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知情權幫孩子輕鬆看病,吃藥打針看醫生不發愁

知情權幫孩子輕鬆看病,吃藥打針看醫生不發愁

小孩子生病是令父母頭痛的事,經常聽見有朋友說,孩子生了病吃藥打針很費勁。這裡,我想談一談我是如何讓大雪配合打針吃藥看醫生的。我自己感覺,讓孩子配合看病治病並不困難,關鍵是家長要給孩子知情權,下面我就結合大雪的看病經歷具體說說。

打針哭鬧,恐懼多於疼痛

小孩子接觸醫生大多是從打預防針開始,剛出生的頭幾個月,因為痛覺還沒發育好,打針也不會哭。隨著痛覺的產生,孩子打預防針開始哭了。這個時候,家長的做法就很重要了。

有的家長,怕孩子不願意去打針,會騙孩子說「今天只是檢查身體,不打針。」結果臨時打上一針,孩子往往大哭不止,不僅有疼痛,還有受騙的委屈。更會影響以後看醫生時的情緒,讓孩子搞不清到底去了醫院要不要打針。

有的家長,看到孩子哭鬧,自己十分緊張,打針時蒙住孩子的眼睛,把孩子全身都死死按住。試想單單被別人蒙住眼睛,緊緊地按住,已經夠讓孩子恐懼了,何況還要挨上一針!

我自己的體會是,孩子打針哭鬧,主要原因在於恐懼而非疼痛。

實際上,對於小孩子來說,一般打針的疼痛是可以克服的,往往是因為成年人以為孩子很難克服,過於緊張,採取了不當策略,才造成孩子害怕打針、大哭大鬧。

大雪幾個月打預防針的時候,也會哭幾聲,我一直都認為這很正常,沒有緊張過打針的事。我習慣於把幾個月的大雪當作完全懂事的孩子那樣來跟她說話,我每次都會在打針的前一天就明確地告訴她;「明天要去打預防針,打針的時候你會覺得有一點疼,不過一會兒就沒事了。打了預防針你就不生病了。」

第二天在路上也會和她說清楚,還會告訴她:「打針的時候你不要動,那樣就只是有一點疼,如果你動的話,就會很疼」。告訴孩子她會遇到的狀況以及她應該如何做,對於消除孩子的恐懼感非常有幫助。

打針的時候,我會夾住她的腿,扶住她的胳膊,但是讓她自己看。她總是很好奇地看見阿姨消了毒,然後把針扎進去,快推完葯的時候,會因為疼哭起來。打完針就抱著孩子好好哄一哄,走廊里轉一下,馬上沒事了。

大雪哭過幾次之後,就不哭了,她已經習慣了打針的流程。

大雪大點之後,生病比較多,常常跑醫院,有時也吊水。我每次都會事先安頓,如果我能確定這次生病不需要打針,就告訴孩子今天不用打針;如果我自己拿不準,我會直接告訴大雪:「今天有可能要打針,媽媽也不知道,到時候要聽醫生的。」

扎頭皮針是很痛苦的,孩子總是要哭,不過,她心裡有數,扎完針很快就不哭了。2歲多以後,可以在手上扎針了,我記得大雪很好奇地觀察前一位小朋友的扎針過程,看得很仔細。輪到她扎的時候,她非常配合,伸出小手,沒有哭,還提醒阿姨要給自己的手下面粘一個盒子。

大雪後來會在看病的時候主動向醫生要求吊水,醫生逗得直樂,卻不滿足她的要求。孩子看醫生不配合,大多是害怕打針吃藥,如果打針吃藥並不介意,看嗓子之類檢查造成的痛苦,也完全可以用事先說明的方式,輕鬆處理。

吃藥配合,就像一場遊戲

大雪生病多,吃藥也多,剛開始的時候,她也抗拒吃藥。我是把她抱在懷裡,用滴管把葯直接喂進她的嘴裡。

我喂葯的時候會注意兩點,首先,我會向孩子說明葯的名稱和葯的味道,甜的、草莓味的,或者是苦的,實話實說。這樣一來,不苦的葯孩子都可以輕鬆接受;對於確實比較苦的葯,我會給孩子以充分地同情和理解,給以精神上的支持。

看中醫熬的湯藥,雖然難吃量多,但每次吃的時候,我一邊安慰孩子說:「哦,媽媽知道這個葯不好吃。」一邊請孩子看著碗里的葯一點點地減少,讓她清楚進程,她也能順利地都吃掉。

再者,是讓孩子知道,無論如何葯是必須吃下去的。在媽媽的同情之下,在媽媽的懷抱里,必須用滴管把葯都喂進嘴裡,這樣的話,只要幾次,孩子自己就會明白,葯是必須吃的。她會調整自己,很容易接受吃藥的事。

有的媽媽,同情之下變成和孩子商量吃藥的事,一種葯要喂一個小時,有的葯甚至就喂不進去。與孩子商量本來不該商量的事,反而造成孩子的混亂,增加了孩子的精神痛苦。

大雪明白了葯是必須吃的之後,她似乎是想到:既然葯總是要吃的,不如吃得更好玩一些。我給大雪喂葯的時候,總是很愉快地和她說話,想把喂葯時間也變成一段交流母女感情的親子時間。

大雪1歲多的時候,我常和她說:「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我給孩子說這個,重點不是強調吃藥的道理,而是當順口溜一樣來念著玩。後來,大雪跟我開玩笑,把這兩句改成:「良藥苦口利於水,忠言逆耳利於醒。」

每次說完她都哈哈大笑,我也跟著她一起傻樂。吃藥,就演變成我們日常的遊戲項目之一。

大雪2歲多的時候,因為我每次都告訴她藥品的名稱,對於常吃的葯,她品嘗味道就可以說出名稱。而她咳嗽了自己就吵著要吃易坦靜,拉肚子要吃思密達,把自己當個小醫生,對家裡的常備葯如數家珍。

藥品名稱被我們一家三口拿來玩接字遊戲。大雪吃藥的時候,也不是被動地躺在媽媽懷裡了,而是要自己打開包裝,倒葯攪葯。吃藥遊戲,會玩出越來越多的新花樣吧。

包林運,兩孩媽媽,雜誌編輯,撰稿人,心理諮詢師,著有《育兒先育心》。本文選自《育兒先育心》

關注育兒先育心公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育兒先育心 的精彩文章:

如何看待孩子的學習成績?

TAG:育兒先育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