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老中醫毛德西調節升降治胃炎經驗

老中醫毛德西調節升降治胃炎經驗

老中醫毛德西調節升降治胃炎經驗

百度搜索「中醫智庫」,即可體驗「中醫智庫」,獲取更多中醫知識、養生食療方、名家醫案。

河南省中醫院主任醫師毛德西,中醫理論造詣精深,從事臨床工作50載,學驗俱豐;他對消化系統疾病有深入研究,療效卓著。筆者有幸跟師侍診,收益良多,茲將其治療慢性胃炎的經驗總結如下,與同道探討。

老中醫毛德西調節升降治胃炎經驗

慢性胃炎系多種原因所致胃黏膜慢性炎症性病變。多無特異性,有癥狀者多表現為上腹部疼痛不適,無明顯節律性,進食後較重。目前,西醫認為幽門螺桿菌感染是最主要的病因。西醫治療主要採取根除幽門螺桿菌、抑酸、保護胃黏膜、控制感染等治療。而毛德西運用中醫藥治療本病也取得了滿意療效。

調節升降有驗方

有相當比例的慢性胃炎患者,臨床主要癥狀為胃脘痞塞或上腹飽脹不適。《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清氣在下,則生饗泄;濁氣在上,則生嗔脹。」《素問·五臟別論》(文中古籍來自中醫智庫app)曰:「所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六府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

故毛德西認為脾主升清陽,胃主降濁陰,脾氣以升為健,胃氣以降為順。據此將此類患者病機責之於升降失常,臟腑責之於脾胃,其中又以偏脾偏胃之不同分為脾氣虛弱型和胃失和降型。

前者因脾氣虛弱,升提無力,氣滯中脘而致。臨床癥狀除脘痞、腹脹外,尚有神疲乏力、食少,納呆,舌苔白膩等症;治療當健脾胃、利濕邪,復升降。

他常以《四聖心源·卷四》所載的下氣湯化裁,葯由半夏、陳皮、杏仁、芍藥、貝母等組成;神疲乏力等氣虛癥狀明顯者可酌加黃芪、党參以健脾益氣;食少、腹脹,舌苔水滑等脾虛濕盛者可加炒白朮,炒薏仁以健脾燥濕。

後者因胃失和降,濕熱痰濁留滯中焦所致,臨床表現除胃脘痞塞,腹脹納差外,尚有噁心欲吐,舌苔黃膩等濕熱內停,升降失常癥狀。治療上常選《傷寒論》中半夏瀉心湯化裁。

該方主要由党參、半夏、乾薑、黃芩、黃連、甘草等葯組成,寒熱並用而為辛開苦降之劑;辛以宣通行痞,苦以通降祛濕,故非常切合本型病機。另外,尚可據氣滯、濕熱癥狀的輕重,酌加理氣化滯、芳香化濕藥物。

陽明不效求諸厥陰

清代李冠仙《知醫必辨·肝氣》云:「人之五臟,惟肝易動而難靜。其他臟有病,不過自病,抑或延及別臟,乃病久而生克失常所致。惟肝一病,即延及他臟。」肝和中焦脾胃有密切關係,生理上,脾的運化、胃的和降均需肝疏泄功能的幫助才能正常地發揮作用。

病理上,肝的疏泄功能出現異常,很容易影響脾的運化及胃的和降功能而出現肝脾不和與肝胃不和證,故中醫有「陽明不效求厥陰」之說。即治療脾胃疾病,除治脾胃本臟外,還常常通過調和肝脾、肝胃的關係來達到治療脾胃疾病的目的。

肝脾不和系肝氣太過,克伐脾土,脾失健運所致,臨床常見脅腹脹痛,食入不化,善太息,脈弦等症,治當疏肝健脾,毛德西常運用局方逍遙散化裁。葯選;當歸、白芍、柴胡、茯苓、薄荷、白朮、炙甘草。兼見腹痛腸鳴、腹瀉者,可合用痛瀉要方以抑肝扶脾。

