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日習論語第124天

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日習論語第124天

雍也篇第五

點擊在線收聽語音版

原 文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注 釋

日月至焉:指一天或一個月能夠達到(仁德)。

義 釋

《孟子》: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四書集注》程子曰:「三月,天道小變之節,言其久也,過此則聖人矣。不違仁,只是無纖毫私慾。少有私慾,便是不仁。」尹氏曰:「此顏子於聖人,未達一閑者也,若聖人則渾然無閑斷矣。」張子曰:「始學之要,當知『三月不違』與『日月至焉』內外賓主之辨。使心意勉勉循循而不能已,過此幾非在我者。」

《四書蕅益解》:顏淵心不違仁。孔子向何處知之。豈非法眼。他心智耶。三月者。如佛家九旬辦道之期。其心其餘。皆指顏子而說。只因心不違仁。得法源本。則其餘枝葉。日新月盛。德業並進矣。此方是溫故知新。

《論語新解》:孟子曰:「仁,人心也。」然有此心,未必即成此德,其要在能好學。淺譬之,心猶薪,仁猶火。薪無有不燃,然亦有濕燥之分。顏子之心,猶燥薪。學者試反就己心,於其賓主出入違至之間,仔細體會,日循月勉,庶乎進德之幾有不能自已之樂矣。

今 譯

孔子說:「顏回啊,他的內心能夠長久不離開仁德,其他的弟子,只能一天或一個月偶然達到仁德罷了。」

主 旨

孔子認為弟子當中最能行仁德的是顏淵。

引 述

三月並不一定指三個月,而是長久的意思。和一日或一月相比較,三月當然是長久了。

孔子說過:「仁者,人也。」(《中庸·哀公問政篇》)把仁當做人之所以為人的先決條件。人若是沒有仁,基本上就沒有資格稱為人。所以孔子的弟子,多多少少都有仁的表現。顏回比較特別,能夠長久地不離開仁德,因此孔子十分器重他。

生 活 智 慧

(一)仁就是人性,一個人的所作所為,如果符合人性,那就是仁。做人做事,首先想到是不是合乎人性,便是仁心的作用。我們先有這樣的認識,比較容易做到不違仁。

(二)仁心的表現,在我們的感情。合理地抒發自己的感情,便是我們常說的正常態度和合乎道德要求的行為。

(三)仁是我們內在的精神生命,孔子在四十歲以後,這種精神生命才趨於成熟,覺悟內在的仁心,必須合乎客觀外在的禮俗規範,所以才感嘆「人而不仁,如禮何?」(《八佾篇》)

建 議

先要求自己的言行舉止,盡量合乎禮俗法度。

別 裁

這個仁字是講內養的境界,是前面《里仁》篇所講的仁之體。也就是孔子告訴曾參的「吾道一以貫之」的仁的境界。這方面目前還沒有加以說明,以後有機會再詳細解說仁的修養。現在我們把「仁」的問題暫時擱一下。孔子說顏回能把仁的境界一直保持上三個月。至於其他同學們,只是偶然地「日月至焉」而已。或是一天有一次仁的境界,或是幾天有一次,或者一個月有一次,現在我們姑且不談這個「仁」的修養,先反過來體會一下自己的情緒:我想大家都有這種經驗,心情好的時候,即使碰到問題,碰到困難的事,心情也是非常好,不會受到外境的干擾。但是好景不常,情緒壞時,芝麻綠豆的事都會惹得一肚子悶氣。要說連續三個月不冒一點火氣,這步修養已經難得了,更何況「三月不違仁」。由此,我們不難了解為什麼孔子一再讚歎顏回這個得意門生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公眾號 的精彩文章:

一分鐘教你註冊P網
薇拉說陶瓷 21 晚晴垂暮
adidas by kolor 釋出 2017 秋冬系列 Lookbook
朔州市齊鳳翔:春光里的吶喊

TAG:公眾號 |