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攝影家協會主席李舸:真正出照片的地方是遠離核心區的

攝影家協會主席李舸:真正出照片的地方是遠離核心區的

原鄉系列:中國製造業。攝影/李舸

2017年9月,《人民日報》攝影部主任李舸當選中國攝影家協會新任主席。1991年大學一畢業,李舸就進入了《人民日報》,近幾年,他著力將攝影、書法等多種形式結合在一起,也將自己引向中攝協這個全新舞台。

何為「凝固的意義」

採訪/馬列

編輯/李婧怡

「要用兩條腿走路」

穀雨故事:你是怎麼走上攝影之路的?

李舸:首先是愛好。中學時家裡有照相機,我經常給同學拍照片,自己做暗房沖印。學生時代我還喜歡畫畫,高中畢業時原本可以保送北京師範學院(現首都師範大學)美術系,但學校要求畢業後回中學當美術老師,我放棄了。後來考央美專業課排名14,當時是從800多名考生中錄取15個,遺憾的是最後被擠掉了。但這也是好事,後來才能在解放軍政治學院學新聞,選修新聞攝影。畢業後到《人民日報》做攝影記者,一直到現在,《人民日報》給了我很大的平台。

普京36小時中國行:踏進紅門檻。攝影/李舸

穀雨故事:剛工作時,《人民日報》攝影部是一個怎樣的狀態?

李舸:那時跟現在不一樣,相對比較封閉。當時有規定:未經報社允許,攝影記者不能給外面投稿,除了中國新聞獎,也不能參加外面的比賽。其實90年代初,攝影領域已經很活躍了,但我們很少參加社會上的攝影活動。

穀雨故事:在拍攝上呢?

李舸:當時拍的全是工作需要的照片,我對此一度有許多困惑。但特別慶幸的是,我剛到報社時和資深攝影記者蔣鐸老師在一個辦公室,我到現在還記得他當時說的一句話:「你要兩條腿走路,一條腿為報社服務,另一條腿千萬不要放棄自己的藝術追求和攝影創作。」到現在我也是這樣做的。

透明的病歷-來自非典病區的報道。攝影/李舸

穀雨故事:這些年,你覺得《人民日報》的攝影發生了哪些變化?

李舸:隨著媒體業態的發展,變化非常巨大。我們的思路開闊了,創作題材和表現形式多樣化了。當然這也帶來了更大的挑戰,那就是攝影記者越來越邊緣化了。

現在很多文字記者都會拍照片,而且拍得很不錯,很多人認為攝影記者沒有用了。但我覺得攝影記者仍有價值。術業有專攻,我們有專業眼光和獨到思維,這跟文字記者完全不一樣。

我們現在鼓勵發展全媒體記者——到了新聞現場,要寫段簡訊、拍個照片發在移動端,然後寫一段200字的消息、拍段視頻發回報社,最後再寫一篇深度的文章。面對突發新聞現場,這樣是可以,但如果想要做深入的內容,還是要依託自己的專長,這一點永遠都很重要。

體育:奧運會。攝影/李舸

除此之外,攝影記者還要「牆外開花牆內香」。應該積极參与社會上的攝影活動,開闊眼界,豐富藝術修養,繼而反哺自己的本職工作。多年來,我就是這麼做的。從90年代中後期,我開始參加比賽並獲獎,在攝影界產生了一些小小的影響,反過來對報社的工作也有促進。

現在報社有些年輕編輯會來問我:舸老師,你覺得這幅照片應該怎麼拍?怎麼處理?他們認為我是專業的,所以才願意溝通。這也是為什麼現在一直在倡導要做專家型記者。攝影記者要努力提高自身水平,用專業的影像引導別人,做報社中最專業的人,這樣才能真正體現重要性,擁有話語權。

體育:奧運會。攝影/李舸

攝影的價值就是「凝固的意義」

穀雨故事:對傳統新聞攝影來說,事件發生時離得越近越容易得到好作品。但是當下,每個人都可以是公民記者,在這個時代,攝影記者又該如何定位呢?

李舸: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還寫過一篇文章叫《凝固的意義》。現在所有人了解信息都是通過網路,報紙存在的價值在哪?我認為報紙的價值就體現在「凝固的意義」。

前些天,我聽歌手成方圓說:我雖然是搞音樂的,但現在更願意去拍照片。因為當覺得音樂無以表達自己情感的時候,我更願意用一種「靜默的語言」,因為「靜默的語言」所帶來的表達力更強大。我覺得成方圓所說的就是攝影「凝固的意義」。

舉個關於2008年汶川地震的例子,你閉上眼認真想一想,一個過去將近十年的事,真正還留在腦海中那個影像到底是什麼?對我來說,那個畫面就是一個中年男子騎著摩托,背著自己遇難的妻子回家,還有賀延光老師拍下的那個背著自己遇難孩子步行回家的人。這就是凝固瞬間帶給人的強大力量,因為它不灌輸,也不憑藉外在形式,而是體現人內心的力量。

攝影記者應該繼續追求有溫度、有深度的凝固影像,要在靜態影像上下功夫,在一個個瞬間上下功夫。這些看似傳統的東西其實正是攝影的本質。

2008汶川地震。攝影/李舸

穀雨故事:1998年抗洪、2003年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和北京奧運會……你在新聞攝影第一線多年,感覺自己有什麼變化嗎?

