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突尼西亞早白堊世鄂爾多斯葉肢介的發現

突尼西亞早白堊世鄂爾多斯葉肢介的發現

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現生葉肢介是陸地暫時性水體生態系統常見甲殼動物,常常被發現於溝渠、稻田以及乾旱地區的水坑。它們的生命周期短,有些類群兩三個星期就可以完成從卵孵化到成蟲產卵的完整生命過程。只要暫時性水體的物理化學條件滿足葉肢介的生存要求,它們的休眠卵就會孵化並繁衍後代。化石葉肢介大多產自湖相沉積的泥頁岩中,由於它們分布廣,演化快,是陸相地層劃分對比的重要化石類群。

突尼西亞在早白堊世位於非洲大陸北部新特提斯洋南岸地區,發育了陸相沉積地層。這些地層是當地重要淡水含水層,也是尋找恐龍化石的重要目的層,因此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

近來,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李罡研究員課題組和突尼西亞古生物學家共同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在突尼西亞下白堊統下巴雷姆階地層Bouhedma組中發現了鄂爾多斯葉肢介(Ordosestheria)新種。該屬葉肢介於1984年首次描述於我國鄂爾多斯盆地。

此次鄂爾多斯葉肢介在突尼西亞的發現說明該屬葉肢介很可能起源於非洲北部,隨著早阿普特期海侵事件的發生,鄂爾多斯葉肢介遷徙到了我國北方鄂爾多斯盆地,成為熱河生物群延吉葉肢介動物群的重要分子。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地質學期刊《白堊紀研究》(Cretaceous Research)上。本項研究得到突尼西亞科技部、我國科技部973規劃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聯合資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個科普 的精彩文章:

蒙古國發現3個超過1米的巨型恐龍足跡化石 推測恐龍體長超過30米
人類演化的三次智力覺醒:第一是語言的產生
棕櫚樹如何抵禦颶風?被風吹的啪嗒嗒嗒嗒的搖擺彎曲且不倒
曾經的羅馬帝國,溫德蘭達堡壘廢墟被發現
颶風哈維:衛星圖像顯示颶風的超級破壞力

TAG:一個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