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音頻:如果明朝被漢人王朝取代,有無可能發生明治維新式的變革?

音頻:如果明朝被漢人王朝取代,有無可能發生明治維新式的變革?

今天的「解答」問題還是來自今日頭條網友的提問,畢竟是古代史的故事,每天聊一聊沒毛病,非常欣慰,昨天已經有朋友在留言和讀者群里提問了,但是問題太專業,這樣的音頻,三解怕說不清楚,還是討論討論如果,提供一些新的角度。

在此,還是向各位讀者朋友徵集下問題,有什麼感興趣的話題,可以在後台留言給三解,咱們一起琢磨,對了,別太難。

今日話題:

如果明朝不是被滿清,而是被另一個漢族政權取代,中國能否完成類似明治維新的全面變革?

如果明朝之後是漢人王朝,會不會有明治維新式的變革?.mp3

29:59

來自網路

▲點擊收聽音頻

下面附上三解在頭條問答的文字,和音頻內容並不完全相同,可以作為一個提綱幫助理解:

這個問題是一個假設命題,我更樂於從經濟的角度來討論。

日本出現明治維新的核心條件是什麼?是一個明治天皇,還是有佩里的黑船?

都不是,是日本特殊的政治、社會和經濟結構。

日本的政治結構是二元制體系,一方面保留了天皇宮廷作為政治和宗教核心象徵;另一方面有幕府將軍分級分封的封建體制。

在社會結構上,四民分離,身份世襲的狀態讓各個階層各自發展,農民中「地頭」向租佃地主的方向變化,並與商品經濟對接;武士由於脫產的制度,走向職業化的公務員和管理者、經營者;商人則通過內海海運編織了巨大的商貿網路;手工業者則走向職人化,規模化。

這種狀態與中國明清社會的狀態是完全不同的,明清中國發育出了強大的士紳階層,這部分人逐步與土地脫離,成為當時商品經濟的節點和重要參與者。

兩者都是走向市場的狀態,但是明代到清代,商人都與政治結合交織,也就是所謂的特權商人,這個身份,因政治而興,又因政治氣候的變化不斷發生轉移,別說富不過三代,甚至往往一代即亡。

這種資本因政治頻繁再分配的情況,造就了明清商業、手工業的大面積、低質量發展,而沒有形成主導經濟發展的金融體系,反而是政治在主導金融,進而主導經濟。

另一方面,出身士紳的官員群體,重政務輕事務,根本不是合格的近現代意義上的公務員,通俗地說就是擅長玩兒人,不擅長做事,能做事又能玩兒人的幹吏在整個文官體系里鳳毛麟角。

所以,明清的經濟社會結構本質上都是「內卷化」的,而非擴張性的。

而日本的中堅階層,武士的教育,往往接觸更多的實務,具體來說就是對於「蘭學」,也就是西方科學有基礎的認識,這部分人約200萬左右,占日本人口1/20,是日本近代化進程的中堅力量。

而中國的士紳階層的利益導向與科舉緊密聯繫,對於實務的興趣非常之低,這一點從晚清士紳開辦西式工廠的比例就可以看得出來,只有極少部分覺醒者有此覺悟,絕大部分根本不關心。

所以,即便沒有戊戌政變,清朝這種國家也不具備近代化的人才儲備,而在士紳利益導向上,明清根本沒有本質區別,甚至由於清朝對於漢人士紳的依賴度要遠低於明朝還進行了種種特權的削弱。

如果是一個在明朝制度軌跡上建立起的漢人王朝,在這方面的表現恐怕比清朝還差。

也就是說,特權商品經濟或許比明朝、清朝都發達,卻只是富了流通領域的商人,而真正干實業搞生產的實業家,仍舊鳳毛麟角。

而缺少實幹者,就不可能有明治維新這樣的全盤西化運動,因為就沒人知道怎麼干,更噁心的是,可能都沒人知道什麼是好,什麼是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最後一個漢人朝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臣子不媚上、不怕死
盤點大明王朝的亡國之象 明朝會滅亡其實不怪崇禎!
朝鮮吞併咸鏡道使中國痛失日本海口
轉世輪迴的真實例子——明朝理學家王陽明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