李舸:最大的變化是變得更沉靜,不像過去那麼浮躁了,這一點從鏡頭變化就能看出。過去拍攝,要麼廣角要麼長焦,中焦段基本不用。1999年,我記得自己用魚眼鏡頭拍了一幅「抗議北約轟炸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的照片,還獲得了中國新聞獎。

抗議北約轟炸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攝影/李舸

但現在我大部分是用24—70mm的中焦段鏡頭拍攝,我覺得看似平靜、簡單的影像,才更有價值和力度,也更耐看。所謂鏡頭的視覺衝擊力,應該是不留痕迹的,因為衝擊力必須來自內心。現在我更願意靜靜觀察,細細拍攝,所以大部分情況下都用微單,更隨意平和,不易產生侵略感。

「第二現場更重要」

穀雨故事:新聞攝影題材大部分關於重大新聞事件,除了這些,在日常狀態下,你覺得攝影記者應該如何工作?

李舸:遇到重大新聞事件,各路記者都想盡一切辦法進入核心區,這種想法其實有誤區。比如建國60周年大閱兵的時候,我的拍攝位置是大家眼中最好的天安門城樓。當時一共有六次演練,每次我都被車拉到這個位置,哪兒也不能去。

當然,演練確實重要,所有記者也都在想來到天安門廣場。但這麼多年的閱兵照片幾乎都是雄赳赳氣昂昂的隊列。事後我才意識到,真正出照片的地方是遠離核心區的。

2015年9月3日,紀念中國人民抗戰勝利70周年大閱兵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攝影/李舸

穀雨故事:那應該算是新聞的第二現場了。

李舸:對,第二現場更重要。所以之後評獎中,我們發現評不出好照片,全是千篇一律的內容。在演練中,我也發現過很多好畫面,但是因為下不了車,很遺憾沒有拍到。比如當車隊沿著長安街往天安門行進時,為了避讓演練車輛,與長安街交匯的三環路上停了幾排的社會車輛,大家都下車圍觀。閱兵的意義就是展示國防實力,讓老百姓更有自豪感,那就應該拍老百姓對閱兵的感受。這個重要畫面卻沒人去拍。

還有一天我開車經過南苑機場,突然一架巨大的飛機從頭頂飛過,當時相機在後備箱,沒來得及拍。我想,要是用汽車的前擋風玻璃和方向盤做前景,拍下那個最先進的空中預警機,和前面齊齊仰頭觀望的百姓,這畫面不比單拍一個空中編隊要好?

還有閱兵村,那麼多人去拍,拍的都是苦練流汗的畫面,沒有人去拍那些戰士遠在老家的鄉親們。戰士們經過層層選拔,光榮地參與閱兵訓練,他們的父母親友是什麼感受?沒有人去拍。

穀雨故事:這些讓我想起了《中國青年報》趙青拍的《電視機里的奧運會》,他這組荷賽獲獎作品就很好地抓住了第二現場。

李舸:對。所以我們不要總盯著主流新聞現場,尤其是突發事件,有時需要跳出來做一個冷靜的旁觀者。

不是單純的攝影,而是跨界作品

穀雨故事:這些年,你長期關注、拍攝的選題有哪些?

李舸:我現在有三大選題。第一個是「初心」系列,主要關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釋、道,我一直關注其中的歷史文化傳承和對當下社會的現實意義。第二個是「行板」系列,這個詞出自義大利語,意思是「徐徐走來的速度」,攝影師就是一個四處遊走的人。這部分作品主要關於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歷史文化發展。第三個是「原鄉」系列,主要表現中國農村的變革,也包括非物質化遺產的內容。無論是外在的村鎮建設,還是生活習俗、文化傳承,中國的農村都在發生劇烈的變化,稍縱即逝。

行板系列:西非。攝影/李舸

穀雨故事:這些作品你是在業餘時間拍攝嗎?

李舸:不是,我可以在工作中兼顧。拍「初心」系列時,我就找到一種很好的方法。每次去外地採訪前,我先做功課,了解當地有什麼廟宇,去了以後不住賓館,就住在廟裡。因為拍禪修文化題材主要就是一早一晚。白天,該採訪採訪、該工作工作,什麼都不耽誤。這是形式上的結合,還有內容上的結合。我在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還在《人民日報》做了好幾個專題,因為在內容上它們是吻合的。所以,工作與個人創作的關係是可以融合的,不是割裂的。

穀雨故事:近幾年你最出名的作品要數將攝影、書法、篆刻和手工宣紙等多種形式結合的系列作品了,它的創作理念是什麼?