老中醫毛德西調節升降治胃炎經驗

肝胃不和系肝氣太過,致胃氣失和,氣機升而不降所致,臨床常見胃脘脹或痛,連及兩脅,泛惡欲嘔等,治當疏肝和胃,常以《傷寒論》四逆散加減化裁,葯選柴胡、白芍、枳實、炙甘草。兼見噯氣吞酸者,可合左金丸清肝瀉火。

針對病情酌選驗方

經過多年的臨床實踐,毛德西總結出大量具有針對性的治療脾胃病的驗方。這些驗方組成非常簡單,常由兩三味葯組成,臨床上酌情選用非常方便。這些驗方有的就為固定方劑:如左金丸之黃連、吳茱萸;金鈴子散之川楝子、延胡索;失笑散之五靈脂、蒲黃;丹參飲之丹參、檀香、砂仁。

有些為常用方劑的主葯,選取幾味葯就基本可以概括該方之主要功能:如辛開苦降散,由半夏、黃連、黃芩組成,為半夏瀉心湯的君臣葯。

有些是他經多年臨床實踐而總結的固定方:如芳香三味飲,由藿香、佩蘭、砂仁組成,對中焦濕濁不化之脘痞納差,舌苔厚膩者有良效。芳香三花湯,由代代花、厚朴花、佛手花組成,對肝胃氣鬱之脘痞腹脹,食後難消者效佳。三仁化濕散,方由薏仁、白豆蔻仁,砂仁組成,功能化濕醒脾,對濕困中焦之神疲肢倦、食少納呆,舌苔厚膩者有良效。

以上這些驗方對於病情輕、病程短者單獨使用即可獲效,對於病情複雜者,毛德西常在基礎方之上,辨證加減,臨床證明可顯著提高療效。

典型病例

李某,男,36歲,2013年6月19日首診。

主訴:胃脘痞塞3年余。胃脘痞塞,食後加重,納谷不香,食少乏力,進食生冷,辛辣食物尤甚,並感腹脹,大便不成形;舌質紅,苔黃厚膩,脈細滑。患者曾多次檢查胃鏡,結果提示:慢性淺表性胃炎。服西藥奧美拉唑、多潘立酮等葯,就診時療效仍欠佳,癥狀時發。

西醫診斷:慢性淺表性胃炎。

中醫診斷:胃痞病,胃失和降證。治以和胃降氣,化濕消食,方由半夏瀉心湯加減。

組方:清半夏12克,黃芩6克,黃連6克,乾薑8克,党參10克,甘草10克,藿香10克,佩蘭10克,砂仁8克(後下),雞矢藤10克,雞內金15克,谷芽15克。7劑,水煎服,日1劑。

老中醫毛德西調節升降治胃炎經驗

二診病情較前明顯減輕,後以本方據症增損藥物,前後共服藥1月左右,病情完全緩解,隨訪半年病情未反覆。

按:本患者中西醫診斷均較明確,病程較長,臨床表現見胃脘痞塞,食少,納谷不香,乏力,腹脹便溏,非常符合《傷寒論》半夏瀉心湯之胃氣素虛,腸胃不和,升降失序的病機。故方選半夏瀉心湯以補虛降逆,祛寒瀉熱,開結除痞。

因患者舌質紅,苔黃厚膩,胃腸濕熱之象明顯,故加藿香、佩蘭、砂仁(芳香三味飲)以芳香化濕;另患者納谷不香,食後難消,舌苔黃厚膩,脾胃食積之象較重,故加雞內金、雞矢藤、谷芽(三金消食散)以健脾消積和胃,方葯對症故收效迅速。

另外,本患者病程較長,且又屬濕熱為患,病程纏綿,故需堅持用藥,因方葯對症終獲痊癒。

(了解更多毛德西老先生的醫案,請下載中醫智庫APP)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神黃中醫智庫 的精彩文章:

中醫妙用澤漆湯治肺系痰飲病
中藥蒼耳子治療慢性鼻炎效果極好,但有毒,使用一定要謹慎!
平時隨處可見的垂盆草,沒想到小清新的面孔下藏著治病救人的妙方
鳳尾草治病驗方十一則
中醫「用藥如用兵」,長見識了!

TAG:神黃中醫智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