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聽談家楨將過去的故事

聽談家楨將過去的故事

(編者按:今天是國際遺傳學家、中國遺傳學奠基人談家楨108歲誕辰紀念日,特轉發此文。)

院士談家楨的童年始步

中國科學院院士談家楨早年留學美國,師從現代遺傳學先驅、諾貝爾獎獲得者摩爾根教授。回國後先後任教於浙江大學、復旦大學,因在遺傳學領域有獨特發現以及為鍛造我國自己的遺傳學所作出的巨大貢獻而榮獲"傑出科學家獎"。被譽為"中國的摩爾根"、"生命科學的領頭羊"。他還是美國科學院院士、世界科學院院士,國際天文組織則將一顆編號為"3542"的行星命名為"談家楨星"。

通過談家楨的童年始步,告訴我們家長的是:成功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成才的基礎。

出身並非書香門第

1909年9月15日,談家楨在寧波市江北區慈城鎮直街糖坊弄2號的一座兩層的老式樓房裡呱呱墜地。在一般人的想像中,像談家楨那樣的大科學家,不是出生在鐘鳴鼎食的大戶人家便是成長在書香門第,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然後順順噹噹地念完小學、中學、大學,再送到國外留學、鍍金……

談家楨可沒有這樣的好運。他出生時上帝並沒有為他安排好一個玫瑰花般的優裕環境,他的父親談振鏞原先只是在慈城鎮上的一家小雜貨鋪里當學徒,後來依靠親戚的力薦,才進了當時的郵政局,當了一個小小的郵務員,有了一份固定的薪俸收入。

談家楨的母親楊梅英則是一位沒有文化的典型舊式婦女,心地善良、克勤克儉又嚴於家教。她生養了包括談家楨在內的3男3女。由於窮困,要帶大這樣的6個孩子,其艱難困苦的程度可以想見。其次,因為父親談振鏞的工作經常在省內各地頻繁調動,經常搬家。幼年談家楨就在這樣動蕩不安的環境中漸漸長大。

有個小名叫"阿強"

我們現在所見到的談家楨院士,戴著眼鏡,帶著慈祥的笑容,處處透著一種大學者、大科學家成熟的風範。然而他幼年時可不是這樣。在家時他有個小名叫"阿祥",因為寧波話里"祥"、"強"的發音一樣,再加幼年談家楨生性活躍頑強,所以大家都叫他"阿強"。"阿強阿強,你又跑到外頭野去啦?"--這意思就是說他犟頭倔腦的,屋裡關不住,總在外邊亂跑、撒野。

事實的確是這樣的。幼年談家楨好動,機靈,聰穎。他喜歡接近大自然,會上樹捉知了,看它究竟是怎麼唱歌的,也會長時間地趴在地上看螞蟻搬家。幼年的他求知慾望總是特別旺盛,尤其對周遭的事物樣樣都充滿好奇心,因而什麼都想看個明白,什麼都想親自動手去弄一弄。他外公家是開木匠鋪的,幾個舅舅都會木匠活。談家楨看著粗糙的木頭經過他們的砍削、刨過之後會變成美觀光滑的木製品,心生羨慕,於是也想拿起斧子劈劈試試,不料一下劈到了左手大拇指甲蓋,血流滿手。但他不怕,大哭過後仍舊纏著大人要學木匠手藝,後來居然也能自己"設計"著做出像樣的木工活來。

談家楨的母親對幼年的他影響是最大的,不論談家楨怎麼野,她總會將他摟在懷裡,不讓嚴厲的父親對他施以拳腳。漸漸地,他父親也看到了兒子的愛好,就不怎麼過分限制他出外撒野了。就這樣,由於父母的寬容,幼年的談家楨廣泛接觸了大自然,他與土地、生物逐漸親近起來--這一點對他的成長至關重要。正是幼年對草木枯榮、動物生死等種種自然現象的細微觀察和感知,才讓他逐漸萌生起進一步探索生命密碼的念頭。

