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母嬰 > 孩子到底需要怎樣的父母?

孩子到底需要怎樣的父母?

孩子們是有很多事情都不懂,但是他們往往能夠一眼看到最根本的東西。父母往往會認為,我一直都很努力呀,還不是為了孩子。但卻總是走著走著就走樣了。而所給孩子的,並非孩子真正想要的。

我們的孩子,到底需要怎麼樣的父母呢?父母如何做,才更能滿足孩子們內心的需求呢?

故事內容

一個朋友工作忙,經常需要把工作帶回家裡做。接送孩子上下幼兒園,也大多由老人代勞。有一天,孩子冷不丁湊到朋友身邊,問:「爸爸,你為什麼總是這樣不高興?」

這下把爸爸問愣住了,問:「我沒有不高興啊,你為什麼這樣問?」

孩子說:「我看見你對著電腦的時候,就是不高興啊。」

這個朋友跟我說:孩子那麼一問,我才意識到,自己這段時間的狀態確實不太好。想把事情做得盡善盡美,於是習慣性地把工作帶回家做,以為這樣工作也做了,家人也陪了。可這樣一來,好像形成習慣了,手頭的事情開始變得越來越多,自己也覺得累,家人也並沒陪上……孩子恰好把這一切都看在眼裡。

我們的孩子,到底需要怎麼樣的父母呢?父母如何做,才更能滿足孩子們內心的需求呢?

在陪我的那個時間裡,請專心

我陪孩子的時間也不少啊,可是為什麼孩子仍然情緒不好。總嫌我陪的不夠,總纏著我?

這其實涉及到父母的陪伴是否優質的問題。若不懂孩子,或者心不在焉,比如時不時看看手機,那麼即便隨時在孩子身邊,也並不能給孩子構建好的安全感。孩子也會因為欲求不滿,會持續纏住父母,就像一個要債的——「喂,別拿張白條蒙我,你欠的「錢」,還沒還呢!」

所以,父母應該學會用愛和智慧滋養孩子。怎樣做呢?扔掉你的手機、關掉家裡的電視、遠離你的電腦和工作,扔掉你慣常緊縮的眉頭,下沉的嘴角。做不到就先去照照鏡子。

當然,如果你想陪伴更加有效,還可以針對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進行遊戲。遊戲是療愈孩子心理問題的最佳良藥。

比如,若孩子總黏住父母,無法走向獨立,那麼可以多陪孩子做一些和分離課題有關的遊戲,像經典的捉迷藏、躲貓貓遊戲都很好。讓孩子通過遊戲懂得,父母會消失,但父母對自己的愛、那些安穩和快樂卻不會變。

如孩子不愛分享,那你們的角色扮演遊戲,就應該模擬一個不愛分享的孩子,如何不受別人歡迎的;如孩子被別人欺負,那你們的角色扮演遊戲,就應該讓孩子扮演「超人」、「大力士」等更有力量的角色,幫孩子找到情緒舒緩的出口,避免無力感。

當你們專心投入去陪孩子,那麼你會發現,孩子就像是汲取夠了能量一樣,不會再總願意纏著你。他們的注意力就會轉移到其他地方,自己一個人都能玩上半天。

也常有父母會問: 孩子小時候我陪得少,現在彌補還來得及嗎?會不會太晚?會不會已經對孩子的安全感造成很大的傷害?

中國孩子就不用面對這種現實。大家庭的觀念讓孩子們即使缺少了父母的關愛,往往也還有爺爺奶奶或者家族中其他親人予以彌補。若父母能夠早早「清醒」,早些把孩子接到自己身邊,後面也一樣有漫長的親子相處時光可以去縫合早期分離帶給孩子的疼痛。

所以,不要內疚。只要你意識到問題出在自己陪伴質量不高、時間不夠上,那麼現在開始改變就好了。

守護我,但是稍微站遠一點

如果你已經讀到了文章的這一部分,那麼你現在就可以做個實驗:找個朋友、或者家人,讓他蹲著,你站著。而且是站在他面前,保持1米以內的距離。越近越好。問問對方的感覺如何?

同樣,也可以換你蹲著。再試試看呢?

