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昨日的世界

昨日的世界

對於上個世紀最初40年的巨大變遷,茨威格無疑是很有發言權和值得重視的一位。

首先他和希特勒在同一時代(只比他大8歲),而且一生的重要時期都在兩次世界大戰的漩渦中心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奧地利大公被刺所引發的。

其次,作為一個著名作家和公眾人物,與當時的政治人物(如德國財政部長拉特瑙)、思想家(如弗洛伊德、羅曼羅蘭)等都有密切來往,站在了時代思想的前沿。

第三,作為一個以人物傳記和文學見長的作家,我思想深邃,文筆生動,體現那一代歐洲人對歐洲歷史和未來最深沉的見解。

有了這樣的背景,這本《昨日的世界》就是我們了解那個時候歐洲的一本絕佳的書籍。

這本書看似是茨威格的個人傳記,但重點卻不在於他自己個人的經歷。在他的傳記里,關於他的家庭、愛情、家庭都是一筆帶過,反而對當時的教育、青年人心理狀態、戰爭前後社會精神狀態、戰爭的原因卻有深入的分析。

這也是一部凄美的回憶錄,儘管穿插著自己的各種心跡:歡樂、興奮、憂愁、哀傷。但全書總的基調充滿悲情,因為茨威格是在懷著絕望的心情在回憶過去。

他父親來自是一個猶太世族,而母親則來自一個國際性的家族。這個典型的成功猶太家庭已經不再將家族目標停留在發財致富的階段,而是想著如何提高自己的文化層次,努力躋身於更加純潔、不計較金錢的知識階層行列。所以在父親勤儉、低調生活的影響下,茨威格堅持過一種舒適但不引人注意的生活,並且一直在追求他認為唯一可靠的財富:感覺到內心的自由。

青少年時期的茨威格對學校卻沒什麼好印象。他對小學到中學的生活階段感到無聊和厭倦,覺得單調枯燥、缺乏溫暖和毫無生氣。這和當時奧地利的政治環境有關,奧地利當時還處於哈布斯堡王朝,由一位白髮蒼蒼皇帝統治並由年邁的大臣管理的古老國家,是一個沒有雄心壯志的國家,這是一個推崇年長、循規蹈矩,對年輕、變革、激進視為洪水猛獸。在這種環境下,和變革有關的年輕人天性就要被長時間排斥和壓制下去。像茨威格這樣思想自由獨立、智力超群的人是不會覺得這樣的學生時代是有趣的。

在學校畢業後,茨威格在巴黎過了一段和藝術家碰撞、交流、遊歷的時光,對他的生命而言是精彩的經歷。但複雜、細碎的交往對於我們這些不熟悉那個時代的讀者而言卻顯得有些複雜和沉悶。

但到了一戰前夕,他對大事件的驚人的把控力又呈現出來了。從他的描述中,我們看到了20世紀初期大家對於歐洲科技和經濟的進步體現的那種振奮和激動。還有之前各國摩擦所積累的怨恨,在覺得可以放手一搏時,那種迫不及待的聲音。茨威格提到了一個細節,在法國有一次在電影院看電影的時候,但片頭時事播報中放映了德皇威廉二世的鏡頭時,台下本來糟亂的觀眾突然自發發出一陣尖厲的口哨聲和跺腳聲,對屏幕發出輕蔑的低聲怒吼。這讓他感到普法戰爭留下的屈辱已經在法國民眾中形成了穩定的潮流,並擔心一旦到了緊急關頭,雙方的人民多麼容易被煽動起來。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個沒有必要的戰爭。起因讓身在其中的茨威格也莫名其妙,但他認為主要有方面的誘因:

從大的方面來看,誘發一戰的是一種繁榮之後的力量過剩。茨威格在經歷了在印度、美洲和非洲的旅行後,愈發感覺歐洲才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歐洲的一些大城市,每去一次就會感到驚訝和欣喜,街道和建築越來越氣派,而每一項發明、每一項發現,都以飛快的速度變成普遍的財富。但歐洲各國和各城市也許強大得太迅猛了,戰前四十年的和平時期集聚起來的內在力量,那種渾身是勁的感覺在誘發人和國家去濫用這股力量。

從中觀來說,這次戰爭原本是外交家們用來虛張聲勢和作為訛詐手段的,卻不料由於笨拙的手腕而弄假成真,違背了他們自己的意圖。

從底層來看,很多年輕的士兵興奮和衝動也是催化劑。因為戰爭,他們成了眾人關注的焦點,人們在向這些日常生活的小人物歡呼。在和平時期,他們是不會得到人們的尊敬和重視的。

就在這種複雜的原因糾纏下,曾經一片繁榮的歐洲陷入了戰爭的火海。茨威格所在維也納處在戰爭的漩渦。但他本人受到的干擾並不算大,因為他有機會去瑞士避亂。

瑞士當時是中立國,是獨立在戰爭之外的天堂。踏入瑞士的一分鐘,他就立刻感到好像從窒息的空氣中突然來到了充滿白雪、爽快的空曠的感覺,歐洲的全部荒謬通過這個挨得如此近的空間變得昭然若揭。