李舸:我有一個畫家朋友曾對我說:許多攝影作品不具有傳承價值,就是因為你們沒有一種嚴肅的藝術態度和嚴謹的藝術理念去支撐作品。

「有技有藝有創新。」技,是態度問題。現在很多人拍照片,現場有人布置,角度有人挑選,後期有人製作,畫冊有人編輯,展覽有人策劃……那究竟什麼是你自己的?你不過就是按了一下快門。我認為,嚴肅的藝術態度就表現在:作品的每一個環節都自己參與,從選題到創作,從呈現材質到展覽布置。

藝是理念問題。這些年,我力爭作品的每一個環節都有文化屬性、每一種元素都有內在關聯。材質上,我用三年多的時間在安徽宣城涇縣研發了自己的宣紙,而宣紙製作本身也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題材上,中國的儒釋道文化有上千年的歷史,非遺就更不用說了,這些選題都有很強的文化屬性。另外,作品裡還有漢簡體的書法、篆刻、手工裝裱等內容。

穀雨故事:以如此複雜的形式製作作品,是否會在某種程度上沖淡影像自身的力量?

李舸:有人可能覺得這些作品是在簡單堆砌,我不這麼認為。之所以將它們融合,是因為其互相之間有內在的聯繫。對於我的作品,題材、紙張、書法、篆刻等都是不可缺少的,我沒有厚此薄彼。所以,我不認為這是單純的攝影作品,而是跨界作品。觀看我作品的人,有的喜歡書法,有的喜歡紙張,有的喜歡影像。總之,我認為大家更願意看的是多樣化的東西。

穀雨故事:這樣的形式是不是也使這些作品更容易進入收藏市場?

李舸:是的。我願意給作品賦予一定的裝飾性,這也是為了更多吸引社會大眾理解作品。

我認為自己的作品是生活提示品,而不是藝術品。收藏行為的根本原因是作品本身能打動人,能讓人產生內心的共鳴。當人們遇到困惑的時候,回到家裡看到我的作品,它能勾起你收藏時的初心,這才是最重要的。這也是作品被稱為「初心」的原因,我希望大家都能擁有一種超脫的、安靜的、平和的心態。

穀雨故事:我覺得你這些作品已經不僅僅是攝影,而是進入了更廣泛的藝術範疇。在當下創作中,攝影確實也跟當代藝術走得很近,您覺得新聞攝影能否從中有所借鑒?

李舸:當代藝術不僅僅是那些所謂看不懂的東西,更重要的是藝術家的思想是否具有一種對當下社會的思辨。這種思辨的表達形式是多樣的,不能說新聞紀實攝影就不能成為當代藝術。

從新聞攝影的角度來說,要吸取當代藝術的精華,那就是要表達對現實生活、當下社會的文化觀照。

堅持創作

穀雨故事:作為《人民日報》攝影部主任,你的日常工作包括哪些?

李舸:一個是策劃從什麼角度切入新聞事件;再一個是管理好通訊員隊伍,引導他們拍出更好的內容等;還有就是報社的指定性報道,主要是一些重大事件的拍攝工作。

穀雨故事:你現在已經是中國攝影家協會主席了,報社和攝協兩方面工作,今後怎麼平衡?

李舸:工作性質不一樣,側重點也不一樣。但我覺得大家選我主要還是認為我首先是搞創作的,所以創作必須堅持,要靠影像說話,這很重要。

穀雨故事:對從事攝影創作的年輕人,你有什麼想說的?

李舸:首先,年輕人不要固化自己,要充分發揮想像。我覺得現在很多年輕人拍的東西都很好,不要覺得自己不成熟,知識結構不完善。學習是必要的,但銳氣不能減,要勇於嘗試,勇於開拓自己的視角。另外,年輕人應該更加國際化。並不是國外的就是好的,而是要通過接觸各種各樣的文化體系,打開眼界,最大程度吸取營養。

關於李舸

中國攝影家協會主席、人民日報攝影部主任、高級記者。曾任中國攝影金像獎、全國攝影藝術大展、中國新聞獎等賽事評委。從影二十多年來,先後在亞、美、歐、澳、非等大洲的眾多國家舉辦攝影展。

穀雨致力於支持中國非虛構作品的創作與傳播。了解更多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穀雨故事(GuyuStory)」,投稿與合作請發郵件至guyustory@qq.co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公會 的精彩文章:

留一段光陰,靜心養神,遠離塵世喧囂
這個女人一夜花了上億,因為愛買斷送了整個國家,趙麗穎自愧不如
美國海軍二戰中遭遇的一次「滅頂之災」,損失僅次於珍珠港事件
華文好書9月入圍書目公布
小17成長記-創意手繪軍訓心得封面

TAG:大象公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