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陳才智:白居易與藏書

陳才智:白居易與藏書

在藏書史上,白居易還是和氏璧,鮮有人留意。其實白居易能有今日之聲名,除了水平高、數量多、壽命長這些原因外,與其善於藏書也頗有關係。「生前富貴應無分,死後文章合有名。」這是他寫給好友元稹和李紳的感慨。感慨還不算,而且付諸實際。為了完整妥善且久遠地藏書,綜合權衡謄錄成本與散佚的風險,白居易作出周密安排,將著作抄寫5部,分藏給家人和不同的寺院,去世前一年,他在《白氏集後記》中說:「詩筆大小凡三千八百四十首。集有五本,一本在廬山東林寺經藏院,一本在蘇州南禪寺經藏內,一本在東都勝善寺缽塔院律庫樓,一本付侄龜郎,一本付外孫談閣童,各藏於家,傳於後。其日本、暹羅諸國及兩京人家傳寫者,不在此記。」可謂用心良苦。

其中藏在東都洛陽勝善寺那一部,有好友李紳的點贊,名喚《題白樂天文集》,又作《看題文集石記因成四韻以美之》,贊曰:「寄玉蓮花藏,緘珠貝葉扃。院閑容客讀,講倦許僧聽。部列雕金榜,題存刻石銘。永添鴻寶集,莫雜小乘經。」以珠玉之珍,讚樂天詩文之美;以鴻寶之集,譽香山著述之貴。不僅與佛經同列,而且地位還非小乘雜經可比。這樣到位的推重,出自與樂天同年生同年卒的李丞相,果然不孚所望,夢想成真——《白氏文集》成為目前唐代保存最完整的詩文集。而且預言落實,名不虛傳———樂天已經與李杜齊名,在日本、泰國諸國,聲望甚至還要更高。

不但善於收藏自己的著作,白居易在藏書史上,還曾擔任主管官藏經籍和圖書的秘書監,這是從三品的秘書省高級長官,其《閑行》詩云:「專掌圖書無過地,遍尋山水自由身」,可見其盡職盡責。在私人藏書方面,則其有專屬的「池北書庫」。池北書庫建造在哪裡呢?在東都洛陽。范鳳書在《中國著名藏書家與藏書樓》說是在今天洛陽白園的樂天堂,這可不對。在哪兒呢?在洛陽東南偏點兒,當時風土水木最佳勝之處!東南偏哪裡呢?當時的黃金地段——履道里!履道里在何處?西北隅,當時更是風土水木最佳勝之處!西北隅第幾處宅第呢?第一第!

白居易的池北書庫,方圓十七畝,屋室三之一,水五之一,竹九之一,其間還有島、有樹、有橋、有路。水香蓮開之旦,露清鶴唳之夕,主人酒酣琴罷,吟風弄月,這樣的藏書之所,讀書之地,可謂古今無兩。來看池北書庫主人自己的感受:

十畝之宅,五畝之園,有水一池,有竹千竿。勿謂土狹,勿謂地偏,足以容膝,足以息肩。有堂有亭,有橋有船,有書有酒,有歌有弦。有叟在中,白須颯然,識分知足,外無求焉。如鳥擇木,姑務巢安;如蛙作坎,不知海寬。靈鵲怪石,紫菱白蓮,皆吾所好,盡在我前。時引一杯,或吟一篇。妻孥熙熙,雞犬閑閑。優哉游哉,吾將老乎其間。

池上佳境,淡淡寫來,疏淡點染而已,而欣然之意,已出言外。古今藏書者多矣,但如此優哉游哉者鮮矣。蘇東坡雲,白樂天事事可及,唯風流一事不可及。我覺得,風流竹林七賢亦可及,唯此襟懷淡宕不易及也。「一編長慶集,三複池上篇。」清代頤道堂主人陳文述也是白居易的粉絲,他傾心之處,即其「隨遇皆欣然」的人生態度,《畫屏懷古詩》其二十八的這句,正點出《池上篇》是白居易思想要義之體現,在《白氏長慶集》里十分重要,所以受到彭年、錢穀、董其昌等明清書畫家的鐘愛。白居易還有《府西池北新葺水齋即事招賓偶題十六韻》,說的也是池北書庫,前面新修水齋,詩的結尾講:「讀罷書仍展,棋終局未收。午茶能散睡,卯酒善銷愁。檐雨晚初霽,窗風涼欲休。誰能伴老尹,時復一閒遊?」書棋為伴,茶酒相隨,風休雨霽,真無所不適,使人恨不能穿越時空,以應白尹之邀,一赴池北,為此閒遊。