談家楨院士晚年回憶往事時曾這麼指出過:"我記得,兒時的我喜歡爬樹;在樹上,我可以盡情地觀察大自然。江南的青山綠水,蟬唱蛙鳴,在我的腦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對我日後攻讀生物學,不能不說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很小時就有著一種 本源 意識,即對感興趣的東西"刨根問底 。我小時候常對著鏡子問自己: 我是怎麼變出來的? 人又是從哪裡來的? 這種帶著好奇心的企求認識自身的思想萌芽,每每誘發著我的想像。"

喜看後悲爭創新

在上海華東醫院,談老座椅旁的茶几上,放著一塊白色磁性板。先生的聽力不是很好,開始時邵老師把記者的一些提問寫下來給他看。漸漸地,聽先生嗓音響亮地侃侃而談,我們也不知不覺就敞開嗓門,把那塊磁板忘在一旁。

談老告訴記者:復旦大學的生命科學研究最近出了幾項了不起的成果,比如發現解讀哺乳動物基因的誇娥轉座因子、研製豬口蹄疫基因疫苗等等,特別讓人高興。他很認真地解釋道: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是我的座右銘,也是世界發展的必然規律。看到學生超過我這個老師,是我最開心的事。

身為我國遺傳學泰斗的談家楨,也是一位了不起的教育家。1929年,談家楨還是東吳大學三年級學生時,已兼任普通生物學實驗課助教和桃塢中學生物學教員,以及學生青年會創辦的惠寒小學校長。自此,「談先生」的尊稱一直沿用到今天。

談老的茶几上放著不少專業雜誌。談老嘆道:我年紀大了,精力不行了,看不了多少。可是秘書邵老師說:談老的信息特別快。在生命科學領域,誰取得了一個成果,談老總會及時知曉,並且囑咐邵老師轉告有關方面給予重視和扶持。

談老還多次對邵老師說,看到這麼多青年才俊頻出成果,我死也瞑目了。

不久前,談老在為復旦大學百年校慶致海內外校友的一封信中這樣寫道:「吾平生無所追求,終生之計在於樹人,希求我的學生以他們的學識服務於社會,貢獻於人類。在我古稀之年,眼見我的學生,不論在國內或海外,個個脫穎而出,在各自領域裡出類拔萃,不少人並以他們的創新精神走在生命科學的最前沿,做出了為世人所公認的成就,我為之感到興奮。」

聊起學生,談老興緻十足。記者雖然聽得津津有味,但無奈不便打擾老人太久,硬是轉過話題,請談老對我國生命科學工作者提一點希望。談老說:在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生命科學工作者的責任可用四句話來概括,那就是「豐衣足食,安居樂業,延年益壽,天下太平」。談老又具體解釋說:豐衣足食,就是用生物學研究成果推進農業發展;安居樂業,則是解決環境問題;延年益壽,當然是進行醫藥開發;天下太平,是要制止生物武器,維護世界和平。

告別時,談老送給記者一本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介紹冊,扉頁上就印著他親筆題寫的這四句話。

人物百科

談家楨(公元1909年--公元2008年),浙江寧波人,國際著名遺傳學家,中國現代遺傳學奠基人之一,傑出的科學家和教育家。他為我國遺傳學研究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曾任浙江大學理學院院長、復旦大學副校長。

光明日報記者:曹繼軍

編輯:單清偉

版權聲明

本文轉自公眾號光明網科技名家風采,轉發未經原作者同意,若有異議告知我們,即可刪除,恕不另行通知,謝謝原作者

版式編輯∣寧海

投稿郵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記片 的精彩文章:

江戶豪情與時代的衝撞,這裡是武士的傳說!
誰說長得丑的人不配擁有愛情?
被這部電影的海報給騙了
《聲之形》,巧妙地把每個人都拍成了「聽障」
政治電影如兒戲

TAG:傳記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