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第三十二章、帝國的憤怒

第三十二章、帝國的憤怒

公孫淵自立為燕王,還大張旗鼓的分封諸侯和單于,儼然是要弄成四國演義的架勢。

魏明帝曹睿徹底被這個妄人激怒了。

我前面說過,曹睿就像是父親曹丕和爺爺曹操的結合體,身體里既有父親曹丕的貪圖享樂和沉湎聲色,也有爺爺曹操的雄圖大略和吞食天地。這個時候,魏明帝曹睿骨子裡屬於曹操的血液開始沸騰,他決定用一場徹底的勝利來捍衛曹家的尊嚴,不惜一切代價。

魏明帝曹睿決定讓司馬懿頂上。

這個時候的司馬懿,剛剛在五丈原蕭瑟的秋風中耗死了三國時代神一般的諸葛丞相,來不及修整就被十萬火急的召回洛陽面見魏明帝曹睿。曹睿吸取了上次毋丘儉大軍還未到,公孫淵就已經得知了消息,從容應對的教訓,決定讓司馬懿就帶他的四萬精銳,千里奔襲。還下令,所過州郡,不計成本給司馬懿之軍提供後勤補給,以全國之力拔下公孫淵這個釘子。

魏明帝問司馬懿,太尉您覺得這個公孫淵要如何應對?

面對著已經連著兩次挫敗曹魏進攻,現在正如日中天一般的公孫淵,我們的司馬懿同學淡淡的說道。

我覺得對於公孫淵來說,最好和最明智的選擇就是棄城出逃,遠遠的離開遼東之地,或許還有些許重頭再來的可能。中策,是離開首都在遼東的邊界屯兵設防,還尚且有一點兒戰略的縱深可以利用。困守其首都襄平,則是下策。

魏明帝曹睿現在心裡一定很痛苦,兩次大敗魏軍的公孫淵,你竟然說他最好的出路就是逃走,這不會又是一個只會吹牛的吧。曹睿強壓住心中的狐疑,繼續問。

那麼,太尉您覺得公孫淵會做什麼選擇呢?

公孫淵此人,最大的問題就是狂妄。有個叫蘇格拉底的希臘老頭曾經說過,人最重要的就是要認識自己。公孫淵一定認為我勞師以襲遠支持不了幾天,必定選擇在襄平固守。

那麼請問太尉,走這一趟大概需要幾年。

從洛陽到遼東100天,滅公孫淵100天,回到洛陽100天,差不多一年夠了。

需要了解一下此時公孫淵的情況。此時的遼東獨立王國,經歷三代的經營,不斷地開疆拓土,地跨中國的東北三省大部與朝鮮半島北部,人口五十多萬,疆域和人口大概與同時期的蜀國相當,而且挾兩次挫敗魏軍的戰勝之威。司馬懿的信心爆棚,不得不令人為他捏一把汗。

後三國時代,繼司馬懿與諸葛亮的對決之後,第二場高手之間史詩一般的對決即將拉開帷幕。

《晉書》中記載,大軍出征之時,魏明帝曹睿親自把司馬懿送出西明門。並且下令弟弟司馬孚和兒子司馬師把皇帝御賜的酒肉送到溫縣的老家,准許司馬懿將士宴飲數日。司馬懿也是在宴會上開懷暢飲,並且趁著酒性賦詩一首,這也是司馬懿同學唯一一首流傳下來的詩。

天地開闢,日月重光。遭逢際會,奉辭遐方。將掃逋穢,還過故鄉。肅清萬里,總齊八荒。告成歸老,待罪舞陽。

意思是我司馬懿何德何能,無非是值此國家危難之時,才能有機會為國盡忠。我司馬懿不敢不敢有非分之想,待我平滅遼東之後就想解甲歸田,在家安心養老。這完全是給曹睿撂話呢,是一首徹徹底底的表忠心,讓領導放心的作品。就像當年秦王發動滅楚之戰,將全國的兵都交到大將王翦手裡,王翦不斷地向秦王要地要封賞,表現的就像一個滿腦子只是給兒孫多留點兒產業的田舍翁那樣。魏明帝把軍隊交到司馬懿手中,就成為了手無寸鐵的孤家寡人,只有表現的儘可能庸俗儘可能讓人覺得下作才能讓魏明帝放心,從而給自己全力的支持。