不同於後世藏書家,池北書庫主人的藏書並非意在收藏,主要是為了閱讀和利用。白居易曾利用藏書,編纂《事類集要》,又稱《白氏經史事類》,即後來通稱的《白氏六帖》。編纂流程是帶領門生,首先採集經籍,攟摭史傳,分別事類,區分匯聚,事提其要,類歸其門。然後列置七層書架,上置陶瓶,多達數千,其上標寫門目名類,將寫好的紙條放入分好類別的陶瓶中,編輯前從陶瓶中倒取,輯錄成書。在抄本時代,《白氏六帖》無疑是作家們援引典故、擷取辭藻的寶庫,在當時被稱許為不語先生。在今日,於文獻學而言,這部聚舊成新的類書,不僅富有輯佚和校勘等價值,也能幫助我們了解白居易藏書的大致框架和範圍,考見其收藏和閱讀興趣,從而了解其文化素養的淵源與知識背景的形成。

白居易的池北書庫,在唐代詩人中絕無僅有,引來後人無數艷羨。北宋名相韓琦營造醉白堂,所醉之「白」即白樂天,蘇東坡為之撰《醉白堂記》,稱其「取樂天《池上》之詩,以為醉白堂之歌」,一段是說魏公之所有,樂天之所無;一段是樂天之所有,又魏公之所無;一段是樂天魏公之所同,並非王安石所云,只是「韓白優劣論」。韓宰相《醉白堂》云:「戇老新成池上堂,因憶樂天池上篇。樂天先識勇退早,凜凜萬世清風傳。古人中求尚難擬,自顧愚者孰可肩。但舉當時池上物,愧今之有殊未全……吾今謀退亦易足,池南大屋藏群編。一車豈若萬籍富,子孫得以精覃研……人生所適貴自適,斯適豈異白樂天?未能得謝已知此,得謝吾樂知誰先?」詩酒年華,覃研萬籍,藏書池上,風流林下,如此自適的人生,悟盡識分知足者,深諳及早勇退者,足堪先樂,足堪先醉。

歷事七朝的元代權臣許有壬,是韓琦的同鄉,從政近50年,他題樂天《池上篇》說:「香山白公勇退於強健時,享閑居之樂者十八年,吾鄉魏忠獻韓公慕之作醉白堂。」許有壬少年時讀《池上篇》,就慨然有擺脫塵俗之想,但62歲方回鄉歸隱,歸作圭塘西郭,雖交遊構築之盛不及白居易的池北書庫,但松竹荷柳,雜植之蕃茂,倒是不相上下。清順治七年,又一位韓琦的同鄉、畫家顧大申仿韓之意興,在明代醉白堂廢園遺址上掘地開池,取名「醉白池」,遂成園林勝景。《醉白池記》載:「韓魏公慕白居易而築醉白堂於私第之池上,水部君(指顧大申)又仿韓而以堂名其池。」醉白池後來曾幾易園主,乾隆年間歸婁縣人稟貢生顧思照所有,曾作池園使用。

連一向鄙薄樂天詩風的一代之宗王漁洋,都記得池北書庫,這位清代聲望頗高的詩人,也是清初著名的藏書家,今存《漁洋山人池北書庫藏書目》。他不僅徑襲白居易池北書庫之名,還鄭重其事地把自己的《池北偶談》「取樂天池北書庫之名名之」,可謂既奉又違,有點糾結。欲知其詳,可見筆者《王漁洋之於白香山——取捨避就之道》一文。

十畝園,意自閑。池有泉,竹千竿。伴靈鶴,賞白蓮。琴一張,書萬卷。詩與酒,隨遇安。歌與弦,欣欣然。己所好,在目前。陶然醉,靜參禪。天地瞬,忘其年。香山老,白樂天。長慶集,池上篇。雖為宦,若遊仙。

權湊里句,以結此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白居易 的精彩文章:

白居易寫給元稹的悼亡詩,初讀就令人淚下
白居易這一首詩最貼近我們的生活,感情真摯動人,冠絕古今!
白居易的弟弟,為什麼後來成為小黃書大師
白居易和他未寫出的《樂天溪》
藝苑邳州隨筆|劉凌林:結合「本事」讀唐詩(二十八)

TAG:白居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