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背負千古罵名的「兒皇帝」石敬瑭真是歷史罪人嗎?

背負千古罵名的「兒皇帝」石敬瑭真是歷史罪人嗎?

五代十國的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原是後唐皇帝的女婿,擁兵一方,但是他藉助契丹的軍事力量,推翻後唐政權,建立了後晉。為了得到契丹人的幫助,他甘做兒皇帝,割讓燕薊十六州,遭到人們無情的唾罵。

後晉高祖石敬瑭被視為中國歷史上最臭名昭著的皇帝,因為他恬不知恥地對契丹首領自稱「兒皇帝」。究竟出於什麼考慮,讓石敬瑭甘心忍辱受屈呢?有人認為石敬瑭此舉實在是出於無奈。歷史真相到底是怎樣的呢?

一件一件說石敬瑭的罪名主要有兩個:一是給契丹君主耶律德光做兒皇帝,二是割讓燕雲十六州給契丹,三是引契丹兵滅後唐。

綜上,石敬瑭成為中華歷史上與吳三桂齊名的大漢奸。但顯然沒有後者名氣大,這是不是得歸功於金庸大師呢?

下面,我們來看看石敬瑭的這三大劣跡:

第一點,首先,石敬瑭就不是漢人,他是沙陀人,不光他是沙陀人,五代里,後四個朝代都是沙陀(唐晉漢)所建,或是和沙陀有關(周)。也就是說,五代裡邊,除了第一個,由喪盡天良的亂臣賊子,反覆無常的勢利小人朱溫建立的後梁之外,剩下的全部是晉王李克用的系統中派生出來的。

簡而言之,後唐建立者庄宗李存勖是李克用的長子,後唐鼎盛時期的皇帝是明宗李嗣源,李克用的義子,後晉的建立者石敬瑭是李嗣源的女婿,而後漢的建立者劉知遠,則是石敬瑭的得力部下。至於郭威,當年還是小字輩,是從李存勖身邊的小兵干起的。

所以你讓一個沙陀人,在一個沙陀人唱主角的年代中,為後世的漢人負責,這本來就是一個非常無厘頭的事情。

再說兒皇帝,其實從輩分上說,這事並沒有太大的問題。石敬瑭是李嗣源的女婿,而李嗣源是李克用的義子,從輩分上講,石敬瑭應該叫老晉王一聲爺爺。然後,當年晉遼結盟時,李克用和阿保機約為兄弟,而這時的遼主耶律德光正是阿保機的兒子。

儘管石敬瑭年長,他也只能認耶律德光當爹。就算丟人,丟的也是沙陀的人,漢人不應該跳出來感到羞臊。漢人該羞臊的,應該是大唐傾覆,神州板蕩的時候,南方諸路豪強眼睜睜看著朱溫弒君殺臣,不是按兵不動保存實力,就是心懷鬼胎趁火打劫。錢婆留,賊王八,楊行密,這些同樣吃唐朝的俸祿,領唐朝的爵位的漢人,對唐朝的留戀還比不上一個賜姓的沙陀人。

第二點,引兵滅後唐,因為當時的皇帝李從珂要殺石敬瑭,石敬瑭只有河東不到2萬兵馬。他的族人包括兒子弟弟已經被皇帝殺害。幽雲十六州當時並不在他手裡,在趙德均趙延壽父子手裡,趙氏父子也想當皇帝,他們也向契丹求援稱臣了。

為了報族仇當皇帝又不能讓契丹人支持趙氏父子,只能稱臣稱兒。換做任何一個普通人,如果你的兄弟兒子被殺,自己沒辦法時,你要送別人一部分一土地叫一聲乾爹別人能幫你報仇雪恨,殺掉仇人,任何人都願意的。換位思考就可以判斷一個人的當時行為。

第三點割讓幽雲,幽雲之地在殘唐五代時期遠非今天這種繁華,說他把長城割讓給遼國更是十分穿越。要知道今天的山海關-懷柔-居庸關-大同一線的長城,是明朝中期以後才逐漸完備的,你可聽說過唐朝在此用長城防禦外敵?