在瑞士,他和羅曼羅蘭這個敵國的朋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共同探討著歐洲的問題和未來。但是瑞士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世外桃源,各種激進主義者、布爾什維克、政治避難人士、間諜也夾雜其中,你遇到的每個人可能身後都有不可告人的秘密,每天處在這樣的日子日久也會會讓人厭倦。在茨威格心裡,他還是希望回到那個自由、簡單的歐洲。

在戰爭結束後,他毅然的離開了富足的瑞士,回到滿目瘡痍、物質匱乏的奧地利。在他心目中,在這樣一種最最困難的時刻,更加應該屬於自己的祖國,和祖國站在一起,讓自己的心愛的歐洲重新變成自己熟悉的樣子。

在奧利地的初期,他經歷了物質匱乏和通貨膨脹的時期,並出現了許多荒謬而又心酸的故事。例如很多投機者跑到農村去花5倍的價錢去收購雞蛋和黃油,那些缺乏信息的農民還很高興得到這麼多錢,但當他們帶著塞得滿滿的錢夾子去城裡購買商品的時候,才憤怒的發現自己的要買的鐮刀等價格已經上漲了25倍。由於政府不讓提高房租,結果奧地利一間公寓五年的房租還不如一頓午飯錢,很多英國退伍士兵都跑到這裡來住幾乎免費的賓館。唯一值錢的就是外幣,所以周邊的瑞士、德國等國的人成群結隊過來,用外幣對奧地利那些可憐的物資進行幾乎掠奪式的購買,每天用同樣的錢喝著比國內多出好幾倍的啤酒。

好在奧利地克朗不久穩定下來,但德國馬克卻以更大的天文數字下跌,一個雞蛋在奧利地最多的時候相當於過去的一家豪華馬車,但在德國卻高達四十億馬克,相當於之前柏林全部房屋的地皮價。結果又有大批奧利地人湧入德國去掃貨,將德國再掠奪一遍。

在一戰和二戰之間,茨威格的聲望很高,應邀去俄羅斯訪談,對俄國急於實現共產主義的心態也有了繪聲繪色的描寫。

可惜,歐洲在經歷了短暫的和平之後,納粹的崛起讓歐洲呈現更大的烏雲。而且這次他受到了更大的壓力,他的書籍不讓出版,話劇不讓上演,最後到了人身自由也受到了威脅。其中在自己的作品剛開始被禁的時候,茨威格還鬥志斗勇的和希特勒的文化審查機構抗爭,最終還是將自己的作品搬上了舞台。

在二戰開始後,茨威格被迫離開了奧地利,來到倫敦開始了流亡生活。儘管他是知名作家,能夠得到諸多照顧,但任何一種流亡本身都不可避免的會引起一種心態平衡的破壞。如果失去了自己的立足之地,他就直不起腰板,變得越不自信和果斷。在失去奧地利護照的那一天,他發現隨著祖國的淪亡所失去的,要比失去一片國土多很多。他用一句話深刻的道出了一個失去國籍的人悲哀:「感覺自己在別國,呼吸的每一口空氣都是別人施捨的。」

在倫敦,他一直呼籲英國等要警惕希特勒的野心。但很明顯,英國選擇當一個「裝睡的人」,並不願意相信希特勒的野心,導致張伯倫幾次被希特勒戲耍,直到德國入侵波蘭他們才忍無可忍的宣戰。

隨著德國和英國的宣戰,他由一個無國籍的人又變成了一個敵對國家的人(因為奧地利已經被併入了德國),在英國也呆不下去了。

但比他更慘的是從德國逃出來的猶太人。所謂猶太人,在當時的歐洲已經被分離成不同的族群了,但希特勒因為不可告人的秘密又將其重新定義成一個整體以方便迫害。

這些流落在倫敦的猶太人,戰戰兢兢的希望得到一個從前在地圖上從未好好看過一眼的地方,只是為了到那裡去繼續過乞討的生活。那些流亡的猶太人誤以為他們已經結束了幾千年流浪,到頭來還是沒有一塊安靜、和平歇腳的地方。

他是深愛著自己的歐洲,但自己理想的歐洲卻在離他而去,這也導致他最後以自殺告別這個世界。

儘管他對歐洲的前途也充滿了悲觀和絕望,認為戰爭的陰影將會籠罩他們整個時代,但對人性,他還是留下了一抹亮色。他在最後寫道:「任何陰影的畢竟都是光明的產兒,只有經歷過光明與黑暗、戰爭與和平、興盛與衰敗的人,才算真正生活過。」

要了解歐洲是如何從繁榮走向地獄,茨威格的這部傳記給了我們一個傷感但有溫度的解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禮詩傳家 的精彩文章:

TAG:禮詩傳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