and Peaches),1883~1887,美國洛杉磯郡立美術館

好了5分鐘已到,還有魚、葡萄、乳酪、豆子、水果……更多蘊含寓意的小秘密等你發現,請參考宮下規久朗的系列作品《這幅畫原來要看這裡》《這幅畫還可以看這裡》。下次再聊。

主題解讀美術史之:《這幅畫原來要看這裡》《這幅畫還可以看這裡》

[日]宮下規久朗 著/楊明綺 譯

浦睿文化·湖南美術出版社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浦睿文化 的精彩文章:

TAG:浦睿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