幽雲之地,在唐朝,除了出軍閥之外,沒有什麼特產。你說後代的宋朝北邊防禦不利,是因為華北平原沒有屏障,而華北沒有屏障是因為幽雲在遼國控制下。但北宋在完蛋之前,確實是短暫的收回了一部分幽雲之地,然後就得罪的金國,被滅,有很大自己作死的成分。

反倒是宋遼對峙時代,由於雙方實力均衡,又用比較科學的方式和平共處(澶淵之盟),保持了百年的不戰,不戰的結果,就是雙方的經濟、文化水平都達到了非常高的水準,這難道不是好事?

再說說幽雲之地的歸屬問題:首先,唐朝中後期,這裡就不是中央政府的有效管轄範圍,五代初期,節度使劉守光稱帝,和石敬瑭同時代的,還有後唐的盧龍節度使趙德鈞。

毋庸置疑的是,在後晉割讓之前,幽州本不在契丹的勢力範圍之內,但後代的後周、宋,又憑什麼認為他們就對幽雲十六州有法理上的統治權呢?要知道五代的本質是藩鎮,宋在完成統一之前,也是藩鎮,既然是藩鎮就用藩鎮的方式去解決問題:打下來。

周世宗、宋太祖、宋太宗,三位皇帝都沒有辦法實現,到真宗時代,用澶淵之盟換取了兩國的和平,承認了遼國對幽雲之地的所有權,這樣說來,遼國對此地的統治是有理有據,並且幽州一躍升格為遼南京,更是成為後代北京城的肇始。

可以猜想,如果幽雲之地仍然在中原王朝的統治之下,那麼它仍然只是一個易守難攻,孕育軍閥藩鎮的偏遠之地,絕不會有遼金元三代,乃至明清的繁華都城。幽雲,對中原王朝來說,或許只是一片軍事要地,但對北方王朝來說,他確實一片絕佳的膏腴之地。

總而言之,石敬瑭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很微妙的存在,如果僅用「屈辱無恥」與卑鄙來譴責他,並不能圓滿地說明問題。像石敬瑭這樣甘做契丹附庸的人,在五代時不只石敬瑭一人。石敬瑭勾結契丹自助,只不過是隋唐以來一些方鎮軍閥的一種故伎重演而已。

不過現在一些學者冷靜分析了當時的情勢後指出,石敬瑭最初與契丹的約定也有著難言的苦衷。當時中原朝政混亂,地方割據,民不聊生。

石敬瑭付出沉重的代價換來後晉的建國之後,對契丹採取低姿態,謙卑以對。對內則整頓軍事,加強操練,鼓勵人民耕田種桑,恢復自由貿易。

在一段時期內,中原與契丹之間沒有發生大的軍事衝突,後晉也社會安定,出現了小康生活局面。在五代五個開國皇帝中,石敬瑭的治績還算是好的。從這個角度來說,石敬瑭犧牲了國家和民族利益,也犧牲了個人尊嚴,才換取短時的建國安邦。只是這個犧牲超出了國家和民族所能夠承受的限度,因而才為後人不齒。

《舊五代史》說石敬瑭能禮賢下士,能納諫,生活節儉,但是不該為圖帝位引契丹進中原而給人民帶來災難,這如同「決鯨海以救焚,何逃沒溺;飲鴆漿而止渴,終取喪亡」。這一評價還是比較客觀中肯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歷史 的精彩文章:

盤點歷史上著名的不敗軍神,岳飛韓信衛青霍去病你最崇拜誰?
歷史上北魏分裂是怎麼回事?
古史的年代:中國歷史年代到底是從何開始的?
順治的第一位皇后國色天香,卻在婚後兩年離奇被廢,最後結局至今無人知曉
這個皇帝的變態嗜好讓人膽寒:喜歡醉酒後殺人

TAG:知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