其實,這樣的場景,光是想一想,就會覺得壓抑。但是,這種場景卻是親子間的常見情形。父母高高在上,隨時隨地都護在孩子面前,同樣也隨時隨地都限制著孩子們做這個、做那個。孩子小還不會覺得有什麼。但是當他們的自我意識逐步發展起來後,這就是問題了。

有一種媽媽屬於控制型,特彆強勢,替孩子做了很多事情,而根本沒有尋求孩子的意見。孩子從小到大等於都生活在媽媽的強氣壓之下,這種強勢控制著他的一切,他很難有機會體驗獨自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成就感。這種人以後要麼也變得同樣具有控制欲,要麼變得特別退縮。

當然,上述兩種屬於典型。大多數父母都是自覺、不自覺混合不同類型。好的父母會給夠孩子心理上的愛和接納的需求,做好保護,但不會為了保護而捆綁住孩子手腳。他們會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給夠孩子自己體驗的機會。即我們此前所說的保護性撞牆。用孩子的話來說,那就是守護我,但是站的別太近。

我給出的建議都是:不要去干涉孩子的交往。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父母所說,只是他們的個人感受,孩子其實覺得挺好。是家長把那種擔心「被冷漠」、「被欺負」,害怕「遭遇冷淡」的憂慮,投射到了孩子身上。父母們的這種投射,一定會通過語言、行為去表達給孩子。這樣,孩子原本不會有問題,卻被大人生生製造出問題來。

先別急著評判我、批評我,只是「聽」我

作為成人,我們要接受來自社會各界的評判。所有這些外在評價系統,一方面給我們安全感,尤其在我們被接納的時候會有歸屬感。但是更多時候會綁架我們,讓我們遠離自己內心的聲音。

當我們帶著外界的這些聲音去面對孩子的時候,就免不得也把這些評價轉嫁到孩子身上。比如,輕易給孩子的行為貼標籤,認為「哭」不好,尤其男孩哭就是軟弱;不打招呼不好,不說話就是沒禮貌……

當然,你最好懂一些共情的技巧。這在靜觀育兒以前的舊文章里,有專門闡述。比如若孩子哭,你就可以抱抱孩子,或者靜靜地守在旁邊(不要情感撤離、冷處理),再或者帶孩子到一個不會打擾到別人的角落,冷靜陪著他(公用場合,建議這麼做),接著可以跟孩子說:「媽媽知道你感到委屈……」諸如此類理解孩子的話語,也可以給孩子一些時間發泄情緒。

好的父母不會在孩子發言的過程中隨性地給予意見或者強行插話。傾聽就是傾聽,而不是交談和左右。

給我榜樣,千萬別說一套,做一套

如果孩子能夠理直氣壯地說話,他們一定會這樣說:

我在吃飯,我很想一邊看動畫片一邊吃飯,可是媽媽說吃飯時要專心,不能幹別的。但是為什麼旁邊的爸爸一邊吃飯一邊玩手機,對面的爺爺一邊吃飯一邊看報紙?我不明白,我就要看動畫片,不給看我就不吃了!

身教勝於言傳,「龍生龍,鳳生鳳」這句話不是全無道理。孩子通常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很多父母身上的特質會在孩子身上表現出來,比如情緒不穩定、好勝心過強等。這些孩子的父母常常抱怨自家寶寶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殊不知,是自己給了孩子不恰當榜樣作用。

所以,想要孩子成長的好,或改掉身上一些壞毛病,父母首先要看看自己身上是否也有類似的問題,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給孩子一個好的榜樣作用。同樣,想要孩子養成某種好的品質,父母更要以身作則,自己先要養成這樣的品質,再來給孩子一個好的影響和引領。

關注孕婦小助理,讓您不再因百度而迷茫!!還有專家在線答疑!微信號:yunfuzhuli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孕婦小助理 的精彩文章:

注意!這些食物正在吞噬孩子的智商
有一種炫富叫:我有倆孩子!
不想產後變老,這件事一定要做!否則後悔都來不及了!
寶寶從出生到一歲,這些注意事項你都知道嗎?

TAG:孕婦小助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