詩,確實是好詩。但是字裡行間總是擺脫不了的梟雄氣,不知曹睿看到這樣的詩,是該放心呢還是該擔心。

但是無論如何,司馬懿率領著曹魏帝國精銳中的精銳,向著遼東的方向,一騎絕塵。

公孫淵聽說帶兵來打他的是魏國的太尉司馬懿,知道這次曹睿是玩真的了,發傾國之兵而來,心裡也不禁發毛。公孫淵亂了陣腳,向東吳孫權求救。

要說公孫淵的臉皮厚,在三國時代恐怕無人能夠出其右了。前邊貪了東吳的金銀財寶,而且滅了東吳的一萬人馬不說,後來把派來給你封賞的大臣都給殺了。現在還有臉來向東吳求救。孫權當時就被氣得渾身哆嗦,你這是把東吳當傻子啊,當時要下令命人將公孫淵的使者推出去殺了。

眼看著孫權馬上就要綳不住了,大臣羊衜規勸孫權。

殺了使者不過是泄私憤的報復行為,不是成霸業者的作為。倒不如我們答應出兵幫助公孫淵,但是屯兵邊界相機而動。如果公孫淵得勝,我們出兵也是有信用之舉,如果公孫淵失敗,趁機撈一票也算沒白跑一趟。

不愧是兵聖孫武之後,小霸王孫策他弟,在使壞算計人方面絕對腦子夠用。孫權冷靜下來,想了想,在泄私憤和當霸王的選擇題中選了後者。於是,孫權重賞了公孫淵的使者,並且好言相勸,你先回去,我們東吳的大軍馬上就到。

公元238年,景初二年6月,司馬懿的大軍抵達遼東。討遼大軍以司馬懿為總指揮,彙集了幽州毋丘儉的幽州兵和烏丸騎兵,兵分三路向公孫淵壓過來。

公孫淵這邊,由於得到了孫權來援助的口頭承諾,選擇了自己鎮守襄平城,派大將卑衍沿遼河一線排開作為第一道防線,目的是拖住魏軍為孫權的援軍爭取時間。所以當司馬懿率領的大軍來到遼河的時候,面對的戰局就是被遼河和河對岸卑衍的七十里連營擋住了去路。

現在的這個情景簡直就是當年諸葛亮走出岐山時面對的情景是一模一樣,那時諸葛亮準備渡過渭河進攻關中。諸葛亮聲東擊西準備將魏軍調動離開大營,然後渡河,但是猶豫不決,被郭淮看出其意圖,在渭河和秦嶺之間設伏堵住其行軍的路線。無奈蜀軍只能又回到五丈原繼續僵持,那個時候蜀漢的所有動作都被司馬懿猜透,看著諸葛亮在他面前做著徒勞的表演。三個方向都已經被魏軍掐死,師老兵疲的蜀漢軍團,即使主帥諸葛亮不死,也就只剩選擇撤軍,從漢中回蜀地,沒有別的選擇。

司馬懿拒絕了部下強渡遼河與卑衍決戰的建議。他的回答是,卑衍軍連營七十里就是等著魏軍來攻,用堅固的營壘拖住魏軍,時間一長魏軍必然陷入師老兵疲的境地,而且遠離祖國作戰,一旦戰事不順必然糧草難以為繼。司馬懿虛張聲勢假裝要從下游渡河,實際上精銳的大部隊集結到上游,從上游渡河。而卑衍果然受到蒙蔽,將防守的重心放在下游,結果魏軍順利度過遼河。

面對以逸待勞的守軍,其實司馬懿和諸葛亮的選擇是一樣的。但是區別就是,司馬懿就這麼密不透風的渡過遼河,而諸葛亮卻幾次三番猶豫不決,一會兒想從五丈原渡河,一會兒又要從攻隴西從積石過河,結果絕密的軍事行動弄得人盡皆知。

選擇固然重要,但是諸葛亮的處處求穩不敢放手一搏,卻是犯了為將帥者的大忌,猶豫。

渡過遼河後,司馬懿沒有直接攻打卑衍軍,而是繞到其身後,對其形成包圍之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子非嘉澍 的精彩文章:

TAG:子非嘉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